正确认识科学治疗强迫症
张伯全在工作中前言:现在许多人都喜欢以强迫症自居或者开玩笑,其实真实的强迫症一点都不好玩。许多人认为,强迫症就是反复检查和洗手,其实不然。在临床调查中,50%左右的病人都有检查和清洗的强迫行为。因此,在大众的印象中,将强迫症等同于检查和洗手也就不足为奇。但是,临床上强迫症状是千奇百怪的,有反复检查和洗手不一定就是强迫症,强迫症患者也可能没有反复检查和洗手的行为,而是表现为其他的症状。别再说自己有强迫症了,听听专家如何说。
专家简介:
张伯全,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一科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精神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精神医学与临床心理学工作32年。近年来在省级以上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曾获山东科技进步奖一项。主编与参编《临床心理学》、《强迫障碍》、《实用精神医学》、《青年心理卫生》等专著。现为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心理一病房主任,兼任中国心协森田治疗专委会副主委、山东省临床心理治疗委员会常委及格式塔分会副主委。擅长:强迫症、焦虑障碍、抑郁症的心理治疗;学习、工作、恋爱、婚姻与家庭等问题的心理咨询;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综合诊治。
强迫症其实是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在临床上,被称为“心理的癌症”。真正患有强迫症的人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让人“崩溃”,让我们来正确认识强迫症。
强迫症和强迫症状
在精神疾病领域,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其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反复复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近年来发病率正不断攀升,人群强迫症发病率2%左右,而且可能与其他精神疾病并存,如精神分裂症、物质依赖、抑郁症、焦虑症以及进食障碍。最新《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分类》(第五版2015年),将强迫症以及相关障碍作为一个重要疾病分类单元,并将拔毛癖、抠皮症、收藏癖、疑病性障碍等也归在一类,称为强迫性障碍。
其实生活中很多自称“强迫症”的人,只是表现为强迫症状,比如从事金融行业的人,在数完一遍金额之后,还会再重新数一遍以确认无误。一般这种习惯行为都是为了提高效率,并不会让人感到痛苦,也不会影响生活工作。而这其实更多反映的是焦虑,而非强迫。
强迫症成因尚不明确
强迫症的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无定论,目前认为主要与心理社会、个性、遗传及神经内分泌等因素有关。临床心理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发病在发病以及疾病转归与康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细微的生物学研究也提示强迫症患者可能存在某些异常,为该病的药物或其他物理疗法提供了依据。研究表明,有些患者在首次发病时常遭受过一些不良生活事件,如人际关系紧张、家庭关系不和谐、学习工作受挫等。有些强迫症患者可能本身就有强迫型人格,个性中透露着追求完美、高标准严要求、希望凡事都能尽善尽美的倾向,因而在处理不良生活事件时常常难以适应,内心所经历的矛盾、焦虑最后只能通过强迫性的症状表达出来。
心理治疗是关键
结合当今国内外临床研究成果,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强迫症治疗团队,总结近20年来门诊以及住院患者治疗实践,强迫症可以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在心理治疗中,治疗师通过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倾听患者,帮助其发现并分析内心的矛盾冲突,推动患者解决问题,增加其适应环境的能力,重塑健全人格。
主要经验如下:
一般的心理治疗,如中国与其他东方文化理念指导下的森田疗法、正念或医生指导下的自我心理调适,可改变强迫症患者对疾病以及相关的生活态度与行为方式,强迫症症状随之缓解,而过度的治疗可能适得其反。
如果发病时存在明显的心理压力、家庭矛盾等心理因素,通过解决其现实问题,降低应激水平,提高其心理应对能力,有益于强迫症的治疗。
如果强迫症状严重,背后存在着深层的心理问题(如童年心理创伤),在一般的心理治疗无效时,应积极开展更深入的系统心理治疗(如精神动力学、家庭治疗、创伤修复等)。
重视家庭在强迫症治疗中的作用,更加积极地开展家庭心理治疗。
积极处理病人的严重情绪问题与行为问题,以及其他可能存在的合并症。在抗强迫药物的基础上,合理使用抗焦虑药物、情绪稳定剂、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此外,对难治性的强迫性障碍,还可考虑开展MECT或立体定向手术治疗。
新闻推荐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谭东教授专业解读王大爷所表现出来的症状有易怒、情绪低落、双手持物不稳、行走不稳,以及头晕、睡眠...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