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换瓣,重塑生命之门 创伤小、恢复快、不用终生抗凝
□ 本报实习生 孙栗昕明
本报记者 王凯 陈巨慧 王琛
年龄大,出现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或(和)关闭不全,还有外科手术禁忌症,怎么办?
不开胸更换心脏瓣膜。从大腿根、锁骨下、颈部的血管穿根钢丝进去,直接将生物瓣膜贴上,比起传统开胸手术来,创伤小、恢复快、下床早、不用终生抗凝……
1月12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医师王正军作客大众名医馆,科普心脏瓣膜疾病微创治疗的常识。
心脏跳动下换“阀门”
心脏作为人体的“发动机”,要依靠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肺动脉瓣四道心脏瓣膜的“阀门”作用,来保证血液的单方向流动;如果“阀门”出现故障,无法正常打开、关闭,或“生锈”变得拥挤,就意味着心脏瓣膜异常、发生病变,造成心脏动力不足,影响血液正常流动,严重时可导致心衰、猝死,危及生命。
不开胸,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就是医生从股动脉、颈动脉、锁骨下动脉等外周动脉穿刺,用导管将人工心脏瓣膜输送至病变区,再在原瓣膜处打开“贴”层新膜,实现心脏功能修复;相比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具有多方面优势:手术时间短,约1小时左右;创伤小,不用开胸、不需心脏停跳、不用体外循环,不输血;恢复快,术后1天多即可下床,4天-5天即可出院。与传统金属机械瓣膜术后需要终生抗凝相比,所用生物瓣膜术后服用抗凝药一年即可停药。
新术式为高龄主动脉瓣病变患者带来生的希望。适用于年龄较大(70岁以上、最低65岁)、有外科开胸手术禁忌症,以及65岁以下、因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存在猝死风险、需要急症抢救的危重患者。
2018年4月,山东省立医院成功实施首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男性,74岁,置入心脏支架后1年仍出现严重胸闷、憋气,活动能力明显受限等症状,经检查确诊为主动脉瓣膜狭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一周出院,体力恢复良好,随访近3年仍正常劳动。
瓣膜病没有症状,仍有风险
关注心脏健康,摒弃“没有症状的主动脉瓣膜狭窄病人不需要手术治疗”的错误观点。王正军提醒,对于体检发现重度主动脉瓣膜狭窄或(和)关闭不全却没有症状的患者,应在出现症状之前,选择适合的方式积极治疗处理,防患于未然。
没有憋喘、胸闷等症状的重度主动脉瓣疾病患者也有一定的猝死发生率,一旦在出现症状后再进行治疗,效果往往很差。相关研究显示,由主动脉瓣疾病导致出现心衰症状的患者两年生存率不到50%,五年生存率不到20%。
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学会自我判断主动脉瓣膜是否出现问题是关键。王正军建议,日常活动中,如出现乏力、活动耐受力下降、胸痛、呼吸困难、晕厥、眼前发黑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通过心脏超声检查,明确判断是否是主动脉瓣发生病变;如果有阳性发现,则需进一步判断病变程度,评估心脏功能。
重度的主动脉瓣狭窄或(和)关闭不全最有效的是手术治疗。目前没有针对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特效药物,无法通过服用治疗心绞痛药物、强心利尿药等一般治疗心脏疾病的药物控制,患者应根据个体实际情况,结合医嘱,选择适当的术式置换瓣膜。
微创换瓣潜力无限
随着外科学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人类不断挑战生命禁区。1953年,实施第一例心脏体外循环(开胸)手术;1989年5月,丹麦医生安德森用钢丝缠绕人工瓣膜、经导管放入体内的动物实验,首次提出经导管瓣膜置换的设想;2002年,法国医生艾伦·克瑞在病人术前经历数次心脏骤停、已经没有血压的情况下,成功实施世界首例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2010年12月,中国成功完成首例此项手术。
目前,由于人们对这一技术的认识不足、手术对医生的技术要求高、瓣膜自身不可回收、费用偏高、医保政策等方面的原因,影响了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开展。据不完全统计,10年间全国仅实施这一手术4000多例,山东省不到200例。
新材料、新技术将助推无创换瓣手术的广泛深入开展。王正军指出,随着3D打印、新生物材料、组织工程等技术的进步发展和可回收瓣膜的使用,经导管二尖瓣、三尖瓣、肺动脉瓣置换术也将逐步在临床实现,并呈现出无限的潜力。
从以开刀为代表的传统外科手术,到微创(腔镜、导管)手术,再到智能机器人手术,外科学发展的大趋势令人鼓舞。
新闻推荐
高考艺术校考有变 多校改为全线上 因受疫情影响校考政策调整 驻京高校春节前不组织现场校考
20日,山东省2021年舞蹈类统考正式开考,将一直持续到25日。同时,美术类、文学编导类、书法类等其他专业校考也正在紧张进行中...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