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今日山东> 正文

朱子何以能判断“沧海桑田”

大众日报 2021-01-12 15:56 大字

□ 本报记者 于国鹏

在省图书馆国学分馆举办的山东省尼山书院朱子学公开课上,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乐爱国在解读朱子思想时,对朱子的“格物致知”与涵养工夫进行了详细阐释。乐爱国说,朱子不仅在哲学、理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在农业、科技、天文学等领域,也都作出重要贡献。

朱子的科学精神体现在具体的行为中。比如,正因为对自然与农业的深刻了解,朱子写出了《漳州劝农文》;他家里还安装了浑仪,即浑天仪,用来观测天文。他还辨认出了化石,对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也作出客观的判断。

乐爱国长期从事中国科技史的研究,所以对朱子关于“格物致知”跟科技的关系,也有很多心得体会。朱子在自然和科技方面的思想,在朱子本人的论述中都有清晰的体现。

朱子的思想以“格物致知”论为特色。朱子讲的“格物致知”,不仅仅是指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方面的工夫,还包括“格外物”,即观察研究外部事物,当然包含对自然的研究。朱子曾有一段话,“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而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所谓格物,便是要就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可见,他是主张从“形而下”的一草一木、人物鸟兽的观察研究和体悟中,获得“形而上”的“道”的。朱子还说过一段话,“至若万物之荣悴,与夫动植之小大,这底是可以如何使,那底是如何可以用,车之可以行陆,舟之可以行水,皆所当理会。”万物之兴衰,动植物之大小,万物皆有其理。因此,朱子无论是关于儒学经典的诠释,还是授徒讲学、待人接物,都显示他确实拥有丰富的自然知识。

可能有人会提出质疑,朱子研究仁义道德之外,还研究自然知识,这么做是不是儒家正统?其实,儒家一直是提倡和喜欢研究自然界的。《论语》中记载,孔子在教育弟子们时,曾说“小子何莫学夫诗”,理由之一就是“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同样是《论语》中,还记载孔子的另一句话,“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在这里,孔子是打了个比方,用自然现象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是,用北辰来打比方,说明孔子对这一天文现象是非常熟悉的。甚至可以想象,孔子教学生的时候,为了便于理解,会不会带着他们一起观察天文呢?孔子有没有这么做过,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实,而朱子确实这么做过。朱子在教弟子们时,弟子们在争论,北辰到底指什么?是指北极那个位置,还是指北极星、北斗星?争论不决,最后有人提议,朱子家里有浑仪,何不去亲眼观察一番?为了研究天文学,朱子在家里设立了浑仪,也可见他的严谨认真态度。

《朱子语类》中,记载了朱子观测得出的结论。比如,卷二十三记载朱子的话,“所谓以其所建周于十二辰者,自是北斗。《史记》载北极有五星,太一常居中,是极星也。辰非星,只是星中间界分。其极星亦微动,惟辰不动,乃天之中,犹磨之心也。沈存中谓始以管窥,其极星不入管,后旋大其管,方见极星在管弦上转。”当被问“极星动不动”时,朱熹回答:“极星也动。只是它近那辰后,虽动而不觉。如那射糖盘子样,那北辰便是中心桩子。极星便是近桩底点子,虽也随那盘子转,却近那桩子,转得不觉。今人以管去窥那极星,见其动来动去,只在管里面,不动出去。向来人说北极便是北辰,皆只说北极不动。至本朝人方去推得是北极只是北辰头边,而极星依旧动。又一说,那空无星处皆谓之辰。”

朱子对自然科学的研究,首先是和他从小养成的兴趣有关。第二,和儒学所倡导的“博学于文”有关。第三,则是注经的需要。众所周知,儒家经典包罗万象,广博深奥,若无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注经是难以完成的任务。

在这些方面,朱子有很多创新,比如关于宇宙形成论。谈到天地宇宙起源,朱子这样论述,“天地初间只是阴阳之气。这一个气运行,磨来磨去,磨得急了,便拶许多渣滓;里面无处出,便结成个地在中央。气之清者便为天,为日月,为星辰,只在外,常周环运转。地便只在中央不动,不是在下。”对于天地的形成,日月星辰的运行,阐述了自己的理解,这个观念较之前人有了明显进步。

朱子还说,“天地始初混沌未分时,想只有水火二者。水之滓脚便成地。今登高而望,群山皆为波浪之状,便是水泛如此。只不知因甚么时凝了。初间极软,后来方凝得硬。”群山因何呈波浪之状?朱子猜想,很可能山原来在水底形成,之后逐渐升高而成如今的样子。这个猜想,也是领先于西方的。

朱子在科技方面,还有两个很重要的贡献。一是他发现了化石。朱子说,“今高山上多有石上蛎壳之类,是低处成高。又蛎须生于泥沙中,今乃在石上,则是柔化为刚。天地变迁,何常之有”“尝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变而为高,柔者变而为刚,此事思之至深,有可验者”。生于泥沙中的牡蛎,如今为什么在石头上?他认为是“柔化为刚”,而且他表示,经过反复深刻的思考,这是能够验证的。而高山上为什么出现了很多蛎壳?这是因为地质变化,低处成高,沧海桑田。在这些问题上,体现了朱子不同凡响的思辨精神、科学精神。

朱熹遵循并实践孔子“博学于文”的论述,大量读书,获得广博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而且朱子做事认真,所以每做一件事都有成就,终成一位大家。朱子讲求“格物致知”,必须强调一点,格物致知与中国的科学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科学”这个汉语词没出现之前,一直是把西方的“科学”一词翻译成“格物”的,把西方数理化之类的学科都称为“格物穷理之学”。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写的《农政全书》里,就提出西方科学传入中国后都可以称为“格物穷理之学”。一直到1897年,康有为在编辑《日本书目志》时,曾将两本含有“科学”字样的书籍列入《日本书目志》一册卷二理学门中,这两本书分别是《科学入门》和《科学之原理》,这也是我国最早真正使用“科学”一词。这个“科学”,其实就是朱熹的“格物致知”。

新闻推荐

听老腔里的华山故事

华阴老腔在华山北峰顶演出。华阴老腔,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于奇险俊秀的华山脚下,是中国最古老的音乐之一。起始于西汉,发...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