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茶业地里的庄稼汉到“全国劳动模范”,从只管好自己的百亩茶园,到想着如何让世界喝上杯日照茶 袁从波:一叶绿茶,毕生的探索与情怀
全媒体记者 蒋月阳
“我将继续完善茶叶从茶园到茶杯的产业链,做好科技创新,研究推广新技术……”11月25日,刚刚在北京被授予“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的袁从波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随着他的脚步,记者来到日照“南茶北引”最早取得成功地区之一的岚山区巨峰镇薄家口村,三面环山的地理位置让这儿的茶具备了与生俱来的优势。他说,他舍不得这天赐的环境,因此铆足了劲儿,要把日照绿茶的优良基因更广泛地传播开,让更多人都能喝上一杯日照茶。
从一名普通茶农,到“全国劳动模范”;从御园春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到连续多年的日照市人大代表。时序轮替中,袁从波早已把自身置于乡村振兴发展的脉络,用一肩责任诠释着担当。走近他,聆听全国劳模的故事,感受他给日照绿茶乃至整个北方绿茶带来的这场“茶叶革命”。
创新“春绿夏红秋乌龙”模式,成省内首家生产茶类最多企业———有效提高夏秋茶利用率,广大茶农普遍受益
2004年春天,依托周边地区丰富的茶叶资源,袁从波发起成立了日照御园春茶业有限公司。企业创立伊始,他对自己的定位就是不断创新。
当时,日照茶树品种单一,良种缺乏。袁从波便先后赶赴安徽、浙江考察,邀请专家分析研究,聚集有经验的农民一起交流,率先从南方引进无性系良种茶苗进行试验种植,第一年引种的茶树苗木成活率就达到95%以上。紧接着,在市、区农业、科技部门的协调帮助下,他先后从南方引进中茶108、龙井43、龙井长叶、安吉白茶、福建铁观音等40余种无性系茶树良种,建成了400亩茶树良种示范基地。因为无性系茶树良种个体间性状一致,具有发芽早、生长势强、品质优良等优点,所以,这一举措创新了日照市茶树无性系良种苗木引进栽培的模式,为茶园机械化管理推广和促进茶产业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
尝到了丰富茶树品种的“甜头”后,袁从波又开始在生产加工上作文章———引进新设备,研究新技术。2006年,他在全市率先引进了扁形茶机械化生产加工设备,承担起全市扁形茶机械加工试验项目,打破了日照绿茶仅有手工做扁茶的局面。
看准了夏秋季鲜叶对茶产业的产值和效益的影响,袁从波又承担起“乌龙茶技术开发项目及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他先到全国红茶、乌龙茶产地学习炒茶技术,又几次三番去到江浙、福建———
2008年,他率先利用机械成功炒制了北方乌龙茶,结束了秦岭淮河以北没有乌龙茶的历史;
2009年又成功炒制了日照红茶,增添了日照茶叶家族新成员;
2010年,乌龙茶和红茶项目顺利通过国家级科技成果鉴定,“御园春”成为省内第一家生产茶类最多的企业,创建了一套“春绿夏红秋乌龙”的生产加工模式,有效提高了夏秋茶鲜叶资源的利用率和综合经济效益,使广大茶农普遍受益。
从一年出苗三年收益,到47天出苗当年见效———培育无性系茶树“一炮而红”,让北方绿茶实现提质增效
2004年9月,袁从波当选为岚山区人大代表,做惯了茶农的他转身做起了民声代言人,袁从波甚至还有些“紧张”:当好一名代表,首先要时时处处走在选民的前头,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努力为更多的茶农增收、茶业增效。
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新”东西往往意味着没有把握,“试验”就不一定成功,“创新”就要接受收益与风险的并存。但,袁从波的字典里从没有过“怕”字。2016年,他开始了新的“试验项目”———无性系茶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项目。
他的实验,就在与御园春厂房一路之隔的一个吊了多层膜的大棚里。
袁从波介绍,该项技术介于扦插和组织培养之间,基本原理是利用了植物本身的顶端优势和发达的根系吸收养分多的特点,利用冬暖式日光温室大棚,在全光照微喷弥雾育苗基础上经过创新而改造形成的,实现了一年四季的无缝隙育苗,从而使得茶苗成苗时间短,成活率高(95%以上),使用这种苗木速生化技术培育出的茶苗,不但生长速度比原品种快,而且抗寒抗旱抗风能力更强,“按照原先的技术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育出苗,三年后才能出产量;采用这种新技术,47天就可以育出苗,当年就能采茶,第二年就有很大的收入了。”
两年过去了,当初“萌芽”的新产业如今已经“开枝散叶”,由袁从波研究的这项技术不仅可以让茶树育苗周期大幅缩短,还可以选择最优良的茶叶品种进行培育,大大解决了普遍存在的茶苗品种单一,量不足的问题。
“不敢宣传,要的人太多了,根本不够卖的。”袁从波说,他的优质茶苗现在3元一棵,市场上供不应求,他的手机一天得充两次电,“全是打来电话问育苗的。”
这项领先于国内的育苗新技术得到国内茶叶专家们的高度关注,2016年的全国茶叶绿色生产模式及配套技术培训班也因此在日照举行,袁从波俨然成了绿茶界的“袁隆平”。如今,御园春新建了400亩无性系茶树良种生产母本园和1个面积为1000平方米的冬暖式日光温室育苗大棚,以及2000平方米的连栋温室苗木过渡大棚,目前已育出“中茶108”“龙井43”“安吉白茶”等良种茶苗4批,共计100万株,苗木总收入达到250万元。
2019年12月,由袁从波主持的“多根无性茶苗扦插快繁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通过了中国茶叶学会科技成果评价并出据了《茶叶科学技术成果评价报告》(中茶学(评价)字﹝2019﹞第04号),该项技术总体水平居国内领先水平,创新性强、技术先进、成熟度高,已实现产业化应用。
“这杯茶,就是咱日照的招牌,必须做硬!”——从“茶树”到“茶杯”质量可追溯,全省率先实施茶叶标准化生产
习惯了每天与绿茶“对话”,袁从波似乎还有些腼腆。在他看来,“茶”是与人交流的最好媒介。于是,袁从波在办公室里摆上了一个大大的茶桌,每天都有茶农伙计们来喝茶、评茶、研究茶。他们的建议,他用心倾听;他们对技术的迷茫,他用心讲解。一有空闲,袁从波还会去附近的茶园走走转转,随着和茶农联系的越来越密切,他对日照茶叶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也了解得更深入。“这杯茶,就是咱日照的招牌,必须做硬!”为了提升茶叶标准化管理水平,袁从波带头治理规则,全面强化了茶叶标准化生产流程。生产中,他以无公害茶园生产为最低标准,坚持茶园有机化、生态化管理,集中建成400亩无性系良种茶园基地,建成实现了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技术等综合运用的标准化茶园,不断提升了茶园管理水平和原料生产质量,也为企业与茶农户建立了双赢的合作关系。
不仅如此,为了强化农业生产资料源头控制,袁从波又以创建山东省食品安全区为核心,加强农业生产资料管理。他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双减”工程,以有机肥替代化肥,以生物农业替代化学农药,有效降低茶叶化肥使用量和农药残留量,他还在全省率先实施了茶叶标准化生产,建立与完善了包括生产档案、专人监管与产品追溯制度,确保茶叶质量安全。
为了强化茶叶质量认证工作,袁从波又以茶叶质量认证工作为基础,促进茶园管理标准化,先后通过了无公害认证、绿色认证、有机认证、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通过茶园物联网体系建设,实现茶叶从“茶树”到“茶杯”的质量可追溯,有效提高茶叶质量安全水平。
以对茶品质的坚守,践行助力乡村振兴的信心与决心———推进茶园科学化管理,不断从新科技中找到未来发展方向
日照绿茶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如何让这份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一直保持?加快茶产业发展创新步伐是必不可少的路径。为此,袁从波带头在全省率先建立茶叶农机合作社,推动茶园管理机械化。
为全面提高和带动全市茶叶的机械化加工水平,袁从波成立了山东省首家茶叶机械化专业合作社———日照市岚山区御园春茶叶机械化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他还在全省率先探索茶产业多元化发展,在全省最早研制生产出红茶和乌龙茶,增添了山东茶叶家族新成员,首创“春绿夏红秋乌龙”的加工新模式,提高了夏秋茶鲜叶资源的利用率和综合经济效益。承担完成的“日照市乌龙茶机械加工技术研究”和“山东省茶叶加工机械化技术创新示范工程项目新产品———御园春红茶”分别荣获日照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
与此同时,袁从波还积极组织就业服务机构和农村劳动力参加全国工会就业援助现场招聘,会同政府有关部门开展“春风行动”和民营企业招聘周等,以线上线下招聘活动、送岗上门等方式,为各类人员特别是农民工群体提供就业服务。通过综合利用多种手段,为农民工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等群体提供精准就业服务1000人次以上。
多年来,日照市御园春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依托标准化无性系茶树良种示范基础,累计吸纳农民工、农村转移劳动力200人,带动600人就业,人均年增收2.5万余元,充分调动辖区内农业劳模、农民工、农村转移劳动力创新创业积极性,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助燃了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初冬时节,再走进袁从波的大棚,里面挂满了喷雾加湿系统,为育苗营造了一个小气候环境。从第一代育苗用18个月长成一株茶树,到第二代用营养土把育苗周期缩短到6个月,再到现在是第三代,周期不是以月计算而是变成了周计,3周便能实现当年育苗当年就能采茶。带着创新的劲头,御园春又陆续开发了白茶、黄茶以及黑茶,不断从新科技中找到未来发展方向。
近观眼前满目春,放眼远处春更浓。袁从波说,他的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作为一名茶业发展带头人,他将把打造日照绿茶品牌、推动日照绿茶深发展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茶以暖,在寒冷时节是带着安心的温度融进身体的灵药;茶为智,在喧嚣尘世间保持谦卑与自省是学习生存之道。未来路上,袁从波将始终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不断践行着心底对绿茶品质的坚守,和助力乡村振兴的信心与决心。
新闻推荐
11月6日至7日,由大众日报联合山东财经大学、泰安市人民政府、山东华通控股集团、北京新农创集团等单位举办的第八届中国农...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