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鲁渝扶贫协作,重庆市黔江区桑蚕种养业“破茧”壮大,蚕农杨远志说 “日照来客”帮我们编织致富“新丝路”
□ 本报记者 丁兆霞
种了170亩桑,养了267张蚕种的重庆市黔江区新华乡梨子村蚕农杨远志,今年获得大丰收:全年共产茧10395公斤,平均每张蚕种毛利1806元。“多亏了有这些‘日照来客’,栽桑养蚕,给技术指导;产了蚕茧,统一收购。种养了多年桑蚕,心里从来没像今年这么踏实,他们就像我们一呼即应的‘110’,帮助我们编织了致富\‘新丝路’,明年我打算继续扩大规模。”
杨远志口中的“日照来客”,是千里迢迢专门从山东省前来重庆“传经送宝”的日照海通茧丝绸集团的团队。
去年年底,响应山东省委、省政府和日照市委、市政府支持鲁渝扶贫协作的号召,建厂70多年、桑丝生产在国内外规模和出口量都数一数二的日照海通茧丝绸集团,派出一支10余人的团队前往黔江与当地对接。十几人中,一组负责桑蚕种植养殖技术指导,一组负责筹建缫丝厂。
“黔江的地理条件比较适合种桑养蚕,日照一年可以收三茬蚕茧,黔江一年可以收四茬,村民收入会更高。另外,那里已有桑园2.8万亩,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我们去那里,第一任务就是给他们输送技术力量,长远就是帮助当地发展桑蚕种植养殖业,带动当地农户增收。”公司副总陈成泉说。
“蚕宝宝很娇贵,从出生到做茧,只有二十五六天,这20多天又分‘5个龄期4个眠’,每个龄期时间长度不一,对湿度和温度要求也不一样,温度高了易生病,温度低了会限制发育。以前对蚕的生活习性不了解,摸索着养,今年有日照的老师们给予指导,技术要点跟着学到了不少。”杨远志告诉记者,今年秋,到蚕吐丝的时候,由于气温骤降,蚕不上簇,蚕农们都焦急万分,幸亏有海通茧丝绸集团的技术人员指点,紧急生炉升温才解决了这个大问题。经此一事,蚕农们决定明年再养蚕时,一定把日照“老师们”推荐的自动加温补湿器给蚕棚装备上。
技术有师傅,收购有销路。日照海通茧丝绸集团“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年可生产、加工、收购鲜茧1200万公斤,年产生丝2500吨,所产桑蚕丝八成以上外销,畅销日本、韩国、印度、欧美等国外市场。今年,公司在黔江收购蚕茧65万余公斤。
“今年收购的鲜茧是烘干后运回再缫丝加工,明年就可以在黔江本地加工了。”陈成泉透露,在黔江当地,由黔江和日照两地政府以及海通茧丝绸集团共同出资建设的大型缫丝工厂正在加紧建设,预计明年7月份就可投入使用。目前,工厂已在当地招工100余人,正在培训等待明年上岗。
产业发展没了后顾之忧,今年黔江地区计划再新发展桑园5千亩。“在日照本地,我们免费提供桑苗给养蚕户,每亩收取一千元保证金。验收合格后,分五年时间,会将保证金返还给农户。在黔江地区,我们还将沿用这个方式,为需要的蚕农提供优良桑蚕品种和技术指导,并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订单,出茧后统一收购蚕茧。”陈成泉说。
最近,日照海通茧丝绸集团派驻黔江的团队,一边忙着加快缫丝厂建设进度,一边忙着指导蚕农对蚕室、蚕具回山消毒、杀灭病源,为来年养好春蚕打下基础。这项工作完成后,霜降后、封冻前的这段时间,将联系桑苗、栽植桑树。之后的冬闲时间,日照海通茧丝绸集团打算组织蚕农开展集中培训。“只有蚕农自己掌握了种植养殖技术,才算拥有了增收致富的法宝,才能实现持续增收。我们很愿意为黔江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技术队伍’,让种桑养蚕真正能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丝路’。”陈成泉表示。
新闻推荐
青岛机场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四队教导员杜慧 查缉能手国门卫士
15年坚守,杜慧用细心和专业守护国门第一道防线。文/图半岛全媒体记者王丽平近日,山东省妇联印发《关于表彰山东省三...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