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市中澎湃科创新势能 品质市中“点燃创新引擎、汇聚发展动能”系列报道之四
全国第一套全数字智能售货机、全国首创移动监测大气颗粒物系统、全国最大的餐饮领域新媒体企业等创新成果陆续走出实验室,展现出强大市场竞争力;由众创空间企业研制的“反恐防爆机器人”产品获得广泛认可,先后应用于G20峰会、金砖国家峰会……这一系列来自市中区文创园区及众创空间的科技文创成果走出实验室,为新旧动能转换、创新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中区立足人才、资本、交通、载体等优势,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特别是积极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服务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举全区之力推进“一带一城”建设,将大项目、大产业、新业态串珠成链,引领市中驶上发展“快车道”,蹚出一条激活创新发展的“市中路径”。串珠成链带动创新要素聚集
近年来,市中区坚持“产城一体、以产兴城、以城聚人、以人兴业”,树牢“精明增长”“精致城市”理念,加快项目建设,持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在增量崛起中壮大新的增长点,实现换挡不失速、量增质更优。
一个个项目串成“项链”方能彰显光华,而这决不是简单做加法,而是以价值最大化为“链”,对产业进行优化整合。立足于此,市中区通过整合园区、以链带面、协同发展,举全区之力推进“一带一城”建设,“一带”即以二环南路为轴线,构筑集科创平台打造、科创企业培育、科创人才合作、科创项目扶持、科创成果转化于一体的二环路科创产业带。“一城”即以生态优先为前提,以绿色发展为指引,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一体推进大涧沟-复兴区域、绿色智造产业集聚区、凤凰山片区在内的“南部科创新城”,培育科技创新产业新龙头,构筑科技创新发展新高地,让科技创新产业逐渐成为市中产业发展的“金色名片”。交通“大路网”架起发展“快车道”
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吸引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平台iTOT总部、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中国常设展厅等优质项目落户;济南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打造“江北最大、省内最优”的创新设计产业园区,拥有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两大“国字号”基地,走出了一条以工业设计为切入点,服务科技成果转化,以创新驱动托起产业高地的发展路径;山东出版智能产业大厦打造高品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山东科创大厦聚集阿里巴巴、SAP、中交建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微软-云暨移动技术孵化计划”数字经济创新中心、Surface北方区结算中心、山东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中心等优质平台落户,承担着全区科创产业“崛起成峰”的重要使命……一个个事关长远和全局的重点项目正带动市中区全域发展,加速科技创新资源之间的有效联动、协同整合,迸发出“1+1>2”的新动能。
产业聚集,园区赋能,市中区良好的交通资源优势,更为科创产业的崛起铺就“快车道”。玉函路隧道连接起二环南路快速路、北园高架和北绕城高速,二环东南延长线通车让泉城高架快速路闭环成网……如今,翻开市中区地图,可见内畅外联的“大交通”格局跃然纸上,为周边地域带来经济、民生等巨大利好的同时,也将创新能力与实体企业相结合,连接起一条快速发展的产业带,助推科技文创企业“引进来”,科技转化成果“走出去”,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劲动能。
“多点开花”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随着科技文创兴城的画卷铺开,“一带一城”倡议的成熟,市中区将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主线,以新型企业为主体,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瓶颈和文创企业规模化发展短板,增强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承接承载能力、中试产业化能力、协同创新能力、对接服务能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科技与经济、文创与商业融合发展,努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创新设计服务中心。
思想境界决定发展高度,把自己置于更高维度才能谋求更加开放、更具机遇的大发展。市中区将以更深聚焦、更宽视角发展科技文创产业,紧盯产业升级方向补链、延链、强链,到2025年末,市中区力争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5件;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5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保持全市前列;新建创新创业载体10个,吸引高校院所和企业设立研发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10个,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35亿元;成立智能制造工业设计研究院和创新设计产业共同体,建立设计企业联盟,集聚培育设计服务企业300家;建立制造业设计培训基地,每年培训设计人才3000人,力争进一步提升市中区产业的吸引力、集聚力和带动力。(本报记者刘阳通讯员孙化鹏)
新闻推荐
□记者方垒通讯员顾谦俞豁然报道本报济南11月18日讯受气旋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自昨天起,山东省普遍出现降...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