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丰:向世界讲述丝绸故事
□新时报记者 钱欢青
10月18日,山东博物馆年度大展“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邀请到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先生莅临作学术报告,一场以“承前启明:朱檀墓出土龙袍在中国服装史上的地位”为主题的报告吸引了众多听众。
赵丰先生不仅是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以下简称“国丝”),还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国际丝路之绸研究联盟主席。他长期从事纺织科技史、丝绸之路美术考古、纺织品文物保护等研究,著有《中国丝绸艺术史》《中国丝绸通史》《敦煌丝绸艺术全集》《中国丝绸设计(精选本)》等约20种,发表中英文论文百余篇。10月21日晚,新时报记者对赵丰先生进行了独家专访。
从丝绸工程转向丝绸的历史和人文
赵丰祖籍浙江诸暨,1961年出生于海宁。人生之路或许就是冥冥中注定,“出生就是在丝绸厂里,从小受丝绸的熏陶”。1977年恢复高考,赵丰幸运地考入浙江丝绸工学院,成为“文革”后第一届大学生。那个年代,实现“四个现代化”是全社会的目标,丝绸工学院也以培养丝绸技术和丝绸工程人才为主,赵丰学的是印花和染色工程。
“大学时其实并不清楚自己该学什么,直到临近毕业才发现,原来本科毕业以后,还可以考研究生。”当时浙江丝绸工学院院长朱新予先生正在构想建一座中国丝绸博物馆和写一部中国丝绸史,赵丰因为原本对丝绸的历史和人文感兴趣,就考上了朱先生的硕士生。“1982年开始跟随朱先生,近三年的硕士学习是我踏上丝绸历史研究的第一步”,因为是工科出生,后来跟随导师做中国丝绸史课题时,赵丰更偏重于从实物入手,“拿到一件样品,用科技史的方法进行研究”,加上又特别喜欢唐代丝绸,从而对丝绸之路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到1992年,赵丰就出版了专著《唐代丝绸与丝绸之路》,同一年出版的,还有一本《丝绸艺术史》。
也是在1992年,国丝正式面向社会开放,赵丰出任副馆长,“其实1986年国丝就开始筹备,丝绸工学院毕竟以丝绸技术和工程为主,有关丝绸的历史和人文研究不是主流。所以到博物馆对我来说,更为合适。”1995年,赵丰又考入中国纺织大学,师从周启澄先生攻读博士,1997年完成博士论文《中国古代传统织机研究》。博士毕业论文的完成,成为他走上丝绸历史研究之路的第二步。
丝绸研究的国际视野
1997年博士毕业后,赵丰就前往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作客座研究,其间又遍访英国、法国、加拿大、瑞士等世界各地博物馆。2006年,他又应邀前往大英博物馆作客座研究,“当时我发现有关敦煌文书和绘画的研究已经不少,书也出了很多,但是有关敦煌丝绸的研究还是空白,于是开始启动敦煌丝绸的系列研究。”一年之后,《敦煌丝绸艺术全集·英藏卷》出版,此后还有法藏卷和俄藏卷的出版。
分别开始于1997年和2006年的两次国外客座研究和游学经历,让赵丰收获了丝绸研究的国际平台和视野,“收获是巨大的,第一是专业术语,和国际上研究丝绸的机构和专家展开对话需要沟通的语言,通过交流,我基本学习和建立了一套同行之间都能理解的术语。第二是有关丝绸技术和艺术的广阔知识背景,在世界各地博物馆,我看到了与丝绸之路丝绸有关的几乎所有想看的实物。第三是建立了一个朋友圈,也就是一个国际合作平台,这也为后来国际丝路之绸研究联盟的成立打下了基础。”
以这样的视野来比较国内外的丝绸研究,赵丰认为,“国外对于中国古代丝绸的研究起步比较早,早在上世纪一二十年代就因为斯坦因、伯希和从中国带出去的大量文物而开始了研究,而中国要到上世纪60年代以后才开始有专门的古代丝绸研究论文发表。从研究特点而言,国外比较注重实物,特别注重技术研究,法国里昂就有一个国际古代纺织品研究中心,我是那里的理事,那里的成员都有强大的技术背景。但中国的研究也有自己的特点,一是对传统的服饰研究比较深入,二是近些年随着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大量古代纺织品的出土促进了纺织品科技保护水平的飞速发展。”
编织“世界丝绸互动地图”
2010年赵丰出任国丝馆长,精力开始偏重对博物馆的全面管理和创新运营。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起始段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有关丝绸之路研究和展览的机制性建设随之展开。
从2015年开始,每年的丝绸之路主题展览成为国丝的重头戏:2015年是着眼于国际丝绸研究的特展“丝路之绸:起源、传播与交流”,2016年是展示世界各地丝绸文物的“锦绣世界”,2017年是聚焦于丝路文化遗产科技保护的“古道新知”,2018年是关于世界织机与织造艺术的“神机妙算”,2019年是“丝路岁月:大时代下的小故事”。2020年6月19日至8月23日推出的则是“众望同归: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特展,“讲述丝绸之路的前世、李希霍芬的丝绸之路,以及丝绸之路走向UNESCO世界遗产,讲述丝绸之路从一个历史事实存在、然后被一位学者提出,最后成为人类共识的过程”。
赵丰表示,每年的丝绸之路主题展都绝非只是冠以“丝绸之路”的名号,每个展览都有国际化视野和扎实的学术研究为支撑。而在博物馆展览之外,网络上的展览和互动也密集展开。近几年来,丝绸之路博物馆联盟网络直播、丝路文物海报接力、丝路百馆百物等等诸多活动,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博物馆的参与,赢得了观众的热烈好评。
展览之外,对于“丝绸之路上的丝绸”的研究也在更大的平台和视野中展开。赵丰说,2018年举办“神机妙算”特展的同时,还上线发布了世界织机地图,“这幅世界织机地图以地理信息为基础,标注由织机专家、研究人员、老师和科普工作者、纺织爱好者、文化旅行者提供的世界各地的织机资料,作为全世界相关学者和兴趣爱好者进行织机和纺织文化交流的平台”。如今,一个更为宏大的项目——“世界丝绸互动地图”也在紧锣密鼓的推进当中。“世界丝绸互动地图”既是科技部立项的一个重大研发项目,又是邀请多国专家、学者参与的国际合作项目,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互动地图”下的一个子项目,“在这三重维度之下,世界丝绸互动地图将成为由全世界不同地域、不同领域顶级专家介入,全面呈现世界丝绸空间分布和历史发展的一个国际化动态平台,并和世界各地丝绸爱好者和旅行者产生互动。这一由中国学者主导并设计的项目,也将成为讲好丝绸之路故事,乃至一带一路故事的平台。”
活化的前提,是还原传统工艺
作为中国最大的纺织服装类专业博物馆,也是全世界最大的丝绸专业博物馆的馆长,赵丰认为,随着中国文化遗产事业的飞速发展,国内博物馆的展览也越做越好,“以单个展览而言,国内博物馆的众多展览放到国际上都毫不逊色”。不过国内博物馆依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一是学术研究力量尚显薄弱,对展出文物背后的故事,文物所体现的文化遗产研究还不够深入;二是展览的准备时间还是太过匆忙,当年我曾参与其中的大都会博物馆‘走向盛唐’这一个展览,筹备时间长达8年;第三,我们博物馆展览的国际传播力度还不够。”
此次在济南参观山东博物馆“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赵丰感觉十分不错,“展览专注于明代服饰,发挥了山东博物馆的馆藏特长,而且邀请了学界和民间的服饰研究专家共同研究,体现了开放的学术胸怀。另外展览的展陈设计也不错,而且与当下汉服热结合,推出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时装秀,是展览介入当下生活的有益尝试。”
而对今天我们该如何更好地活化丝绸、纺织文物,丝织技术等传统工艺怎样才能获得更好传承这一问题,赵丰表示,对丝织类文物而言,最重要的是“活化”内容,这里重要的就是传统工艺和传统设计,“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文物还原当时的传统,包括工艺和设计两个方面。比如面对出土的老官山汉墓的织机,我们就要通过研究还原汉代工艺,要能在汉代的织机上织出汉代织物。另外我们也对中国古代丝绸文物的设计元素进行过系统梳理,对传统工艺和传统设计元素的这种复原和梳理,正是活化利用的前提。”孙婷婷 绘
新闻推荐
山东全年粮食丰收已成定局济南青岛潍坊3市智慧农业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
本报10月24日讯(记者赵云龙王彬)10月23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召开,介绍了加快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努力建设现代农业...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