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工艺经典中寻找“巧思”
□新时报记者 钱欢青
近日,由著名学者、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教授主编的“中国传统工艺经典丛书”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这是杭间教授作为首席专家的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研究”的成果内容之一。本次推出有《天工开物图说》《考工记图说》《雪宧绣谱图说》《景德镇陶录图说》《装潢志图说》《梓人遗制图说》六册,后续还将陆续推出。杭间认为,如何从现代设计的角度去解读这些古代文献,是一件非常有趣也非常难的事情,传统工艺经典中的“巧思”,值得用心去寻找。
《考工记》的“独特贡献”
《考工记》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制订的一套指导、监督和评价官府手工业生产工作的技术制度。篇幅不长,总计不到7000字,而内容非常丰富,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书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设计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也包含了当时的思想文化观念,其中科技和工艺设计的信息量相当大,内容涉及先秦时代的制车、兵器、礼器、钟磬、练染、建筑、水利等手工业技术,还涉及天文、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
在《考工记图说》中,《考工记》注释者、著名学者戴吾三先生特别提到了《考工记》中记载的古代中国在科技领域对世界文明所作的独特贡献。书中对木构马车的介绍,对木车主要部件的设计规范和制作工艺以及检验车轮质量的方法的记述,对研究先秦古车的形制、结构特点等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书中记载,“凡辐,量其凿深意为辐广。……故竑其辐广以为之弱”,提出了安装轮辐的经验公式,即凿深=辐广=弱。“凿深”指轮毂上的凿孔深度,“辐广”指轮辐的截面宽度,“弱”指轮辐的一端伸入轮毂内的部分。书中阐明,如辐入毂太浅,则不牢固;如辐入毂太深,虽固而强度不足,容易折断。依上述公式则既固又强。这个公式可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种关于梁的经验总结。
另外,《考工记》中还记述了锡青铜的6种成分配比,这是商周以来积累的青铜合金中铜、锡配比知识的经验归纳,在世界上属首次著录,受到国际科学史界的重视。而《考工记》中关于钟的记述,则比欧洲的类似论述早大约1500年。
《考工记》成书本无图,因年代久远,所涉大量名物,仅凭文字注释的话,就会给今天的一般读者造成理解困难。因此在《考工记图说》中,注释者加入了上百幅配图,以图注文,图文互补,为读者直观了解《考工记》中的工艺提供了方便。
科学和人文之间的一座桥梁
收入“中国传统工艺经典丛书”的《天工开物图说》,也是一部重量级的著作。《天工开物》(崇祯刊本,涉园重刊)中原有123幅插图,和相关文字一一对照,真实、准确地记录了当时的生产发展状况。在《天工开物图说》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曹小鸥对宋应星原作进行了注释说明,又甄选数百幅相关图片并配文作补充说明。
《天工开物》是明代杂家宋应星独立完成的百科类著述,分上中下三卷,十八章,约10万字,涉及30多个行业,记录分析了130余项生产技术的情况。这是一部对农业、手工艺、工业技术、生物化学等民生日用都有济世之功的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关于古代造物与设计研究之书,是研究技术与艺术、工艺与设计之间的桥梁,是东方设计学的朴素起源之书。
有关《天工开物》的特点和成就,曹小鸥特别倾心于我国地质专家丁文江的评述。丁文江在民国十八年(1929年),在《天工开物》从日本购回重印于天津时,作了
《重印<天工开物>卷跋》。他说:“三百年前言农工业书如此其详且备者,举世界无之,盖亦绝作也。读此书者,不特可以知当日生活状况,工业之程度,且以今较昔,吾国经济之变迁,制作之兴废,亦于中观焉。”还说,“在有明一代,以制艺取士,故读书者仅知有高头讲章……宋氏独自辟门径,一反明儒陋习,就人民日用饮食器具而穷究本源。其识力之伟,结构之大,观察之富,有明一代一人而已。”
曹小鸥写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有一张题为“中国传到西方的机械和其他技术”的图表,共列举出最主要的26个项目,并标注了西方落后于我国的年限。在这26个项目中,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里论述到了18项,龙骨车、用水力驱动的石碾、水排、风扇车和簸扬机、活塞风箱、提花机、缫丝机、独轮车、火药、磁罗盘等等。曹小鸥认为,像《天工开物》这样一部多方向的论著,“透过它对各行业发明与成果的分类描述,我们可以在技术与艺术、工艺与设计、科学思想与人文思想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工艺非“鄙事”,传统有价值
杭间在“中国传统工艺经典丛书”总序中表示,“传统工艺问题,在中国古代社会格局中有特殊性,儒道互补思想影响下的中国文化传统中,除《考工记》被列为齐国的官书外,其他与工艺有关的著述,多不入主流文化流传,而被视为三教九流之末的鄙事,因此许多工艺著作,或流于技术记载,或附会其他,有相当多的与工艺有关的论著,没有独立的表述形式,多散见在笔记、野史或其他叙述的片段之中。”这就需要现代人能从浩瀚的各类传统典籍中,发现经典,确立这些书籍中的“物质文化”与中国设计学“术”的层面的联系。在这一指导思想之下,“中国传统工艺经典丛书”集合了业内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对传统工艺经典进行了注释和解读,以确保丛书的专业性和学术性。
除了《天工开物图说》《考工记图说》对众所周知的《天工开物》和《考工记》进行注释、解读,“中国传统工艺经典丛书”还纳入了诸如《雪宧绣谱图说》《景德镇陶录图说》《装潢志图说》《梓人遗制图说》等。
由清末民初刺绣艺术家沈寿晚年病中口述、时人张謇整理而成的《雪宧绣谱》,总结了我国自唐宋画绣、明代顾绣以来的刺绣针法。全书分绣备、绣引、针法、绣要、绣品、绣德、绣节、绣通八章,记录了传统刺绣工艺的诸多要领,是一部刺绣理论专著。此次出版的《雪宧绣谱图说》为原书作注、解读,并配了200余幅相关图片。《装潢志》是明代周嘉胄撰写的我国首部论述装裱的专著,系统而全面地总结了装潢经验,言简意赅而又不失全面,在装潢史上具有首屈一指的地位。但是,传世的相关事物和文献的图片十分稀少。《装潢志图说》对周嘉胄的原作进行了必要的注释说明,同时补充了大量新拍图片,从中可以窥见装裱工艺的历史沿袭和发展现况。《梓人遗制》是中国古代解说木机具构造、则例等最为完备的专著,为后世提供了翔实的木机具制造规范,这些规范不仅延续了周代的遗制,而且还参以民间时制。《梓人遗制图说》尝试从工艺与设计史角度,定位《梓人遗制》的价值,挖掘、阐释其内涵,并力求在更大范围里形成一些学术共识。《景德镇陶录》是清乾隆、嘉庆年间景德镇人蓝浦原著,后经其门生郑廷桂辑补的一本陶瓷器专书。原共分十卷,有陶冶图说、清御窑厂、陶务、景德镇历代窑考等内容,详细记述了景德镇陶、瓷制作的十七工与十八作,开列了各种釉色的配方,对瓷土、釉料、青料的出产做了较清晰的记录,此外还列举了景德镇自唐、宋到明、清各期相关的重要历史文献,是第一部比较全面阐述景德镇陶瓷业的关键著作,也是研究中国瓷器史不可缺少的重要参考。《景德镇陶录图说》在原《景德镇陶录》基础上加入200余幅图片,并对全书做了详细的校记和注释,提供了一个重新理解中国传统工艺制作的绝佳视野,同时也是追溯东方美学、东方设计源头的重要依凭。
新闻推荐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国际贸易,面对困难,我国坚持改善口岸营商环境,大力推进贸易便利,主动开放市场,积极扩大进口,不断培育外贸...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