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今日山东> 正文

潮起宜踏浪风正可扬帆

大众日报 2020-08-15 10:13 大字

■编者按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山东省各行各业涌现出大批优秀青年,在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中展现担当作为。本报今起开设“我为家乡代言·山东好青年”栏目,由这些优秀青年人代表讲述奋斗故事,亮出榜样力量,敬请关注。

□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超算平台研发工程师 苏亮

我是土生土长的山东人,出生于1986年。多年的海外求学经历,让我深知只有自主研发关键、核心技术,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幸运的是,2016年我取得博士学位时,正逢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这种新型综合型创新平台快速建设时期,它在青岛蓝谷,它全新的体制机制和创新形态对我有很大吸引力,让我“学成回国,建设家乡”得偿所愿。

作为第一批入职实验室的技术人员,我有幸遇到了太多的“第一次”,也在这很多的“第一次”中不断提升自己。工作前期,我主要从事机房运维,那时机房刚刚建设,很多系统都处于调试阶段,多次出现高温报警。我和团队成员第一时间冲进机房,冒着危险排查故障原因,实现了全年正常运行。凭着年轻人的一股闯劲和韧劲,我完成了超算集群运维体系建设和完善集群拓扑等任务。

之后,我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实验室公共科研平台首个个人技术开发项目“船岸一体化系统”开发。该项目最初只是计算机程序员们与科考队员技术交流的火花:能否开发一个信息系统来协助深远海科学考察团队,实现信息化与智能化管理,协调来自不同机构的科考船协同工作,高效地执行航次调度、设备管理和资源共享任务?经过多轮反复讨论与验证,该项目技术方案和技术路线得到了实验室的支持,我们青年技术团队立刻投入了系统开发、端设备研发等攻关。

系统开发期间,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两次参与“问海计划”,前往世界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第一次“问海计划”,是协助科考调查队伍开展设备海试,我在海上航行期间顶着严重晕船反应,坚持代码编写和系统海上调试工作,一个航次下来体重降了15斤。第二次是与实验室各团队配合完成大规模无人组网观测任务,对中尺度涡与台风观测、区域模式同化取得了突破。

在系统不断完善和升级过程中,团队成员们都铆足干劲、迎难而上,目前已经建立起包含数百台海上装备的观测集成平台,并作为纽带将岸端超级计算机与海上科考观测相连接,为船队船时共享、水下组网观测、海上水文气象预报保障等科研任务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协助完成现代化科考船队体系的建设。

我们所在的岗位就是我们的平台;我们怎样,平台就怎样。同样,我始终认为,我们年轻人如何,我们山东的未来就如何。我们“85后”是跟随国家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见证了家乡的蓬勃发展,也知道未来仍需加倍努力。作为勤劳肯干的山东人,我们相信与家乡在一起,把个人的发展融入家乡的建设中,就会有光明的未来。

(□记者 张依盟 整理)

新闻推荐

专家名片

——专家名片——王庆美:博士,三级研究员。现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甘薯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山东省农业...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