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今日山东> 正文

浅说古代对尊者的敬称 张善存

滕州日报 2020-07-24 11:06 大字

现在,传统文化越来越被大家重视,古代文化常识已成为了近年高考语文试卷的一道必考题。

2020年全国新高考Ⅰ卷(山东)古文阅读中的文化常识题,考到了对古代常见称谓“陛下、殿下、辇下”等词意理解的判断,其中答案选项说“殿下是古代对太子、诸王、丞相的敬称,礼尊意味次于敬称皇帝的陛下”。这个说法的前半句是不正确的,因为“殿下”不能用于称呼丞相。若是考生对古代称谓稍有了解便不难判断,所以该题难度不算太大。

但此题涉及的文化现象却值得一说,何况这些称谓尚活跃在今天的历史剧和古装戏中,比如一度热播的电视剧《鹤唳华亭》和《庆余年》,“陛下和殿下”的称呼经常出现,而其他如阁下、麾下、足下、膝下、在下等称谓,在古装剧中也是时有耳闻,该如何区分呢?

“陛下”的“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即台阶之下。古时帝王卫士站在宫殿的台阶下两侧戒备,当臣子与帝王谈话时,不敢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阶下的侍者而告之。因而“陛下”是臣子对帝王的尊称,意思是通过在你台阶下的臣属向你传达卑者言,即卑者向尊者进言。蔡邕《独断》道:“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后来,“陛下”就成为了对帝王的敬称。由“陛下”又引申出“陛见”,特指臣下觐见皇帝。所以历史剧或电影中,只要有皇帝出现,就会听到“陛下”的称呼。

“殿下”本指宫殿之下,“殿”即宫殿,“殿下”的本意是君王宫殿下的侍从,指代君王,它原本也是对天子的敬称,但随着历史的发展,称谓对象有所变化。汉代“殿”的地位比“宫”略低,故称王侯为殿下。汉以后,演变为对太子、亲王的尊称。有人说魏晋南北朝天子亦称“殿下”(《称谓录》释“天子”有“魏晋六朝称殿下”的记载)。但唐代以后,殿下一般用于称呼皇太子、皇后和皇太后(其实,三国时期,皇太后、皇后也称“殿下”),但从未有敬称丞相的记载。后来,君主国的王储、亲王、皇太后、皇后、公主等都可称殿下。

“阁下”字面意思指楼阁之下,旧时用作对人的尊称。因为宫殿是皇族居住的地方;一般人官再高,府邸也不能称作宫或者殿。古代一般高级官员居住的地方叫“阁”。由于同辈亲朋间相互见面不便直呼其名,常常先呼其阁下的侍从转告,而将侍从称“阁下”,后来逐渐演变为了至友亲朋间表达尊敬的词。今天多用于外交场合,也常用于书信中,都是为了尊重对方。

“麾下”的“麾”是古代将帅用以指挥的旗帜,所以也作指挥、招手讲。麾下,即在将帅旗之下,后来演变为对将帅的敬称。著名词人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有名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其中“麾下”即部下。

“足下”字面意思是我在你的脚下,在古代则是称呼对方的敬辞,相当于今天的“您”,用于下称上或同辈相称。战国前,多用于臣下对君主;战国以后,不仅是臣下对君主,同辈之间也用“足下”来称呼,都带有敬意。那么,为什么尊称对方用“足下”呢?感觉怪怪的。据刘敬叔《异苑》(卷十)记载:“介子推逃禄隐迹,抱树烧死。文公(晋文公重耳)拊木哀嗟,伐而制屐(以木作底的鞋)。每怀割股之功(在重耳出逃途中,介子推曾割自己大腿上的肉为重耳充饥,亦称‘剐肉奉君’),俯视其屐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称起于此。”若是熟悉这段历史故事,便不足为怪了。

“膝下”即膝盖之下,子女幼时依于父母的膝下,因而“膝下”后来借指父母,用以表示对父母的敬慕,有亲切之意。在与父母通信时,常用为敬辞。

“在下”旧时用作自称的谦辞。因为古时坐席,尊长者在上,所以自称在下。

有种说法认为,以上所谓“X下”的种种称谓,本意都是我不敢看你的脸,所以只能看你的台阶、房屋、旗帜、脚下等,意在表示尊重对方。不无道理。

至于考题选项中考到的“辇下”,说“又称为辇毂下,意思是在皇帝的车驾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称”,是正确的。辇,指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后多指天子或王室坐的车子,即辇车。辇车之下为何用作“京都的代称”呢?这就需要考生结合原文(《明史·左光斗传》)有关说法推断理解了,比如文中有“辇下震悚”“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等说法,结合前后文理解,便不难作出判断。

由知识向能力转变,考查理解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高考命题的核心所在。文化常识也无须死记硬背,只要平时有所了解,考试能结合具体语境分析理解,并不难作答。

新闻推荐

山东省出台意见进一步规范城市管理执法行为 实施“轻微免罚”营造法治环境

《大众日报》消息近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城市管理执法行为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巩固已有城...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