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钱》背后的故事孙殿镔
山东聊城孙殿镔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见闻此语,几乎每个人都会条件反射般的脑补上后面的歌词,还有整首歌的旋律,这就是那首家喻户晓的儿歌《一分钱》。
1963年的一天,身在银川的著名音乐家潘振声收到一份约稿信。当时是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学习号召的初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喇叭”栏目组请他创作一首儿歌,赞扬好孩子。
潘振声欣然接受,积极开始创作。阅历是财富,实践出真知。构思时,他不禁想起在家乡上海的一段工作经历。1955年,他复员返沪,在徐汇区漕溪路小学当音乐教师,兼少先队总辅导员。学校里,孩子们拾金不昧蔚然成风,他办公桌上的小盒子成了“聚宝盆”,经常放满孩子们捡到的铅笔、橡皮、小刀等东西,当然还有硬币;他积极寻找失主,失而复得的主人们又将那小盒子视为“百宝囊”。孩子们善良可爱,他们放学回家,交警维持秩序。那时,交警冬天穿皮夹克,夏天一身白制服,高大威武,很是帅气。孩子们非常喜欢他们,常常走出很远还频频回头,纷纷喊着“叔叔再见”“警察叔叔再见”······思及此,他灵感迸发,将这两个场景融合起来,作词谱曲,《一分钱》的草稿诞生了。
潘振声没立马交差,而是请来孩子们,将草稿读给他们听,教给他们唱。熟悉的场景,真实的情感,简单的歌词,优美的旋律,孩子们很快学唱起来。他发现,好几个孩子都将“我快乐地说了声‘叔叔再见’”唱错,错得还一样,都将“快乐”唱成了“高兴”。他立马醒悟:“快乐”是书面语,孩子们口语中爱说“高兴”,于是定稿时就改为后者,成就了现在我们见到的《一分钱》。创作出新的作品,先请孩子们试听、试唱,看看效果、听听意见,是潘振声的习惯。他认为,一首好的儿童歌曲应该运用的是儿童语言,不能做作。孩子们需要的不是那些工整的语言,他们需要的是属于自己的语言。不是儿童的语言,缺乏童趣和童心,用成人思维代替儿童思维,是不会被孩子们接受的。创作者应该走到孩子们中间,多听听孩子们的心声,才能赢得孩子们的喜欢。真正关爱孩子、尊重孩子,重视研究其特点,认真听取其意见,是潘振声能成为“儿歌之王”的重要原因,对所有教育者也应有所启发。
1999年,南京,潘振声将《一分钱》的约稿信、创作手稿、获奖证书等一批珍贵资料无偿捐献给上海公安博物馆。当时,博物馆领导说明来意。经国家文物局鉴定,《一分钱》的创作原稿已被评为一级文物,堪称无价之宝。他们问潘先生要多少钱,潘先生反问他们准备给多少钱。从一万到一二十万,听着逐渐增高的报价,潘先生一直笑而不语。“您自己报个价吧,到底想要多少钱?”对方索性问道。潘先生微笑着,饱含深情地说:“我报个价,是无价——不要钱。你们想想,当时一分钱硬币流通比较普遍,也能买到一些东西,孩子们还能将捡到的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我为什么就不能呢?今天,我也将这些东西无偿地捐给警察叔叔!让一分钱的精神代代相传!”名人和教育者最怕的就是言行不一,潘先生的义举证明了自己是知行合一、德艺双馨的典范。
潘先生作品丰富,其中有两部作品我印象深刻。一部是《春天在哪里》(又名《嘀哩嘀哩》),广为传唱,被誉为世界经典儿歌;另一部却鲜有人知,连正式名字在网上都无法查到。他深感为汉族儿童创作的儿歌很多,为少数民族儿童创作的很少,自2000年开始,以近七旬的高龄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广泛搜集素材,勤奋创作少数民族儿歌,最终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儿歌均创作完成。遗憾的是,2009年潘先生去世,这部作品未能正式出版。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不私照,潘先生的胸怀犹如日月。
新闻推荐
高出央企10.1个百分点!上半年山东28户省属企业营收7710亿 省管企业双指标增速为何赶超央企
7月20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发布会,通报省属企业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上半年,山东省属企业在疫情防控的同时,也抓牢了...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