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今日山东> 正文

我的《山东青年》创刊周年纪念章

烟台日报 2020-07-14 10:08 大字

□王景文

文末附图是60余年前的《山东青年报》创刊周年纪念章。不知您是否见过?

我虽是个历史文物收藏爱好者,但,这并不是我的收藏品,而是我自己年青时佩戴过的纪念品。

先交代一下我展示此章和撰写此文的起因:

2014年,烟台市在市委统一领导下,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创建红色文化龙头城市的群众活动,声势较大。我当时与老伴戚力群商量,一次捐献了889件胶东革命历史文物和200余件图片资料。市委领导对此很重视,除了书记亲自接见颁发证书之外,为了扩大影响,还在烟台市博物馆内设置了为时半年的“王景文捐献胶东红色文物展览室”,有计划地组织各县市干部群众分批参观。

当年秋季,一个全国记者团专门到烟台采访创建红色文化龙头城市的情况和经验。其间,也曾集体到烟台市博物馆参观访问。因我是有关当事人,故特地接我去与记者们见见面。

在见面相互介绍时,听到内中有一位青年自我介绍说,他是《山东青年报》的记者,不由使我心中一震,而且脱口说出:

“我还是《山东青年报》的老通讯员呢!”

“真的吗?那可真是巧遇了!”

我说:“我是建国前《山东青年报》创刊初期的文教通讯员,至今还保留着通讯员证章呢!”

“是吗?奇遇!太好啦!我今天有了大收获了!”

这就更加引起那位记者的关注。他几乎是跳起来鼓掌,当场提出要求,希望抽出时间单独采访我,更希望能看到60年前的这枚老证章。可是当时活动安排实在太紧,我的时间和精力也无条件接受单独采访,因而使那位记者有点失望,甚至表示遗憾,我内心也产生了一些歉疚。

事过之后,稍有空闲,想起此事,便翻箱倒柜,终于将以上两枚纪念章找出来。不过有一件兰紫色的“山东青年通讯员证”没有找到。

擦拭着这两枚纪念章,头脑里将近七十年前的记忆逐渐清晰起来:

抗战胜利后,1946年春,因解放区教师奇缺,我这个只有十五岁的儿童团长,小学尚未毕业,就被抗日民主政府选调出来,经过短期培训,变成了正式的“八路教员”。又因我曾写过两篇豆腐干小稿,发表在胶东《群力报》和《大众报》的报缝里,就被新华社胶东支社聘为文教通讯员。1947年2月,我之所以被临时抽调参加莱芜支前运输大队,也是因为要担负文化教员和战地新闻报道任务。

其实,我年龄很小,文化很低,哪里会写什么新闻稿子!可是,在那个年代,到处是文盲,识字多点就算是“知识分子”了。既然水平高的人找不到,稿子不写又不行,只好赶鸭子上架。上级规定每周要交稿一篇(有人来收),主要提供新闻信息内容,真要发表,文字就靠编辑们去整理修改。就这样,我被革命斗争的时势“逼”着写起了稿子。

到了1949年,形势大好,建国在即。那年8月1日,《山东青年报》在济南正式创刊,到处约聘通讯员。我当时是黄县乡城中心完全小学的教导主任,算是个较为出名的“模范教师”。经常在《山东文教》月刊及《中国少年儿童报》上零星发表点小文章,于是,经胶东支社的推荐介绍,又当上了《山东青年报》的首批文教通讯员。

当年报社编辑部很重视对通讯员的培养,社内设有专门的通联部,负责培养和联络工农通讯员,及时印发急需稿件的内容和提纲,每季度出一期业内学习的《青年记者》。不采用的稿件一般都退还作者,并附信说明不用的原因,借以帮助作者提高写作水平。我这个年青的中心小学教导主任、校长,同时兼做三家解放区报刊的通讯员。虽然忙得很,可确实从中得到了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1950年底,青年报社由济南寄来了《山东青年》创刊周年纪念章,并有特印的附信,对收件人进行鼓励。因为已是解放之后了,纪念章制作得很精美。主图为一面团旗,下部附以稿纸和钢笔尖,设计得非常新颖、好看,我佩戴在胸前,引来许多青年同伴羡慕的目光,写稿更有劲了。翌年10月,又接到了《山东青年》创刊二周年纪念章,这次改为圆形,略大,图案不仅有团旗,而且加上了象征前进的齿轮,字迹和年月日也比第一枚更显眼了。

以上,是我两枚创刊周年纪念章的来历。当年我只有20岁左右,真是生气勃勃、风华正茂、上进心极强的时候。这两枚证章,一直与我同期获得的“模范教师”奖章包在一起,精心保管,历经七十载,先后10余次工作调动、搬家都没有丢失,足以说明我对这两件东西的感情和重视程度。

按说,它们也是真正的存世很少的胶东红色革命文物,但是,2014年我向烟台市委捐献大批胶东革命文物的时候,这两枚证章,却掂量再三,最终还是没有舍得放进去,仍然收藏在我身边。

新闻推荐

日照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有新解 14.5万元“企业救命款”10分钟到账

□本报记者吴宝书栗晟皓本报通讯员孟丽不用跑银行,只需打开手机登录小程序,填写企业和法人信息,输入贷款需求额度,系...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