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没有棒棒糖
□新时报记者 徐敏
1963年2月10日至3月4日,纽约居民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看到了当时美国人迷恋的欧洲大师代表作品真迹——《蒙娜丽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来参观这幅真迹的人超过了百万。这是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历史上最短时间内参观人数最多的展览之一。
我们身边的美术馆自然不能和世界顶级的艺术场馆相比,却也偶尔会有世界知名作品的展览。记得2013年10月,达·芬奇《自画像》等系列世界名作在山东博物馆展出,作为一名没有学习过绘画的非专业人士,也有点跟风性质地参观了这场展览。至今仍然记得排在长长的参观者队伍中期待看到世界名家真迹的激动和欣喜,以及参观完之后开始的一轮对达·芬奇其人其事的着迷。可能这些世界名作并没有启迪我这种行外人的艺术思维,却也经历了一次感受艺术场馆魅力的酣畅体验。
不过,参观美术馆这样的艺术场馆仅仅是看看展览作品而已吗?《美术馆里的秘密》就是一本教给人们如何参观艺术场馆的图书,作者蓝庆伟是美术史与理论博士,也是一名策展人。在我们看起来非常常规的美术馆门票,讲解员和志愿者,甚至摆在角落里的方凳,都有我们所不知晓的用途和秘密。不过,对于那些抱着可以在美术馆入口处拿一块糖果边享受清甜边看展的心理的人,蓝庆伟明确地告诉他们,美术馆没
有棒棒糖,但它是一个可以令人如获糖果般喜悦的地方。这种喜悦源于徜徉于艺术世界的高雅享受,源于和大师的激情碰撞和对话,更源于这些凝聚着人类智慧精华的艺术作品对心灵的滋养。
虽然没有接受过正式的艺术教育,不过美术馆仍然是我喜欢的一处场所,并且经常带孩子去——宽阔敞亮的场馆实在非常适合孩子。给自己的心理安慰是,眼睛享受这些艺术作品的熏陶,总会潜移默化激发一点艺术细胞,不过“看不懂”总是会让每一次参观有稍许的不尽兴。《美术馆的秘密》一书解答了我这个长久以来如鲠在喉的问题,作者说,很多人认为进入美术馆就一定要看懂所有作品才算是不虚此行,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太可取的功利性心理,大可不必如此。
蓝庆伟告诉普通的美术馆参观者,艺术不是科学,它往往没有标准的真理。因为我们所处的背景、知识结构、生活阅历等不同,与艺术家根据自身视角创作出来的作品的感悟也不尽相同。面对作品产生困惑,不明白它表达的意思很正常。作者举例说,比如我们听到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会感到振奋,听到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同样会感到振奋,这种振奋是一种感受,对多数人来说不难理解。而当我们看到油画、国画、媒体艺术装置作品的时候,一些作品看上去很直观,情感非常外放,参观者一下就能感觉到艺术家想要传递给我们的情绪是苦闷、忧郁还是欢乐。但是当一些作品用了我们不熟悉的创作语言和创作手法时,参观者就会觉得困惑和迷茫,没办法读懂艺术作品。在作者看来,忧郁、苦闷和欢乐都是一种感觉,而困惑也是一种感觉,只是这种感觉伴随着解决问题的冲动。
仔细想想确实如此。很多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自己也没有完全明确到底要表达什么思想,所以参观者又何必局限于用“懂”或者“不懂”来判断自己是否有所收获?如果真的很在乎,可以听一下讲解员的讲解;更好的习惯是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来评判一件作品。“并不是所有作品都好到值得一看、值得思索。如果遇到令你费解的作品,不妨尝试着放下或换个角度思考,如果都不能解决,那就把自己的困惑当作你对作品的评价也未尝不可。”蓝庆伟写道。
回想起参观达·芬奇《自画像》的那次看展经历,那种近距离和世界级艺术大师的直接对话,确实让我内心久久感到震撼并且不能平静,但是内心深处确实有几分遗憾——我确实看不太懂他的艺术。看了《美术馆的秘密》的讲解之后颇有些豁然开朗的感觉,每个人关注和了解的领域不同,很难做到看懂所有艺术作品。艺术家创作时提倡灵感与感觉,参观者观看也是如此,不必执着追求于答案。
好了,以后可以心安理得地去美术馆寻找品味棒棒糖的感觉了。
新闻推荐
潍坊市开展中国(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推介暨自贸区政策宣讲
本报讯(记者赵金凤)7月4日,潍坊市商务局、潍坊市综合保税区联合邀请青岛市商务局、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管委会在东...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