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今日山东> 正文

《沂蒙红嫂》:人群之中看到你

大众日报 2020-07-02 09:44 大字

□ 王文珏

《沂蒙红嫂》是一部由山东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主旋律影片,历经三年拍摄,原本预定于今年“七一”进入院线。初看片时,它给的震撼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期。震撼来自哪儿?来自说服力。

影片原型是被誉为“沂蒙母亲”的王换于,儿媳张淑贞,还有更多红嫂的身影。王换于在抗战时期创办收养八路军子女的“战时托儿所”,张淑贞在哺乳期舍下女儿,喂养着烈士遗孤。托儿所的40多个孩子一个没有少,而张淑贞和弟媳却有4个孩子因为营养不良夭折……

红嫂的故事一直被讲述。人们除了感受到那种牺牲与奉献的伟大,实际上更需要被说服,期待被说服——为什么在那样苦难、恐惧的日子里,这些大山的农妇能如此牺牲奉献,做到人所不能?甚至再进一步,她们是否是诞生在那个年代的特殊个案,是孤独的英雄?

主旋律影片困难的一面在于,旋律已定,它需要提供出更深邃的、洪水般的说服力。它不能浅,不能浮,更不能有一点点省力。红嫂们到底为什么能做到?当时当地的她们,到底是怎么想?这些隔了时空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影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看完这部影片,心中想起了好多人。说不上这是一种什么感觉,只觉得那些晃动的、模糊却闪亮的人群里,藏着一种深切的答案。

队伍里有红嫂的、普通乡亲的儿子、孙子。谁家孩子、丈夫被鬼子打死了,还想向仇人低头?不能!送走老大,还有老二,送走老二,妇孺们站出来护着八路军。这人间情感,纯净到没有第二种可能。什么叫家是国国是家,这就是。

萨日娜饰演的王换于是沂蒙山里厚重讷言的母亲。她的逻辑是那么朴素:八路军给咱打鬼子,咱得给人看好孩子,还有那些牺牲了的,咱得对得住啊!包括她生活的小山村,乡亲们约定好般不肯吐露那个秘密,因为那就是背叛,让人戳脊梁骨,让自己一家以后没法在村里站直!这是最简单的逻辑,山高水长的沂蒙,对“义”有最淳厚的理解,对“不义”有最简单的定义。红嫂们个个一言九鼎,为了一个托付,她们急得掉眼泪,难过得搂着自己的娃哭,可她们就是宁肯牺牲掉最难割舍的,也不能、不肯辜负一个诺言。

红嫂王换于特别要强,萨日娜也演出了这种无声的要强。“要强”几乎是许多沂蒙山妇女的标志,不管家里多穷,都尽力把屋里屋外收拾得干干净净。网络有张淑贞年老后的照片,年龄再大,也收拾得头发纹丝不乱,那就是她们日常对自己的要求。她们心中的秤极其鲜明,好和坏,对和错,该和不该,都斩钉截铁,身体力行。就是这样的沂蒙,就是这样识文断字不多的劳动妇女,撑起她们认为“对”的事,顶天立地。

影片还难得地给出了“二鬼子”翻译官的形象。他整天在日军队伍里点头哈腰,却又是大孝子。他喊王换于一声婶子,满村人也只剩王换于肯来看他娘,送大褂送药。王换于相信他本质不坏,只是走了糊涂路,她心里也知道,就在一个村里,这孩子啥不知道?鬼子始终没摸到村里实情,是他在遮掩。他感激王换于对母亲的照顾,总领着鬼子瞎转悠,最终死在日本人枪下。这个形象相当有代表性,它诠释了人的差别,也对家国情仇的残酷衍生更深的理解。

生活在当下的人们此前觉得难以理解的部分,在影片里通畅了。看完眼前晃动着许多人的影子,她们的一言一行,深深地镌刻在平凡之躯。时穷节乃现,这个“节”,在骨头里,也在茫茫人海散落地存在着。时穷之时,这截脊梁这口气,就自然地出来。那些对儿女要求极为严格的沂蒙母亲,那些不管多老也在大褂里塞块小手帕,整整齐齐的奶奶,那些善良到不行什么都紧着客人吃的嫂子……她们能在苦难里做出这样的事吗?她们能,她们一定能。故事打磨的是情感、逻辑、生活的细节,带出了乡村大地坚如磐石的情与义,朴素到极点。而把高山还原为细壤,把伟大还原成朴素,是最好的说服。

新闻推荐

【法问】退休后未享受社保待遇,我该怎样索赔

赵春青绘读者来信编辑您好:我叫郑淑燕,今年58周岁。2001年4月22日到沈阳市一家公司做保洁,每个月的工资从到手600元涨到现在...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