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今日山东> 正文

永不泯灭的绝唱 山东济宁 李向党

济宁日报 2020-06-21 07:46 大字

屈原作为楚怀王的左徒,地位相当于后来的宰相。起初,怀王对屈原非常信任,直接同他商定国事。后来的楚国逐步走向衰落,屈原主张对外联齐抗秦,对内严明法纪、选贤任能,因此得罪了大臣上官大夫、靳尚和王室贵族——怀王幼子子兰等人。本就非常嫉妒屈原的这些人,在自己的利益即将受到影响的时候,嫉妒变成了仇恨。

怀王命屈原草拟法令,但法令尚未写完,妒火满腔的上官大夫竟要据为己有,向怀王邀功。屈原当仁不让,进一步加深了一伙人的怨恨。上官大夫向怀王进谗言说,屈原很狂妄,每写出一道法令,就吹嘘自己的功劳,狂言除了他谁也不行。怀王刚愎自用,信以为真,开始疏远屈原。

楚与齐友好,秦欲拆散,以便各个击破。秦国派谋士张仪到楚国游说,破坏楚齐联盟,旨在与楚结盟,屈原极力反对,提请怀王认清秦的真实目的。怀王不但不听忠告,反而不许他议政事……几年后,秦又攻打楚国。多次败仗之后,怀王又想起了屈原,派他做使者,到齐国欲重新结盟。

不久,秦昭王邀请怀王去秦国会谈,屈原苦谏劝阻。怀王幼子子兰斥责屈原,极力主张赴会,绝不能失去献媚的机会。屈原忧愤交集,却无可奈何。怀王刚进入秦国境内,便被伏兵扣留,迫使签订割地条约。不久,怀王死在了秦国。

怀王死后,顷襄王继位,任命子兰做令尹,即宰相。子兰变本加厉陷害屈原,唆使上官大夫等人在顷襄王面前造谣生事,诋毁、污蔑屈原。顷襄王听信谗言,将屈原流逐到江南。十多年的放逐,屈原就在沅、湘一带,却过着有家不能回、有国不能归的流浪生活。

62岁这年,即公元前二七八年,楚国都城郢被秦兵攻破,屈原既无力拯救楚国,又深感自己的政治理想破灭,万念俱灰,遂在长沙附近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愤忧,愤王室昏庸无道,愤奴隶主贵族的腐朽和反动,忧国家的生死存亡,忧人民的前途命运。

屈原的愤忧思想情感和政治见解,是用诗歌形式表现的。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他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从民间文艺中汲取营养,融汇神话传说,创造出骚体这一文学新形式,并写出了许多雄奇瑰丽、绚烂多彩的光辉诗篇。这些诗篇即传世作品,见于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刘向辑集的《楚辞》,内容包括《离骚》《九章》《九歌》《天问》。

《九歌》十一首,全是清新凄艳的祭神诗。《天问》一篇,在这篇诗作里,诗人就宇宙、自然现象和社会历史等方面,提出了诸如天是谁造的,日月星辰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天命”根据什么惩罚或保护人们,百川入海为什么大海总不会满等等,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这些问题,对传统观念表示了极大的怀疑,体现了屈原反对唯心论,崇尚唯物主义的朴素思想。正如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琐末,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

《离骚》是屈原遭放逐时的作品,是用血和泪凝结成的文字,它和《九章》是屈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离骚》这首抒情长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在描写自己追求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彷徨和理想破灭的苦闷,抒发了作者爱祖国、爱人民的深沉思想情绪,亦彰显了生离死别的痛苦。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意为:我长声叹息止不住眼泪倾倒,可怜人民生活多么困苦;“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意为:我不怕个人遭到任何祸灾,我耽心祖国领土要受破坏。

在这些内容丰富、感情真挚的诗篇里,屈原反复陈述自己的政治理想,表达了对于楚国国事、人民命运的深切忧虑,以及为理想献身的精神,也表达了对于昏庸王室和腐败贵族的愤恨。《离骚》和《九章》,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千古绝唱。

屈原的思想和作品,是不朽的,对后世影响很大;在我国和世界文学史上,都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声誉。鲁迅先生称之为“逸响伟词,卓绝一世”。

中华民族,善良达理,勤劳勇敢,对于在历史上为民族做出贡献和牺牲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有知恩感恩、永世不忘的优良传统。两千多年过去了,每年的五月端午节,全国人民都自发地举办赛龙舟、吃粽子等活动纪念屈原,永远也不会忘记屈原。

新闻推荐

心脏支架放不放?医生强调六种情况需要支架干预

●专栏简介本专栏由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专家团队倾力打造,旨在普及心脏病知识,规范心内科疾病的治疗,服务...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