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户镇 强化科技人才支撑打造海水养殖产业强镇
本报讯 “要多注意观察它的生长情况,做好记录。”6月12日,在河口区新户镇山东黄河三角洲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实验车间,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研究员李成林正带着刺参产业创新团队仔细查看选育的宝贝疙瘩———紫色海参和白色海参。
近年来,新户镇抓好人才科技引领,坚持外引优秀专家与内培本地能人相结合,持续赋能全镇渔业转型升级,并先后培育了华春公司、通和公司、山东渤海口食品有限公司等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正是得益于拥有优质的海水养殖产业基础,成功入选2020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目前,已形成以海参、对虾、贝类三大品种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已开发海参养殖7万亩、对虾养殖28万亩、建有工厂化养殖育苗车间30万立方水体,年产海参3500吨、对虾8400吨。
在山东通和水产有限公司“引人才”模块展板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杨红生、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院长郭文、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毕允晨等名列其中。总经理许家磊直言:“公司一直高度重视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人才和科技带给公司的改变,天翻地覆!”
专家的到来,改变了村民“有就捕”的观念,开始重视“捕养结合”的发展路子。此外,在专家的指导下,通和水产开启“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社+渔民”的运营模式、工厂化养殖。三年来,通和水产在山东渤海湾海域首次引进了单体三倍体牡蛎和“渤海红”扇贝新品种,试验了魁蚶增殖,研究了毛蚶原种保护,并启动贝类净化科研攻关项目。同样地,山东黄河三角洲海洋科技有限公司也把人才引入当作助力渔业转型升级的一环。有了专家的科技助力,该公司探索起海参养殖的新品种,提升公司产品吸引力。“这些彩色海参不仅品相好,还富含硒等微量元素,现在许多人来公司打听呢!”还没大规模养殖就吸引了不少顾客,副总经理任子文对公司发展很有底气。
企业外引内培,为渔业转型升级持续支招加劲。带着问题,渔业企业找到了科研院所的专家;带着新成果,专家把实验室搬进了企业的养殖池。一来一往之下,新户镇的渔业企业不仅借力借智,还通过科技合作培养了本土养殖人才,公司技术能手纷纷紧抓专家团队这个好老师,不断钻研学习,技术日渐精进。
今年以来,新户镇不断加大对华春渔业、通和水产、渤海口、三角洲海洋科技等企业的科技扶持力度,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重点在贝类净化、耐高温海参育种、精深水产品加工等方面引进高端人才、开展科研攻关,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拉长产业链条,稳步促进渔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在全市具有鲜明沿海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加快建设黄河三角洲国家生态渔业基地示范区。
(记者 郑靖靖)
新闻推荐
本报6月16日讯(记者杨晨)“允许通行”!在济青北线,伴随着一次次扫码,一次次抬杆,高速公路全新通行方式的大幕在山东缓缓拉...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