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熙十五年的那场鹅毛大雪
□陈 忠
我一直觉得,淳熙十五年的那场鹅毛大雪一直在下着。我隐约看见陈亮顶着凛冽的风雪,从浙江东阳,跋涉三百多里,沿浙赣道直赴信州,来会晤他多年未见的好友辛弃疾。
此时,染病在身的辛弃疾,想到即将与陈亮见面,顿觉有了些许的精神,筋骨也觉得舒坦了许多。他欠起身来,看了一眼窗外飘舞的雪花,身披大衣,走下楼来,顶风冒雪站立在一座小桥边,他在眺望,眺望银装素裹的大地上,一个孤单身影的出现。十年了,陈亮老弟也应是鬓白如雪了吧。
此时,我们就站在坐南朝北的鹅湖书院门前。
虽已是初冬时节,但鹅湖山依然峰峦叠翠。远处有几棵高大的香樟树,树影斑驳地映在雪白的外墙上,看上去,像极了简约的水墨画。游客极少,广场更显得空旷和寂静。有两只白色翅膀的大鸟飞过,飞过远处的几座灰瓦粉墙马头翘角的房屋,然后,又隐入了鹅湖山上茂密的竹林里。
一心想要报效祖国、收复失地的辛弃疾,没想到四十二岁那年会被奸臣栽赃构陷,弹劾落职,在谪居信州上饶、铅山两地近二十年的雪藏生涯里,看似他整天赏玩于山水田园风光之中,享受其中的恬静之趣,其实,他的心灵深处一直涌着热血的波澜。他毕竟不是陶渊明,做不了真正的隐士,他时而放声吟唱:“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时而抒发情志:“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时而黯然神伤:“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他来到铅山鹅湖散心,排解郁郁寡欢,而正是走进了文气缭绕的铅山鹅湖,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在这里,他写下了200多首关于铅山的诗词。
看着眼前青苔遍布的斑驳石墙,漫步在凹凸不平的石板路面上,我似乎在古树环抱、悄无声息的空间里,倾听到了回荡久远的雪落的声音。
那场大雪,是否掩藏了世间所有的冷清和寂寞?
在接下来的十几天里,两个既不受朝廷待见,又受到同僚排挤的落魄文人,尤其是怀着英雄无用武之地、忧国忧民的辛弃疾,就像遇见千年知己一样,一边与陈亮在鹅湖畔瓢泉边高歌豪饮、长歌相答,一边纵论世事、共商恢复中原的抗金大计。这是何等的境界和情怀。每每想起这两位抑塞磊落的文弱书生,明知报国无门,仍不改杀贼痴心,在大雪封门的夜里商讨国是,就会让人敬佩之至,泪湿眼眶。
静宇无尘。所有的房舍、农田、河流、山峦和树木,仿佛都被皑皑的大雪罩住了。
等到第十天,信约过的朱熹还是未到,陈亮决定辞行东归。辛弃疾恋恋不舍,但陈亮还是迎着漫天的鹅毛大雪离开了紫溪。
第二天醒来,辛弃疾依然对挚友陈亮的离开百般不舍,想骑马将他追回,再住上几日。当追赶到上饶东的鹭鸶林时,因雪深泥滑不能再前进,辛弃疾怅然久之,离绪萦怀,悔恨自己没能苦苦挽留陈亮。当天,他投宿在吴氏泉湖的四望楼上。雪夜里,他一个人坐在窗前,感受着雪地上反射出的孤独。一阵萧索的笛声,穿过雪幕,由远而近地传到他的耳边,似乎在诉说着人生的凄凉与无奈,顿时,他心生悲凉,潸然落下泪来。
那夜的大雪,纷纷扬扬,一直没有停歇,越下越大,越下越稠密。四野茫然,一片银白——我一直觉得,是两道冷冷的剑光,照亮了铅山鹅湖的皑皑白雪和南宋朝廷的残山剩水。
淳熙十五年的那场鹅毛大雪,在历史的一扇玻璃窗上,留下了一朵蘸着清芬的霜花。
(作者系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
新闻推荐
山东省畜牧兽医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山东鸡蛋价格近期创年内新低。业内专家表示,短期内鸡蛋价格以震荡为主,可能继续下降。...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