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今日山东> 正文

“龙江田”石碑探究 李飞

滕州日报 2020-05-29 10:36 大字

前阵子,我们来到龙山脚下高岭村北侧时,被竹林里一块石碑吸引住了。这块石碑是用手工雕刻而成,分碑身和底座两部分。碑身长0.8米,高0.6米,厚0.2米,碑正中间篆刻有“龙江田”三个大字,下方刻有“望冢公社造一百一十亩”“一九七六年春”等字样。屈指算来,石碑距今已立44年了,长久风吹日晒,字迹有些模糊。44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笔者带着好奇与疑问,对石碑的来龙去脉展开了深入探究。

据有关文字资料记载,1975年1月4日至18日,中共山东省委召开“农业学大寨”会议,从1975年8月开始,至1979年3月结束,在全省开展历时3年零8个月的“农业学大寨”大会战。当时的滕县县委积极贯彻落实省委会议精神,迅速行动,在全省率先掀起冬春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高潮,县、公社、生产大队层层宣传动员,分别成立了指挥部,人民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我在市政府有关科室查找材料的过程中,遇到了善于研究历史的胡强主任,与胡主任谈起上个世纪70年代学大寨的情景时,他记忆犹新。他说,那时滕县学大寨,就是利用冬春时机,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向自然界开战,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滕县的主战场集中在北部山区,重点是龙阳公社、党山公社,以整修改造土地为主,开山挖石,砌垒石坝,打井修路,举全县之力,集中时间、人员、物力,解决山区农民力量单薄、技术落后、土地狭小、增产缓慢的实际问题。

接着,我去龙阳镇访问了《龙阳镇志》主编人之一的刘斌。刘主任非常热心,与我共同在镇党委研究室查阅了镇志的有关内容。《龙阳镇志》大事记中详细记载:“1975年10月,有滕县统一组织进行龙阳公社北岭大会战(整修大寨田),1976年春竣工,共整平土地20公顷。”刘主任介绍,他和他的同事在编写镇志的时候,就1975年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情况,实地走访了北部山区的卧龙村、高岭村、顾庙村等10个村近20名同志,这些人一般都已70多岁了,大多经历了那个“战役”。据说,龙阳公社大会战的地点集中在龙山脚下的高岭村,参加会战人员约3万人,涉及两个公社和驻滕县部队,其中望冢公社参加会战的人员7000多人。那时条件艰苦,谈不上机械化,没有挖掘机、运输车,部队官兵在前方的石头上打风钻、放炮,炸开的石头,全靠后方群众肩挑、手抬、板车推,20公顷土地是人们硬生生地在石头缝里一点一点抠出来的。

对于“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的年代,我有一些模糊记忆。父辈们出工挖河,满山遍野,人山人海,到处张贴着大红醒目标语,宣传喇叭响个不停。人们白天劳作喊号子,赶工程进度,晚上看《龙江颂》等样板戏,比赛大唱革命歌曲,吃大锅饭,睡地铺。虽然条件艰苦,环境恶劣,但参加会战的人们士气高昂,精神抖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记。

后来,我们来到高岭村,见到了支部书记高立峰。高书记介绍,上世纪70年代,高岭村地处偏僻,十分贫困,全村700人,大小山地100多块,而且缺边少堰,外高里低,土地稀薄,人均2亩地,能种的不足3分,群众有个口头语:“旱也愁,涝也怕,不旱不涝也难收庄稼”,每年收的小麦、地瓜、棉花等农作物,都不够吃、不够用。健谈的高书记诙谐地说:“春雷一声震天响,高岭迎来好时光。1975年下半年,全县摆开了学大寨的战场,高岭村也是其中之一。根据县里安排,望冢公社几千壮劳力舍弃自己的田地,卷着被褥、带着工具来龙阳山区打支援。我们提供的农房住不下,他们挖地窖、搭棚子,吃苦挨冻,与我们并肩战斗,造出良田110亩,打机井6眼,至今还有2眼机井出水哪。”

吃水不忘挖井人,温饱记住支助恩。高岭人为了留住友谊,留住记忆,留住美好,赞美望冢人们牺牲自己、顾全大局的共产主义龙江风格,村里两位老石匠自发篆刻了这块刻有“龙江田”的石碑,以此作为纪念,永远铭记那段历史。

新闻推荐

山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巡回宣讲活动启动

□记者齐静通讯员张秀云报道本报济南5月28日讯为展示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典型人物的感人事迹和英勇风采,由省卫...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