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赶上27日冲顶窗口期 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8名队员逆风进发 路绳已就位 今日凌晨冲“峰”测高
每前进一步,都是困难重重。
华商报记者从国测一大队得到消息,5月26日上午11时,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8名“最新”攻顶队员次落、袁复栋、李富庆、普布顿珠、次仁多吉、次仁平措、次仁罗布、洛桑顿珠从海拔7790米的C2营地出发,26日抵达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接应组副组长旺多及队员索朗多杰将在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负责接应。
26日下午4时45分获得消息,经过15个小时的坚强奋战,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冲锋修路组6名队员把安全路线绳全程铺设至珠峰峰顶。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队员也已刚刚抵达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目前队员们状态良好。如天气条件允许,27日凌晨,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冲顶组8名队员将沿铺设好的路绳向珠峰峰顶进发,完成此次测量最后的峰顶测量工作。
据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接应组组长次仁桑珠介绍,5月25日,队员从海拔7028米的C1营地出发时风就比较大,行进至海拔7500米的大风口时风力变大。大风迫使队员们无法正常攀登,只能趴在路线上慢慢前进。终于抵达海拔7790米的C2营地之后,队员们在大风中花了一个小时也没能把帐篷搭起来,只能抱着石头趴下躲避大风。
“26日,队员们行进非常艰辛。”次仁桑珠介绍说,修路队员和测量登山队队员之所以在这样的大风中继续行进,是为了能赶上5月27日的冲顶窗口期。
次仁桑珠说,25日晚,队员们在大风中艰难地搭起7顶帐篷后,一直担心帐篷会被大风吹走或吹坏。他们三个人挤在一顶帐篷里,只能抓着帐篷杆坐着休息。顶峰测量所需的仪器被队员们小心保护着。队员们一晚上几次出来加固帐篷,大风一直刮到26日凌晨5时才减弱。
原计划5月26日凌晨3时出发的6名修路队队员起床后发现风太大,向前进营地汇报后,得到延后一小时出发的指令。11时,修路队已抵达海拔8600米,下午2时前完成峰顶修路任务。
华商报记者注意到,5月18日,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队长次落在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召开冲顶动员会,曾公布过一次攻顶队员名单,当时,国测一大队有两人入选,他们分别是陈刚和王伟。26日公布的冲顶名单为8人,里面没有国测一大队队员。华商报记者 卿荣波 图/旦增罗布
2005年珠峰复测记忆:
吃一口雪啃几口干粮
一步一步登上珠峰
8844.43,一组简单的数据,却凝聚着几代测绘人的心血,留下了测绘人用血汗和生命书写的辉煌历史。
王新光,64 岁。1956年8月生于山东省,1974年参加工作,1982年进入国测一大队,在国测一大队先后担任过作业员、管理员、工会主席、纪委书记、党委副书记。2005年参加了珠穆朗玛峰高程复测,以观测员身份圆满完成任务。
作为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的普通一员,2005年,王新光有幸参加了珠峰高程复测。虽然退休了,但王新光觉得,他永远是测量队的一员,他时刻关注着2020年珠峰高程测量的进展。
有人48小时联测结束后瘫倒在地
2005年,王新光49岁,是自然资源部国测一大队办公室主任。那年春夏之际,他和其他队员一起,参与了珠峰高程的复测。2020年5月19日下午,回忆起那段时光,他仍然觉得心潮澎湃。王新光还记得,2005年2月16日,大年初八,当人们还沉浸在新春佳节的欢乐之中时,西安下了入春的第一场春雨,珠峰复测中队的全体队员已赶赴汤峪进行适应性集训。
2005年3月1日,首批队员刘西宁、柏华岗、任秀波、白天路赴藏,他们肩负着将珠峰测量推到一个新高度的重任。3月10日,珠峰复测中队全体队员踏上了珠峰高程复测的征程。这是历史上测绘队员第一次在3月初就进入青藏高原,3月的青藏高原,很多地方被大雪覆盖,没有植被,严重缺氧。3月16日,综合组20名队员分成5个小组分别到达格尔木地震台、乃吉里水电厂、温泉、五道梁、安多五个观测点,开始GPS观测。
珠峰复测中队,队员平均年龄30岁左右,而且大部分队员是第一次进入青藏高原作业。尽管此前做过专门的体能训练,队员们到达观测点后,还是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头疼、恶心、浑身无力、呼吸困难。可没有一个人退下来。27岁的队员李明生,在海拔4700米的温泉观测点,起床后突然感到头疼,并且开始呕吐,但是GPS联测马上就要开始,他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测量点,做好一切观测准备工作。队友因高原反应已经躺下了,他只有自己扛着仪器,攀上山头到达点位。在观测时,他不能吃一点东西,喝点水都会吐出来。等48小时的联测结束,他实在坚持不住了,一下子瘫倒在地上。就这样,他没能休息,又坚持跟着队伍开始了下一轮的联测。
开营仪式上汽车音响里放起国歌
王新光还记得,在每一个GPS观测点上,队员们至少都要坚持60小时(找点、上点12小时,连续观测48小时)。藏北草原的风特别大,在观测点上烧开一锅水是一件很难的事,主要食品就是方便面,有条件离县城近的,能买到一些烧饼,大家就这样,泡着方便面,啃着干饼夹咸菜充饥。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队员们顽强地和大自然抗争着,坚持着一个点一个点地向珠峰大本营前进着。
两个水准观测组,首先从距珠峰50公里的扎西宗开始了水准观测。在他们的水准路线中,矗立着两座海拔5200米以上的高山,其余路线均在海拔4500米以上,非常不容易。水准测量最怕的是肆虐的狂风,但在观测中,狂风吹得标尺根本无法立直,队员们干脆三个人共同扶一根标尺,一步一步艰难地测下了山。就这样,水准组的队员们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凭着两条腿行走了500多公里,一步一步、一站一站地走到了珠峰脚下。
4月11日,珠峰高程复测中队按计划胜利会师珠峰脚下,在狂风、尘砂中矗立起帐篷,算是把“家”安在了世界最高峰的脚下。4月13日,中国测量队简短而隆重的开营仪式在珠峰脚下举行。国家测绘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的领导、西藏登山队和在大本营的全体队员参加了开营仪式。旗杆是在北京定制然后拉去的,王新光提供的是音乐。他拿出从西安带去的一张CD,插进汽车里,然后打开全部车门,很快,国歌从车里面传出来,大家跟着一起唱,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珠峰大本营缓缓升起,全体队员热泪盈眶。
山顶搭帐篷 晚上随时可能滚下山
珠峰地区终年冰雪覆盖,海拔5200米的大本营,空气中氧的含量只相当于内地的70%,人即使静卧休息,其心脏负担也相当于在内地干重体力劳动。队员们经过两三天的调整,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根据以往在珠峰地区作业的经验,他们必须在海拔5300米的绒布冰川附近建立二本营,以便及时周转仪器设备和给养。队员们每天身背几十斤重的仪器装备和食品,冒着寒风,一步一滑地向前挪动,每走几步就靠在山石上大口大口地喘气,四公里的山路,就用了两个多小时。他们仅用了三天时间,就建起了二本营地,20名队员所需的仪器装备、给养全部运达。
在珠峰的东3测绘点上,地势陡峭,山顶搭帐篷的地方只是一块不足两平方米的空地,拉帐篷的绳子必须绑在空地外的岩石上,帐篷顶上、地上随时可见冰碴和水。最难熬的是晚上,如果一不小心,就可能连人带帐篷一起滚到山下。
有一次,队员张建华带着两个当地向导去找西绒布的一个点,中午还是晴空万里,到了下午,下起了很大的雪,大家用对讲机呼喊他,一直没有回应,所有队员都出去寻找,到了晚上8时许,雪停了,太阳出来了,大家在很远的地方,看见三个黑点,狂奔过去,看见是张建华他们,就拥抱在一起,“他们进入了冰川,找不见回来的路了,沿途很多暗川,踩下去就完了,所以再见面,就像历经了一场生死离别。”王新光说。
渴了吃一口雪,饿了啃几口干粮,这些队员们,在海拔五、六千米的雪山上坚持工作了30多天。当撤回大本营时,几乎互相都不认识了。脸上因紫外线的强烈照射而发肿泛青,嘴唇裂开了血口子。
两天拿下数据 创造出多个第一
5月18日,中队完成了珠峰周边的测量任务。所有队员们按计划到达了珠峰附近的六个交会点,一切准备就绪,直待红色的觇标竖立在峰顶。
5月22日11时08分,队员终于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峰顶,红色的测量觇标矗立在世界之颠。那一刻,整个珠峰地区沸腾了,所有人都激动不已。
王新光回忆说,两天的时间,所有的数据全部拿下,就此,2005年珠峰高程复测宣告成功!
2005年5月22日,这个让全世界值得记住的日子。他们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人的勇气和力量,展现了中国测绘工作者的智慧和技能,创造出多个第一:第一次将现代大地测量技术与经典大地测量技术等多种大地测量技术,完美地集中展现在珠峰地区;第一次在珠峰地区布测大规模、高精度的GPS和水准测量观测点;第一次将测距反射棱镜、GPS和觇标集成一体,顺利实施珠峰高程交会和峰顶GPS测量;第一次把重力测量推进到海拔7790米的高度,并精确地测定了这一高度重力点的坐标和高程……华商报记者 卿荣波
新闻推荐
山东省开列“免罚”“轻罚”清单 267项行为可免罚、19项行为可轻罚,6月1日起实施
本报济南5月25日讯忘了将营业执照放在醒目位置?偶尔当一次滴滴司机被查了?别担心,只要及时改正可以免罚或轻罚。记者从...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