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今日山东> 正文

洪家楼南路10号

济南时报 2020-04-06 13:56 大字

□尚启元洪家楼教堂 新时报记者王锋摄

在济南洪家楼广场北面,洪家楼教堂建筑群巍然耸立在一片红叶绿树掩映中,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座珍贵的记忆。

洪家楼教堂为双塔哥特式建筑,始建于1901年,建成于1905年,是中国三大著名天主教堂之一。整个建筑气势宏伟,威严高耸,蔚为壮观。教堂经历一百多年沧桑岁月的磨洗,每一块灰砖,每一片灰瓦,每一栋房屋,每一个尖塔上都浸染了时间的痕迹,诉说着历史的变迁。教堂能被完好无损保存下来,是济南这座城市的荣幸。

洪家楼南路10号,就在教堂南面的一条小胡同里。一进门是一座不起眼的四层小楼,最早的时候,这里是山东文学社和山东省文学研究所的办公楼。街道沿线是传统的老济南住宅区,相较于芙蓉街、站前街、馆驿街这些老街巷来说,生活气息更加浓郁。街上两旁是低低矮矮的小楼房,老人总搬个椅子在街道口摇晃着晒太阳。

老建筑是一座城市最直观的展现,也是一座城市气质的浓缩与沉淀。洪家楼南路10号,就是一条浓缩着老济南特色韵味的风景,也记载着那一段山东文学发展史上辉煌鼎盛的时光。

如今的《山东文学》期刊,当年就是在洪家楼南路10号的办公楼上进行编撰工作。《山东文学》是全国创刊比较早的文学类的刊物,原名是《山东文艺》。1950年创刊的时候,郭沫若、周扬、茅盾纷纷为新刊物题词。在1950年代,文学创作的主力军还不是以专业作家为主,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工农兵创作的作品。当时,刊物定价也很低,充分考虑老百姓的购买能力。

从创刊到1956年改名《前哨》这段时间,刊物并不是每期出刊,经常是以卷的形式出版,因为当时的工作人员并不单纯办刊,还要参加劳动,有时候劳动耽误了办刊,也是常有的事情。《前哨》作为期刊名,用了大约4年。1960年,《前哨》改名为《山东文学》,一直到1966年,之后又改回了《山东文艺》。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国家很多刊物停刊了,但是《山东文学》没有停刊,虽然在这特殊的三年里,刊物的纸张质量很差,但《山东文学》一直坚持着办刊。

1980年,从1966年开始的期刊名《山东文艺》又改成《山东文学》,沿用至今。作为全国有名的老牌期刊,《山东文学》在中国期刊发展史上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在洪家楼南路10号的办公楼上,除了《山东文学》外,1989年3月,《时代文学》创刊号正式出版。1988年10月,《作家信息报》改版为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作家报》。1989年,作家报社成立。

可以说,这是山东文学界最活跃的时期,在这么一座四层小楼中,楼道里时不时地堆砌起一袋袋投稿信和退稿信,时不时地有作者上门提交手稿,和编辑交流文学创作,山东每一个文学爱好者心里都装着一个地址,那就是:洪家楼南路10号。不得不承认,那是文学最好的时代。

2001年,省作协各部门搬到了市中区舜玉路40号,这是一座新建的办公大楼,洪家楼南路10号也改成了单位的临时宿舍,洪家楼南路10号与文学的故事,也就定格在了这一年。

现如今的洪家楼南路10号,经过时间的洗礼,见证了历史的烟尘,也见证了山东文学发展的诸多细节,更见证了山东省文学事业快速发展壮大的重要时期。毕竟,当年山东主流的文学刊物《山东文学》《时代文学》《作家报》《文学评论家》等编辑部均设立在这里,可以说是山东文坛的文学担当。

四层小楼房虽然有些破旧,但曾经那一代代文学工作者为文学事业付出的努力将永远被铭记。再过十年,二十年,我们希望能像庆幸洪家楼教堂完整保存下来一样,亲眼目睹洪家楼南路10号也被保存下来,因为这里装载了太多与文学有关的故事。

新闻推荐

援鄂60天,“东齐鲁”今日凯旋

5日下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与四川华西医院援鄂医疗队员临别之时合影留念。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医疗队员自制小背包,用来...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