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今日山东> 正文

当他们说 这已经不是一个重男轻女的时代

澎湃新闻 2020-03-30 09:27 大字

原创 三明治 三明治

也许有人觉得“重男轻女”是上一个世纪的思想了。现在的家族还会这么重视宗族观念吗?现在的父母还会这么在意孩子的性别吗?

但是当我们留心听,有只强调”让着弟弟“,从来没有说过“帮帮姐姐“的家长;有在饭桌上为生了儿子,而不是女儿庆祝着。当一些现象越是日常,越是以不被在意的方式出现,越是代表着一种刻板化和一种难以弯转的思想,甚至因此带来女性对自己性别的“轻视”在向下一代蔓延。为什么我们要记录与思考这些现象?是为了不要让这些遭遇被漠视。

在3月的每日书“女性主题班”,我们为大家提供了30个问题。不同背景、年龄、性别的写作者们参与其中,用文字提供了丰富的个体经历和生活态度样本。我们会陆续与大家分享关于这30个问题的一些回答。

今天的问题是:你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过家族成员的“重男轻女”吗?

父母只说“让着弟弟”,

从来没有说过“帮帮姐姐”

作者:黄双玉

坐标:深圳

职业:全职妈妈

有一天,我发现被骗了。

从小到大,父母都会说,我们家从来不重男轻女,我和姐姐也一直深信。

在老套的故事里,家里几个男女,如果家里穷,总是让男的吃,男的去上学。我们家三个孩子,姐姐,我,弟弟,一直都上学。虽然家里没啥钱,但是温饱是有的。每次分东西,父母都会分三份,以示公平。

人心都是肉长的,面对三个孩子,再端正的天平也有倾斜的时候。我和老弟是双胞胎,妈妈总对我说:你要多帮助你弟弟,你们出生的时候,你抢着先出来了半小时,做了姐姐,占尽了天时地利,然后你弟弟才出来。在肚子里你就抢先了,出来以后就得让着弟弟了。

除了出生,她还好列举更多的理由:

你弟弟刚出生的时候很小,头总是偏着,根本直不起来,很怕他养不活。每次吃完东西他好像脖子又硬挺了一点,我们大家才慢慢放心。

在老妈的印象里,或许弟弟的弱势从娘胎里就开始了,从未抹去,而我作为她的姐姐,把持住了本该属于他的资源。不过在我的印象中,弟弟一直跟我差不多,一起吃,一起玩,只是更调皮,更机灵,他知道如何捉金龟子,也知道捉住螳螂,抓着它们来吓我。

再大一点,弟弟不喜欢学习,我成绩好,话就变成:多帮帮你弟弟,那是你唯一的弟弟。

记得高考前夕,我住校,老爸有几次还特定把我从学校接回来,给弟弟补课。后来弟弟考了个大专院校,父母特别欣慰。

有时候回想起父母的话:让着弟弟,帮帮弟弟。慢慢地我琢磨出了一些以前不一样的味道:父母从来没有跟我说,帮帮姐姐。好像家里最需要帮忙的就是弟弟,他调皮,不懂事,需要引导,需要照顾。

在父母的言语中,仿佛弟弟从未长大,从来就是家里最弱小的一个。

现在弟弟已经一米七多,我才一米五五,各自成家。一说起弟弟的难处,老妈还是和我与姐姐那句话,谁叫他是你弟弟,多帮帮他。

有时候我和姐姐会反抗,为什么要帮他,要帮忙你自己帮忙,他是你的乖儿子。老妈很无奈,摆了摆手,所以我才没办法不得不帮他。她的白发在风中飞扬,妈妈老了,很多事情她已经管不了。

这个场景在我心中好几年挥之不去

作者:言寺

坐标:湛江

职业:自由职业

这件事虽然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但作为一个“目击者”,我一想起来就感到羞愧。

六七年前的一个春节,家族成员循例聚到一起喝早茶。奶奶一般不去。这是我觉得她酷的方面。她很讨厌去茶楼吃饭,所以极少出现在茶楼里,任凭谁怎么叫也不去。除非是只有我们家、大伯家、姑姑们的年夜饭。当然也有可能是跟某些家族成员有龃龉,这我也不了解。

那一年,堂姐也来了。自从大伯离婚又再婚之后,她好几年没有来过了。大伯再婚后,与伯母先生育了一个女儿,那一年儿子刚刚诞生。伯母在家休息。儿女还小,也都待在家里没来。

席间,一位婶婆(是跟奶奶同一辈的,爷爷的兄弟的妻子。爷爷的兄弟在我们那儿叫叔公。)说了一句话,让时间凝固了几秒。“幸好娶到这个新老婆,生了个儿子。”整张桌子顿时安静下来。坐在堂姐旁边的姑婆赶紧给堂姐碗里夹菜,“园园吃虾饺,这里的虾饺好吃。”另一位婶婆一家也跟着把转盘往堂姐那边转。我很想看看堂姐的反应,但紧张得不敢抬头,只是低头吃着碗里的食物,眼睛盯着碗前面的白色桌布。

那位婶婆在家族中口碑不好,我们基本上好几年不见一面。好像前几年还分了家。但是这个场景在我心中好几年挥之不去。一不小心想起,就觉得不适,继而感到羞愧。羞愧自己当时像鹌鹑一样胆小,没有离席而去。

得知我是女孩的时候,父亲脱口而出“霍哩”

作者:Yin

坐标:密尔沃基

职业:学生

我其实自己没有切身体会到,但据我妈说,我爸和我奶奶都有过比较明显的“重男轻女”迹象。

我爸是在我出生前显露的。他陪我妈去产检,在得知我是女孩的时候,脱口而出“霍哩”。这词在方言中大概是“哎呀不太好”的意思。这件事被我妈一直记着,也被她反复提及,跟我说过很多遍。但她同时也会告诉我:“你爸他后来就再也没有过'重男轻女'的言行了,可能是发现了女孩的好吧。”

我小时候和奶奶一起生活的时间很短。关于奶奶的“重男轻女”,大抵也是听我妈所说。听说奶奶曾经在看我妈给我洗澡时说:“哎,这小家伙怎么就忘带上把了呢!”

我出生后没多久,姑姑生下了表弟。妈妈说,她明显感到奶奶更喜欢表弟。当然,我妈的感受必然是主观的,但正是这份主观感受,让她决定不让奶奶帮着带我,而是请了月嫂帮忙。她还赌气似地决心不生二胎,要给我最好的教育,证明“女孩不比男孩差”。

“再生一个两个,总该是个男孩吧。”

作者:小酒酒

坐标:深圳

职业:奔向自由职业

论孩童时期对男性的审美,我那机灵表舅要记一笔大功:麦色皮肤上的双眸大而细长,像钻石般清亮,却依然常常被夸张的长睫毛抢去风头。

表舅二十出头就结了婚,表舅妈几乎是他的翻版,同款长睫毛,只更白些,甜美温柔。婚礼后,表舅说自己想要个男宝宝。当然,没有谁会过分在意这句话,毕竟,“生一个不行,再生一个两个,总该是个男孩吧”。所有人赞美这天造地设的一对,并悠悠想象着神仙眷侣拖着一男一女俩小睫毛精在街上肆意游走的人间风景线。

时间迅速远走。和表舅的见面次数也锐减到一年一回,正月初五或初六。

第一胎,女孩。“再生个就儿女双全啦!”饭桌上,大家嘻嘻哈哈地安慰小夫妻。才晋升为新手爸妈,两人疲态初显,却挡不住眉眼间的志在必得。

只是,第二胎,女孩。第三胎,女孩。第四胎,还是女孩。

年代已久,我无法确定那次见面时,他们怀里抱着的是第几个小孩,只记得妈妈问表舅:“几个姐姐呢?”表舅:“送乡下别人家养了。”

“以后还生吗?” “生。”

表舅样貌如初,却愈发沉默,没有了机灵劲,而表舅妈的脸因为松弛而大了一圈,两颊塌得厉害。我清晰记得表舅妈躲闪而退避的眼神,却无从知道她的真实立场。

情愿也好,不甘也罢,夫妻俩一路生下了七个女儿,全都送去了乡下。在第八个女儿诞生之后,两人就此“收手”,和这个小女儿一起,过上三口之家的普通生活。

最后一次见到他们,是在三年前表姐的婚宴上。表舅妈得了乳腺癌,当时的年纪也不过三十五六。她没有提过女儿一句,全程抱怨表舅爱喝酒,不干活,不靠谱。

这个故事伴随了我的整个童年时期。作为独生女,我总是有意无意试探爸妈:“为什么不再生个弟弟?”每次他们只是简单地回一句:“有你这么一个不省心的就够受了。”我对这个回答不完全满意,但起码是安心了,以至于那时,他们说我曾有个未出生的弟弟时,我也只当作八卦来听。

这个八卦是妈妈首先提起,爸爸也在场。他们的说法再简单不过:当年意外怀孕,最后打掉了,检查的时候发现是个男孩。

我并没有多想。直到上个月忽然想起这茬,想知道更多细节,就打电话给我爸。

“爸,你还记得之前说过我曾经有个弟弟吗?”

“什么?什么时候的事?”

“以前你们跟我说过啊,老妈意外怀孕,后来查到是个男孩子。”

“我不知道啊,你妈没跟我说过啊。”

“你当时明明也在场呀。”

“没有的事,你记错了。”

我爸显然撒谎了。

这几日我琢磨,想知道胎儿性别,最少也需要在怀孕十几周之后吧?我忍不住猜测,是不是他们本想要个二胎,但当时独生子女政策抓得太紧,罚款又承担不起,养活两个孩子也十分艰难——毕竟曾有段时间,我的学费是需要他们借来的。

或许幸运的是,他们依然给了我一个相对有底线的童年,不会在骂我的时候附带一句:“早知道就把弟弟生下来了。”至于那个谎言,我宁愿相信是善意的,是他们不希望我受到不必要的观念影响。

要我妈当众承认她重男轻女,

那是不可能的

作者:帆子

坐标:海外

职业:IT

几年前我怀了老大,一开始不知道是男是女。有一天,小外甥看着我隆起的肚子,说,“里面有个小妹妹!”

我老妈在旁边一听急了,“是个小弟弟吧?快说是个小弟弟。”

要我妈当众承认她重男轻女,那是不可能的,永远不可能的。只有在不经意的时刻,她才会流露出偏好。其实她大可不必不好意思表明自己的立场,不要说她那一代人,就是现代,偏好男孩还是大多数人的隐秘内心。

可想而知,生了三个女儿的老妈,一直是怎样的“意难平”。她和父亲都来自农村家庭。她自己有兄弟姐妹7个,兄弟姐妹又生下男男女女。父亲有兄弟姐妹6个,他们生男生女,几乎一半一半,人丁可说是非常兴旺了。

唯独母亲和父亲生了我们三个女儿。如果不是父亲侥幸成了“寒门贵子”,上了大学并分配到城市,估计他们会不断地生,直到生个男丁。

当然,他们并没有在行动上重男轻女,对我们姐妹更是毫无区别。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在我们长大的历程里,“生为女孩”并没有让我们觉得低人一等,至少父母的关怀和爱一直都在。只有在一些时刻,他们的“意难平”才会出现。比如,平时很温和善良的父亲会在母亲生了三个女儿后来一句,“该绝了”,意思是他们不再会有儿子。这是我通过母亲的转述,知道了父亲唯一一次失言。母亲始终为这句话耿耿于怀,以至于父亲为家庭做了多少好事都无法真正抵消。

母亲的在意,表现在着力表白自己男女一视同仁,很容易对别人的态度反应过激,那是因为自尊心强烈的人,往往就是自卑的人吧。幸亏我奶奶,就是母亲的婆婆,本着朴素的善良天性,并没有拿“生不出男孩”来挤兑我妈,否则这个家早已一拍两散。

我们姐妹三人不管在学业还是工作上都不差,这多少弥补了父母的遗憾。当他们的年纪渐长,身体渐衰,“没有儿子”的情绪就来了,仿佛有儿子,就一定有人半夜送他们去医院,有了儿子,就一定有人帮他们干体力活,有了儿子,他们就会变成更有安全感的人。

他们忘记了,我的几个表哥不是父母帮着还赌债,就是帮带孩子,用各种方式啃老;老朋友的儿子出国,娶妻生子,十年八年没有回国探亲。而我姐姐住在他们边上,随叫随到,我远在国外,至少一年一次看父母。

重男轻女的思想如此源远流长,一代人,两代人......都不会轻易消除。我的男同学曾倾诉自己的失落,因为他有两个女儿。我恨铁不成钢地看着这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男人,问,“那又有啥损失?”

他说,“族谱到了我这就要断了。”女儿要出嫁,不能算族谱。

我本来可以回一句“百年后管那劳什子的族谱干啥”,但我知道,这不是故纸上的几行记录那么简答。他需要家族的重视,需要香火的传承,那是深入他血脉的刚需。

名校毕业的闺蜜死心塌地要生儿子,理由是“儿子坚强好养”,实则是出于“有儿万事足”的心理。

我们这一代有很多人依然无法突破性别的偏好,因此母亲希望我们姐妹三人都生儿子,就很容易理解了。

姐姐们都生了独生子。我生了个女儿,后来生了一个儿子。看得出,父亲母亲很满意。

家里只有一个孩子,有什么可轻可重的

作者:路易吉

坐标:在高处学习飞行

职业:把月亮擦干净

在成长过程中,我没有感受到过家族成员的“重男轻女”。

我奶奶有两个孩子,我爸爸和我姑姑。到了我这一辈,两家都是女孩,也就是我和表姐。我小时候是奶奶爷爷带大的,老人家没什么重男轻女的思想,还给我起了小名叫“好好”,取得是“女子好”的意思。

每年过年的时候,爷爷会找出一张画卷挂在墙上,那是家里的族谱,最上面画着画,下面写着名字。爷爷点了香,拿小盘装着水果点心放在小几上,叫我也过去拜一拜,还说:“这以后是要传给你的啦。” 我想象了一下那样的场景,又想着,那应该会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不过听奶奶讲过,我的老奶奶,也就是爷爷的妈妈,是重男轻女的。他们年轻时带着孩子回老家探亲,裹着小脚的老奶奶坐在炕上,看到我爸爸进门赶紧亲热地招呼他过去,对走在后面的我姑姑却像没看见似的。我奶奶为这事很生气,暗暗想着以后再也不带我姑姑回老家了。

但那都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至少在上大学之前,在我认识的同龄人身上,我是没有切实体验过重男轻女这件事的。尤其我们这代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里只有一个孩子,有什么可轻可重的。

直到后来听其他地方的朋友讲,她家里有三个孩子,两个女孩一个男孩,最小的弟弟因为是超生,她妈妈怀着孕东躲西藏了半年,才算顺利生下来,还被罚了款。当时听到这样的故事是很震惊的,才知道原来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事情。

还经常在网上看到类似的提问,问山东的女性地位是不是很低,吃饭都不能上桌?不上桌从哪吃,地板上吗,还是像古言小说里那样,男人跟客人在外面把酒言欢,女人带着孩子蹲在灶台吃残羹冷饭?那是小说啊。

不过男女分桌我倒是见过的,不是在山东,而是在我男人的老家东北。一桌是要喝酒的,大部分是男人。另一桌是不喝酒的女人和小孩,可以安安静静吃饭聊天,不用听他们吹牛扯闲,半个小时吃完了就可以去看电视嗑瓜子了,一集电视剧演完,喝酒的那桌还不一定能聊完。

一代人的悲哀,就停止在那个旧时代吧

作者:颜颜

坐标:天津

职业:创业者

在我的生活中,这个问题与“在两性关系里,你感受过权力体系的存在吗?”好像息息相关,某些时候等同于同一个问题。

与其说是”重男轻女“,不如说是母亲对于自己的轻视,延续到了我的身上。但因为我是独女,她也没有别的孩子可以爱,儿时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她对于自己娘家孩子的宠爱多过于我,也就是母亲兄弟的孩子,尤其是男孩,母亲认为那是老王家的根儿。

和父亲争吵的时候,也会偶尔说:”你就随你们老颜家。“我心里渐渐有了界限,原来妈妈是老王家,我是老颜家的,并不是一个家的。

即便是这样,我也没有太强的芥蒂,因为父亲家四个兄弟都生的女孩,我是四姐妹里最受长辈疼爱的,爷爷奶奶没有重男轻女,我也就没有生出半点自卑感来。

直到我怀孕时,才知道在母亲心里,生个男孩意味着什么。

我想生男孩,纯粹是因为和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和睦,不知道如何和自己的女儿相处,也害怕”同性相斥”,而看到婆婆和老公的关系特别好,就格外向往。

知道我怀的是个男孩的时候,家里的两位女性是如何反映的呢?

婆婆在医院工作,借工作便利照四维时就得知孩子的性别,我也并不排斥,提前知道男女我好方便准备孩子的衣服。

得知是个男孩,婆婆三步并作两步就回到自己办公室,我和老公紧随其后。老公是家里三代独苗,我以为婆婆应该很开心吧,谁料想她脱口而出一句:“哎呀,是个男孩,我还想是个女孩呢,过两年你们还可以再生一个男孩,姐姐可以照顾弟弟。”

婆婆背对着我们,我斜眼睨视老公,用口型告诉老公:“如果要是女孩,我才不生二胎呢。”婆婆自己在那个年代深受“重男轻女”的迫害,家里三姐妹,父母还要生最后终于生出了弟弟来。父母把一生的积蓄和房子都给了儿子不说,三个姐姐也要把最好的都让给了弟弟,婆婆曾经和我谈起这件事说:“小的时候也很怨恨母亲的,长大了却接受了这个事实,人家是儿子啊,是家里的根儿啊。”

而母亲呢?得知我怀的是个男孩,也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这下你婆婆该认可你了。“我胸口憋的这一口血啊,恨不得当时都啐地上,都什么年代了,我还需要我婆婆的认可?

没想到,在得知婆婆的三个姐妹的儿媳也都怀的是男孩时,母亲又沮丧和担心起来。”这下你们三个妯娌可有的比了”。

“有什么可比的,我们一年见不了几次面。"

“你不比,你婆婆比啊,要就你自己怀的是男孩,你婆婆多有面子啊。现在就一般了。”

我懒得和母亲辩驳,知道自己也说服不了她,对于孩子的性别,我自己心里有数就好了。而随着孩子的诞生,我就感觉到重男轻女背后隐藏的权利体系了。

讽刺的是,这种权力体系,并非掌控在家里的某一位男士手中,不管是父亲、公公还是老公,他们都是愿意参与到育儿中来的。反而是婆婆和妈妈热络地上前,跑前跑后地说”哎呀,你们干不好,我们来。“

可实际上,她们也干不好,都已经将近30年没看过孩子的人了,新的手法她们也不熟悉。最后就都成了我一个人的事情了。

记得月嫂放假时,我们第一个给孩子洗澡。我让先生来抱孩子,我在旁边指挥,因为先生手臂有力,抱孩子更稳定一些。而婆婆妈妈都围在后面,一个劲儿地说老公不行,洗不好的,非得要求我来。

且不说我尚在月子里,腹部伤口刚长好,不方便深蹲,内心深处我就是想对抗这种“男尊女卑”的权力体系,我坚持让老公来洗,让婆婆妈妈都先到外面等着。

她们都很不高兴,摔门而去。浴室终于静下来,老公开始洗第一下,孩子就啼哭了,下一秒婆婆妈妈就尖叫着冲进了浴室,喊叫着:“怎么了怎么了,他不行的啊,颜颜快换你啊!”要知道,换手意味着更多的麻烦,换不好更容易把孩子弄哭了。

吓得老公一个哆嗦,差点真的把孩子掉水里,好在他定住了神,才没出事儿。一时间浴室里沸腾了,女人的尖叫声、孩子的啼哭声,老公的呵斥声,在8㎡的小空间里竟然产生了杜比环绕的音效,在我脑海里炸了锅。

“都出去!让我们自己来!”我大喊一声喝住她们,“让爸爸来,爸爸可以的!不就是个孩子洗个澡吗,你们至于吗,我能洗他就能洗!不能也得练!”

我第一次冲婆婆妈妈发脾气,也是明明白白看到她们眼角漏出来大大的白眼儿,好久都没跟我说话。我生气,但更多的是可悲,她们都是独立带大孩子的伟大女性,为孩子奉献了一生,没有自己的爱好,而这次她们要把这“枷锁"摘下来套在我的脖子上,我拒绝了她们的“好意”,于是她们愤怒了。

直到现在,我婆婆仍然爱说:“你爸爸回来的时候,儿子都上大学了。”我同情她们的遭遇,敬佩她们的坚强,但我不能接受同样的遭遇强加于我的身上。

一代人的悲哀,就停止在那个旧时代吧。

这种幸运,与性别无关,与爱有关

作者:胡萝卜

坐标:广州/郑州

职业:新媒体从业者

放大到整个家族,只听说小时候奶奶很宠爱哥哥,但是没怎么抱过我。除此之外,再没其他。我们家则比较两极分化,爸爸宠爱我,妈妈偏向哥哥,但是爸爸和哥哥都属于不爱表达的人,所以父女关系比父子关系要好一些。

即使到现在,在爸爸眼里,宝贝女儿洗碗这些家务都不需要做,每天吃吃喝喝就好了;妈妈会更严格,生怕我不会包饺子、不会炒菜做饭,经常念叨着让我下厨房好好学。

但从小到大,对爸爸妈妈的感情天平也是有变化的。小学的时候最爱粘着爸爸,只要爸爸出门就要哭着让爸爸带着一起出去。小学后半段直到中学,也许是青春期的缘故,不知道该如何和男孩子相处,在家里也和爸爸渐渐没那么亲昵,更倾向于妈妈。那时候也有反抗呢,虽然不多,但是言语中会顶撞和否定。但是爸爸对我的关爱始终如一,即使现在吃饭的时候我把饭菜从厨房端到爸爸手里,他都要说声谢谢小闺女呀。哈,以为我一直没长大吗。

不敢想象如果到了结婚那一天,爸爸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但我知道,他真的是很爱很爱很爱我了。我真的觉得自己很幸运,生在一个充分给我自由,给我关爱,给我所有支持的家庭。我知道在中国重男轻女的现象不在少数,世俗中对女性的偏见也更多。一方面为自己作为女性感到焦虑,一方面又为自己是女孩儿觉得幸运。

当然,这种幸运,是爸爸妈妈给予的,与性别无关,与爱有关。原标题:《当他们说,这已经不是一个重男轻女的时代 | 三明治》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徐晓晴:让青春如向日葵般绽放

□本报记者薛静2011年9月,徐晓晴从山东警察学院毕业,踏入了潍坊市看守所的大门,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对公安工...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