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诚可贵 健康价更高反正都是吃,不如分餐吧!
□本报记者李雪萌
合食,烟火气、热闹、亲密、相亲相爱一家人。
分餐,高级感、冷淡、疏远、精致自由别烦我。
本来二者各有各的文化传统,谁也犯不着说服谁。但是一场疫情让我们意识到,在两种方式各自的价值观之上,还有一个更高阶的概念——健康。
近日,国内多地发出分餐制、公筷制的倡议,倡导“新餐桌文明”。当然这件事并不是那么简单,比如要先说好谁洗那堆数量倍增的盘子!
分餐制起源于哪里?中国!
英剧《唐顿庄园》里,几乎每一集都有就餐的场景:长条餐桌、树枝烛台、整洁桌布,每人面前两个盘子、三套刀叉、四种杯子。佣人依次分配几种食物,整场用餐大家温文端庄、优雅寂静。
而咱们的《饮食男女》,则是中式烟火气的展演:煎炒烹炸、蒸汽缭绕、满桌菜肴,一家人围坐圆桌嘈杂喧哗。未婚先孕、离家出走、家庭矛盾、父女争吵……生活百味都在饭桌上展现。
这大概就是合食与分餐、中式与非中式两种就餐方式最形象化的对比。
通常大家都觉得老外的分餐要高雅一些,每人一份、互不干扰,透着一种高级感。咱们的圆桌合食固然热闹亲密,但似乎有藏不住的乡土气。
实际上,跟很多东西一样,看似别人那里更普及、更进阶,发源地其实在中国。分餐制就是其中之一。
史上最有名的饭局之一——鸿门宴,从宾主坐席就可以看出,那时候是妥妥的分餐: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中间还留有足够空间可以双人拔剑起舞。撇开剑拔弩张的气氛不谈,这个宴会设置可以说十分大气豪华、符合健康理念。
《史记》还用不到40个字讲了一个孟尝君的故事:孟尝君平等对待食客,无论贵贱同一待遇。某天晚上招待某食客一起吃饭,有人无意间遮挡住了灯光。这位食客顿时很生气,认为自己吃的饭一定与孟尝君的不一样,要不为什么要挡住不让他看见?于是就要愤而“辍食辞去”。孟尝君见状赶紧端起自己的饭菜给他看,这人看到主人与自己吃的东西完全一样,很惭愧,当下拔剑“自刭”。
这个食客脾气是大了一点,但如果不是分餐制,大家围坐同一张桌子,这种饭菜上厚薄的猜想必然不会产生。
我们古人的就餐,是每人一个食案、一套食具,比今天西餐的仪式感只能更强。不仅是贵族阶层这样,普通人家同样如此。梁鸿给人帮工为生,每天回到家,妻子孟光仍然将饭菜放到食案上高举齐眉递给他。可见夫妻之间也是分案而食。
在汉墓壁画和画像石上,可以看到大量人们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饮场面。最早的分餐固然是因为高椅大桌还没有被发明出来、有点不得已的因素。但到了唐代,高凳和大方桌都已经出现,人们同样还是分餐。
敦煌一处唐代宴饮壁画中有这样的场面:凉亭内摆着一张长条餐桌,九位男女相向而坐,服饰端庄、表情正式,桌面上摆着众多盘盏,每人面前一副配套餐具——这不就是唐代版的唐顿庄园吗?
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则更为直观。参加宴会的众人,每人面前一张小桌,每桌都是用八个盘盏盛着果品与菜肴,另有一套餐具。
宋元以后,随着游牧民族的南下,聚餐合食逐渐成为百姓的日常进餐方式。至于原因,有很多说法,有人说蒙古人怕汉人在他们的食物里面下毒,所以要求同桌同食;也有人说蒙古人带来了火锅这种圆桌合餐制,后来大家觉得这是种团结友爱的方式,逐渐接受下来。
学者研究给出的原因要更为靠谱一些。唐宋以后,借由科举制登堂入室的新官僚往往出身于习俗庸简的庶族地主,其生活方式上远不及士族精致挑剔,底层饮食文化的“上移”,导致更为简便的合食成为主流。另外,宋以后饮食文化出现商业化,食材多元、烹饪样式也增多,菜色快速丰富,传统的分餐已不能满足人们品尝多种菜肴的需求。
这一点跟知乎上一位来自俄罗斯的中国媳妇感受一致:中国人不分餐,因为一顿饭吃的菜太多,分餐的话盘子不够用,“还是因为中餐太复杂了!”一起吃饭?很可能一起生病!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教授有篇文章《劝菜》,对咱们同桌同食、热情好客的餐饮传统做了生动描述:
“中国有一件事最足以表示合作精神的,就是吃饭。十个或十二个人共一盘菜,共一碗汤。酒席上讲究同时起筷子,同时把菜夹到嘴里去,只差不曾嚼出同一的节奏来。”
“中国人之所以和气一团,也许是津液交流的关系。譬如新上来的一碗汤,主人喜欢用自己的调羹去把里面的东西先搅一搅匀;新上来的一盘菜,主人也喜欢用自己的筷子去拌一拌。至于劝菜,就更顾不了许多,一件山珍海错,周游列国之后,上面就有了五七个人的津液。”
王力说,圣人制礼作乐,关于吃这一层想得很周到,认为食而不让,则近于禽兽,所以劝菜是一种美德。只是需要牺牲一点儿卫生戒条来成全,“有杀身以成仁”的意思。
你看,为了热闹地一起吃顿饭,杀身的代价都出来了,可见咱们是有多喜欢这种有饭同吃、有福同享的“整整齐齐在一起”的感觉。
人们对家的记忆,大多都有这样一个场面:老妈炒好菜热腾腾端到桌上,全家人的筷子一起伸上去,在欢声笑语中一道菜被抢光,其乐融融,爸妈欣慰、子女开心。
是的,全桌人同时下箸、“趁热吃”“一起吃”,是对一道菜最大的尊重与认可。
社会交际理念中,“一个碗吃过饭”,也基本是对一种关系最亲密的表达,远在“一起上过学、一起扛过枪”之前。
但是,众所周知,唾液是最主要的疾病传播途径之一。作为“胃病大国”,目前中国人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达50%左右。就是说,你家如果有四口人,就可能有两个人感染幽门螺杆菌。
同餐共饮的习惯导致国人肝炎患病率也非常高。比如典型的消化道传播疾病甲型肝炎,最容易通过体液和分泌物传染。容易通过合餐进行“口口传播”的,还包括各种呼吸道疾病的细菌和病毒。
有必要用一起生病来表现一种亲密关系吗?毕竟健康价更高,是时候考虑一下改变了。
全面分餐太激进?从分箸开始吧!
对于分餐的提倡,近百年来其实一直未间断。但是无论是清末民初的“西风东渐”,还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爱国卫生运动”,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上海甲肝大暴发,分餐制始终没能成功推广开来。
非典时期,提倡分餐制的呼声再度高涨,当时中国烹饪协会还专门制定设施条件与服务规范,正式申报强制性国家标准。但随着疫情结束,话题热度很快就消退,最后再次不了了之。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分餐的概念再度被提出。就在上周(3月17日),山东省有关部门发布了目前国内首个分餐制与无接触供餐的省级地方标准,引来不少点赞。
将健康理念进行到底,仅在酒店餐厅等公众就餐场合是不够的,需要从家庭做起。但网友们的反映很热烈:刚在“幸福一家人”群里弱弱地提了一下分餐的建议,就被踢出了群;劝说父母戴口罩已被骂了一通,敢说分餐的话怕会被赶出家门;老妈说嫌弃她的话就别吃她做的饭……
小编觉得,最难的还不是这些,而是餐后谁来洗碗:三口之家,三菜一汤一粥,目测碗盘共计15个,假如来几个客人,场面不要太壮观!
分餐没有那么容易,每道菜有它的脾气。就像那位俄罗斯媳妇总结的,只怪中餐太博大精深。中餐的精髓是形和意,讲究造型:嫩黄色的蛋羹要盛在绿色的莲瓣碗中,八珍汤要盛在晶莹剔透的水晶碗里;椭圆盘是为整鱼菜而来,整只鸡鸭则与深斗池最配;糖醋鲤鱼要像鲤鱼跳龙门一样跃起,西瓜要雕镂成孔雀开屏——如此种种学问和讲究,一旦分餐,基本等于焚琴煮鹤、大煞风景。
生活习惯的变革应该潜移默化、移风易俗,面对延续了千百年的中餐合食传统,短期内推行分餐有一定困难。这时候分箸是个折中的办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公筷公勺。当然,对于亿万食堂族和外卖族来说,一切问题都不存在。
新闻推荐
日照市结核病防治所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工作方针,着力提高结核病人的发现率和治愈率 防治结核病 共建共享健康日照
本报记者张磊3月24日是第25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今年活动主题为“携手抗疫防痨、守护健康呼吸”。去年以来,市...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