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萌化”你怎么看?
疫情期间,最火的流行语是什么?“抄作业”“开卷考”绝对是其中之一,不仅频繁出现在各大社交平台,就连很多官方媒体也经常引用。“萌化”的语言背后,我们的社会文化语境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疫情催生新的流行语
疫情期间,催红了一个词语“抄作业”,一开始,看着河南、浙江、山东等省市的各种防疫措施深得民心后,其他地方的网友也纷纷在网上催促本地政府抓紧“抄作业”。而在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后,国外的形势却不容乐观,操心的网友们又开始敦促国外“抄作业”,戏称为“开卷考试”。一时间,“抄作业”“开卷考”成了流行语,为了配合流行语,很多网友还自制了匹配的表情包。
火神山、雷神山两座医院的建设牵动着每一位中国人的心,建设中施工团队干脆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让全国各地的网友当起了“监工”,网友们于是给施工队的主要成员都起了“艺名”,比如叉车“叉酱”,蓝色的挖土机叫“蓝忘机”,水泥搅拌机叫做“呕泥酱”,黄色小型挖土机被叫“小黄”,绿色的渣土车叫“小绿”,白色的方舱则叫“白居易”或者“大白”,红色的卡车被唤作“红牛哥哥”……没想到有一天,工地上最常见的机器能用这种方式组合出道,不仅在年轻人中迅速走红,还登上了热门综艺节目,更有热心网友为它们精心制作了表情包。这些称呼随后被很多主流媒体引用,用一种年轻人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彰显出国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精神。
除此之外,类似“萌萌哒”称谓几乎贯穿整个疫情期间,比如对待疫情重灾区武汉,有网友说:“武汉
你这个小笨蛋快好起来,33个小朋友(33个省市自治区)都在帮你哦。”“武汉小朋友快点好起来,阿中(网友对中国的昵称)哥哥会保护你。”“阿冠(代指新冠病毒)快走开,中国麻麻(妈妈)快点好起来!”“萌化语言”的潜移默化
对于这种新的流行文化,大家是怎么看的呢?一部分人趋之若鹜,认为开开玩笑无伤大雅,而且这样的表述生动有趣。但也有一些人认为在大难面前,用这些词非常轻佻、幼稚。有网友表示:“这次疫情不仅是我国的灾难,也是一场全人类的灾难。请不要用‘抄作业’‘开卷考’这样的词汇在言语上弱化疫情的影响力,这样的比喻是不合时宜的,因为这次疫情不是一个玩笑,是一场灾难。”
尤其是对于“抄作业”的说法,很多网友发表观点,有网友在知乎发起话题讨论,“为什么本次疫情中,‘抄作业’这个说法听着这么不舒服?”他在文中说道,因为“抄作业”一词原本就不是一个褒义词,即便是经过网友后来的诠释,放在今天也依然给人“优等生”沾沾自喜的感觉。一位湖北黄石的网友评论说,“中国的抗疫经验,是用生命、泪水、汗水换来的,说‘抄作业’,缺少最基本的同理心。”还有一位网友认为,“抗疫视为写作业,这个类比本身就不恰当。甚至还给一种公共话题巨婴化的感觉。”
在灾难面前,用萌化的语言把疫情弱化,是让人感到不舒服的主因,而在生活中,“萌化语言”其实早已经潜移默化深入我们的生活。
想一想,现在跟陌生人打招呼,你还会用“美女”“帅哥”这样土得掉渣的词称呼对方吗?现在最流行的是“小姐姐”“小哥哥”。还有一些喜欢叫自己“本宝宝”的人,不是小孩子,而是二三十岁的成年人。我们还习惯了把孩子叫作“孩纸”,对亲近的人称呼“小可爱”“小傻瓜”,回复“好”的时候说“好的呢”“是的呢”,说“谢谢”时用“蟹蟹”,聊天最后加一句“么么哒”……如此种种,这些自带卖萌属性的文字流行起来,其实都是社会语言“萌化”的表现。
回顾历史,流行语、称谓变迁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特色,但像现在这样如此萌化却非常罕见。无论是00后还是早已成年的90后、80后,他们对这种“萌化语言”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身边的人都这样说,不这么说好像脱轨了一样。”“用这些词汇的时候会显得自己比较接近,沟通起来很省事。”这些流行语的使用者大多出于这些考虑,认为自己是萌化语言的受益者。
“萌文化”是对现实的逃避
“萌”在中国的涵义并非现在流行的意思,现在的“萌文化”来自日本动漫文化圈,人们将讨人喜欢且能够激发人们保护欲的对象定义为“萌”。这类二次元作品往往通过拟人化、幼化、性格化等手法表现人们常规认知的对象,使它们更显可爱可亲。
十几年前,“萌文化”最初只是被喜欢动漫的人士喜欢并应用,但当90后、95后开始引领文化潮流时,“萌文化”开始被大众接受,逐渐流行开来,近年来甚至有泛滥的趋势。“小姐姐”一词就最早出现在动漫中,后来,这个称谓通过互联网的传播,走向了大众视野,顺便还带火了“小哥哥”。
“萌文化”满足了现代社会的心理需求,但也被很多反对者嗤之以鼻,认为小孩子卖萌撒娇是可爱的表现,成年人说好听是卖萌,说不好听就是幼稚,而且还有些人纯属“恶意卖萌”,譬如有的官方媒体满屏“小姐姐”“小哥哥”,虽然很接地气,却也显得轻浮,虚化了人们的关注焦点,也有损严肃性。
如今这种“萌文化”在社会上泛滥,正带来低龄化的风险。比如面对疫情时,很多人面对快递没法发、外卖不能送的第一反应是无能为力,消费者身份的过度发展,带来了公民身份的萎缩。一位社会学家就曾这样形容低幼化对社会公众的影响:“低幼化是尊严的剥夺,通过让个体无法识别并尊重自己的理性思考能力,从而限制了他的独立自主。”
因此一定程度上,“萌文化”这种小众文化的流行,是成年人对残酷现实的一种逃避行为,他们在试图用孩子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时候,其实也放弃了本该属于成年世界的严肃、痛楚、深刻。
(新时报记者任晓斐)
新闻推荐
全文请扫描二维码风雪挡不住春天的脚步。泰山脚下、黄河两岸,已是春潮涌动。疫情撼动不了高质量发展的决心。3月1...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