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大附院“抗疫专家”于文成—— 利刃出鞘,“逆行”武汉“救死扶伤”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于文成半岛记者齐娟
十七年前的“非典”克难,他是利刃出鞘般的存在,十七年后的肺炎攻坚,他又成为整个医疗队伍的“定心丸”,带领青大附院医护人员奋战在抗疫前线。他就是青大附院支援湖北医疗队医疗专家组组长于文成。
于文成,中共党员,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兼任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间质病学组成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呼吸分会副主任委员。
于文成的半生历程,丰富且有重量,先后经历过抗洪、“非典”、H1N1甲型流感、汶川地震救灾,并获得“山东省支援江西救灾防病先进个人”、“山东省防治非典工作个人一等功”、“山东省优秀医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利刃出鞘
有困难的地方就有他的身影
重大公共医疗事件面前,在全国人民健康和生命受到威胁的危难时刻,于文成总是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1998年,南方发生洪涝灾害,他不远千里赶到江西,在一望无际的洪水中颠簸了两个多小时进入灾区,为灾民体检救治,最终,他管辖的灾区无一人因病致残或死亡,也未发生传染病的流行。
2003年,“非典”袭来,作为青岛的专家组成员,于文成奋战第一线。面对“非典”病人,他连夜会诊,一呆就是20多天。最终,在“非典”病人的诊断、治疗、隔离消毒以及监测等方面总结出一整套“非典”防治经验,填补了青岛在“非典”防治方面的空白,圆满实现青岛“非典”零感染、零死亡目标。
2008年,汶川发生地震,于文成投身伤员的救治工作中,圆满完成最后的救治任务。
2009年,甲流来袭,于文成成为青岛市专家组组长。在他的带领下,所有甲流病人均得到有效救治,青岛未发生一例漏诊和误诊的病人,未发生一例传染病。
再战新冠
55岁逆行前线治病救人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不出所料,于文成再次主动请缨,作为队伍医疗专家组组长奔赴武汉前线。
尽管年过半百,到达武汉后,于文成不惧劳累,立即投入到患者的救治工作中。
一开始,青大附院132人支援湖北医疗队整建制接管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一个重症病区,全面负责50多名重症患者的诊治。于文成第一个进入重症患者病房,身先士卒,详细了解每位患者的情况并熟记于心,再制定治疗方案。每晚,于文成都要参加各小组例会,总结经验,指出问题,部署第二天的医疗工作,在他的带领下,截至目前,支援队伍共治愈约60位重症或危重症患者。
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厚厚的口罩和面罩,每次查房,于文成都闷得喘不过气来,一身虚汗。有时医院刺鼻的消毒剂味,经常呛得他眼睛充血,眼泪直流,但他没有一句怨言。因为在病房工作时间太长,其他人屡次劝他离开病房稍作休息,但他为了病人治疗的连续性,从未离开过。
队员们的“定心丸”
“他在,我们放心”
55岁的老专家,只要出现在隔离病房中,即使一声不吭,其他医疗队队员们就像吃下一颗“定心丸”,救治病人的信心又增添了几分。
咽拭子是用来检测患者是否转阴的,采集风险高。为了减轻护理人员的压力,这项操作于文成交给了自己和其他医师,病区里前六例咽拭子就是于文成率先采集的。
“采集过程中的感染风险很大,因为患者需要摘掉口罩,采集者要用棉棒反复刮擦咽喉,可能会引发患者咳嗽,在小范围形成气溶胶传播。医师相对年资高,经验更多,护理人员较年轻,这么做也是为了减轻护理人员的压力。”于文成说。
“有了于主任这座大山,我们更有底气了,相信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也会很快结束。”医疗队中的一名医师告诉记者。
新闻推荐
昨日上午,山东大学本科生院院长刘传勇(右)做客山东商报高考云讲堂演播室,与家长和考生畅谈山大的招生政策及人才培养方案。...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