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今日山东> 正文

历时 10 年解密日照市图书馆“镇馆之宝” 《攀古小庐收藏镜铭》藏了哪些宝(一) 手稿中有两面“见日魔镜”拓片

黄海晨报 2020-02-20 09:07 大字

本报记者 谢岩 通讯员 单雪刚

照邑朴学主要包括小学、金石、校雠三大部分,首创是日照虎山镇大河坞村人许瀚,是日照文化学术史上的辉煌。铜镜与镜铭收藏是照邑朴学金石中的重要部分,许瀚作为一代朴学大师,在山东近代学术史上是一位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人物。

许瀚一生著述颇丰,但仅有《攀古小庐收藏镜铭》这一件重要手稿著述被收藏于日照本地公藏单位。准确地说,《镜铭》更是一本铜镜鉴定工具书,因为手稿中许瀚对铜镜年代和铜镜名称的鉴定依据大都进行了阐述。《镜铭》对于研究许瀚铜镜、镜铭收藏学问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是日照人传承昨天文化的重要敲门砖。

从本期开始,请跟随记者的步伐,了解日照市图书馆专业学者历时10年完成的“镇馆之宝”大解密。

何为铜镜

“见日之光”镜年代:西汉 重量:50g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青铜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我国夏、商、周被称为“灿烂的青铜器时代”。铜镜是中国古人使用的照面饰容的生活用品,在青铜器时代初期就已出现,直到清代水银玻璃镜的出现,使它退出了实用领域;然而,它本身蕴涵的文化、历史价值却吸引越来越多的人研究与收藏。历代铜镜的铸造工艺、铜质、纹饰、铭文等无不反映特定的时代背景,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及风俗习惯等。

传说镜子是黄帝合阴阳之精所铸,能通合鬼神,镜子遂成为驱除不祥的法器。铜镜光照反射的特性被进一步引申,明镜便有了鉴古知今的历史意味。

我国的铜镜文化源于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经历了商、周、汉、唐、宋、元、明,直到清代晚期还在一些地方流行,延续了约3800年。

何为镜铭

镜铭是铸刻在铜镜上的铭文,始于战国末期,西汉初期铭文已成为纹饰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盛行于魏晋隋唐时期。铭文的内容多为吉祥语、祝愿语,如“长宜子孙”“家常富贵”,更有类似广告语的“善铜”“佳镜”等自夸辞。

魏镜铭多注重装饰性,字体多为篆书。两汉三国的镜铭文字,正处于篆、隶书向楷书演变的时期,是古今文字之变的关键阶段,因此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攀古小庐收藏镜铭》收录了哪些镜铭?

《攀古小庐收藏镜铭》,是许瀚未曾刊行的金石著述之一。全书共17页,收有23个古镜的拓本,共计24件,分别是《汉袁氏镜》《唐玉篆镜》《元秉直镜》《梵字镜》《汉见日镜》《见日镜》《宋河中府镜》《汉内清镜》《宋濠化县镜》《仿唐元卿镜》《唐宜佳人镜》《唐凖提咒镜》《凖提镜背面》(此为《唐凖提咒镜》的背面)《明程士元铭》《宋长春镜》《汉长生宜子镜》《汉君宜官秩镜》《汉长宜子孙镜》《汉尚方镜》《唐点妆镜》《仿汉青篕镜》《汉尚方御镜》《汉王氏镜》《汉袁氏镜》。每张拓本上皆有许瀚所题的跋及释文,用纸捻装订。

许瀚是道光、咸丰年间著名朴学家,集文字学家、音韵学家、训诂学家、金石学家、校勘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家于一身,系乾嘉学派余绪、扬州学派嫡传,晚清经世致用学派的重要成员。龚自珍《已亥杂诗》中有《致许印林瀚》:“北方学者君第一,江左所闻君毕闻。土厚水深词气重,烦君他日定吾文。”可见对许瀚推挹备至。

2009年《镜铭》入选第一批山东省珍贵古籍名录,随即又选入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入选国家珍贵古籍特展。仅此,我们便知许瀚这一手稿一定很有价值,但它到底多有价值呢?

许瀚可能“经手过”柳州博物馆一镇馆之宝

《镜铭》中有“汉见日镜”拓片。“见日镜”乍看上去与一般铜镜并无区别,但若以一束阳光照到镜面,反射后投影到壁上,壁上的光斑中就会奇迹般地显现出镜背面的图案、铭文,好像光线透过铜镜,把背面图案、文字映在壁上似的,故称透光镜,又称“见日镜”。

古人一直将这种具有幻术般效应的“透光镜”视为“神物”。遗憾的是,透光镜至宋代(公元1000年左右)即已失传。而且古代能制作出透光镜的成功率非常低,上海博物馆有上万枚铜镜,发现有透光现象的只有四枚,而且都出现在汉代。

市图书馆专业人员在10年的资料搜集整理中发现,“见日镜”在全国一共能见到242面,除尺寸不对、造假、仿制和不透光的以外,柳州博物馆镇馆之宝、上海博物馆馆藏“见日镜”和陕西省博物馆藏西汉“见日之光”镜较接近《镜铭》上“汉见日镜”拓片。

从拓片拓痕上来看,柳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更接近本拓,这个镜铭极有可能是柳州博物馆镇馆之宝见日镜的拓片!也就是说,许瀚可能“经手过”柳州博物馆的这枚见日镜!

由于我们缺乏柳州博物馆这枚见日镜的详细资料,也无法考证200年前许瀚和这枚见日镜的渊源,所以没有证据能证明它们的关系。但有一点可以肯定:200年前,许瀚就已非常推崇见日镜,许瀚就已慧眼识宝!

周恩来曾指示破译“见日镜”透光原理

“见日镜”拥有一层神秘色彩,被外国人称为“魔镜”。一千多年来,吸引了古今中外众多学者,从宋代的沈括到清朝的郑复光,从中国到大洋彼岸,无数学者试图揭开困扰了世界千年的古镜之谜。但是,没有人能用实验的方法证实自己的猜测,更确切地说,没有人真正复制出与西汉透光古镜完全相同的镜子来。1969年,周恩来总理在视察上海博物馆时,还曾特别指示尽快解开这一谜题。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国科技工作者终于解开了这个谜团。

原来,铜镜在有铭文和图案处非常厚,无铭文处比较薄。因为厚薄不均匀,造成铜镜产生铸造应力,并且在磨镜时发生弹性变形,所以厚处曲率小,薄处曲率大。因差异十分小,仅几微米,肉眼根本无法察觉。曲率的差异与纹饰相对应,当光线照射到镜面时,曲率较大的地方反射光比较分散,投影就较暗;曲率较小的地方反射光比较集中,投影就比较亮。所以,我们能从反射图像中看到有较亮的字迹花纹显现出来。这些是镜背面的图像,而从表面看来,铜镜好像真的能“透光”。

新闻推荐

物流“动”起来 机器“开”起来 新业态“长”起来 从大数据看复工复产新华社记者 袁军宝、王阳

近期,在有效防控疫情同时,也加大了复工复产力度,诸多行业开始逐步复苏。复工复产进度如何?经济运行有哪些新变化?大数据描绘出...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