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今日山东> 正文

滨医附院援坦桑尼亚医疗队队长秦承伟:“大国医者”以精湛医道传递中坦两国友谊薪火

滨州日报 2020-01-03 10:20 大字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葛肇敏通讯员蒋芳芳

2018年6月15日,历经40多个小时的长途飞行,滨医附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秦承伟和他的队友抵达坦桑尼亚共和国。走下飞机扑面而来的气浪,让秦承伟有些恍惚。在距离祖国万里之遥的异国他乡,对他而言,闷热潮湿的气候只能算最微不足道的考验。

作为中国第二十五批援坦桑尼亚医疗队队长,他将正式开启为期两年的援外任务,这里落后的医疗条件、恶劣的社会治安、差异巨大的生活环境以及肆虐的传染疾病,都需要他一项一项去克服。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中国援坦医疗队员们对医术精益求精的态度和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受到坦桑尼亚当地民众和政府官员的一致认同。如今,这一根接力棒,传递到了秦承伟手中。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秦承伟说,一个人走得越远,心就会离祖国越近。“无论自己走到哪里,祖国永远在我心中。”

请缨参与援坦医疗工作,担任第25批中国援坦桑尼亚医疗队队长

按照中国和坦桑尼亚两国政府间的协议和国家卫健委安排,2018年继续由山东省承派援坦医疗队,省卫健委面向全省公开选拔队员,到坦桑尼亚开展为期两年的医疗援助。

派遣援外医疗队是党和国家交给的一项政治任务,也是山东省历时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泛的对外援助工作。长期以来,一批又一批的援外医疗队员凭着精湛的医疗技术、高尚的医德医风和踏实肯干的敬业精神,赢得了中国驻外大使馆、国家和山东省卫健委、受援国医院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为深化中外卫生交流合作和增进中外友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坦桑尼亚外交与东非合作部部长马希加曾称赞说:中国医疗队是传递中坦友谊的“民间大使”。

在接到医院下达省卫健委选拔队员的通知后,秦承伟便有了请缨的念头。“我的专业、级别、年龄等各项条件都符合省里的要求,我是非常适合的人选。我们医院多年来有许多医生参加过对外援助任务,我也希望有这样一次机会。”秦承伟说。惟一让他牵挂的,就是家人。年过四十,家中尚有八旬老母和就读初中的女儿。如果参加这次任务,照顾家庭的担子就只能全部交给妻子,这让他多少放心不下。

经过个人报名、单位推荐和省卫健委组织选审等程序,山东省卫健委成立了以小儿心脏外科、成人心脏外科、肾脏移植(危重病医学科)等高精尖专业医生及后勤服务人员组成的有13人的第25批中国援坦桑尼亚医疗队,并委任秦承伟担任队长。“担任队长,毫无疑问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这是省卫健委对我的信任。作为一名老党员、老同志,我责无旁贷。”秦承伟说。

出国前,秦承伟和队友们接受了为期4个月的专业英语、地方语言、常见热带传染病防治等方面知识培训。作为队长,秦承伟还专门接受了针对国际形势、外交礼仪、地方环境文化宗教、队伍管理等方面的强化培训。做好能够应对一切的准备后,他们启程出发,迎接所有未知。尽管有压力,但秦承伟信心十足。

落后的医疗条件、医疗理念成为第一道难关,作为“大国医者”有压力也有动力

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市,是秦承伟工作医院所在地。达累斯萨拉姆是坦桑尼亚的原首都,也是东部非洲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秦承伟刚来到坦桑尼亚时,正值南半球的冬季。来到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和经济商务代表处时,五星红旗迎风飘展,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鲜艳夺目。“第一次在海外站在国旗下,面对眼前的颜色对比,内心的爱国之情和自豪感油然升起。”秦承伟说。

而这种自豪感,也一直伴随着他的工作历程。秦承伟工作的医院——穆希比利国家医院——是坦桑尼亚最好的医院,当地的医护人员和患者得知他是中国医生后,都会发自肺腑地表达出信任感。过去的24批援坦医疗队给当地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大国医者”的光环,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中国援坦医疗已经形成品牌,在非洲人民心目中,中国医疗队是好样的。这对我们来说,是压力也是动力。”秦承伟说,我们只能擦亮这个品牌,为国家增光添彩。

坦桑尼亚医院实行严格的分级诊疗制度,很多病人几经辗转,才会来到最高级别的医院就诊,这导致患者病情往往被拖到晚期。坦桑尼亚的医疗水平相对落后,从使用的药品方面就可见一斑:吗啡、杜冷丁、硫喷妥钠等麻醉药物,在国内是20年前才经常采用的,但在这里却是常规药物,此外抢救病人时只有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可用,其他的一概没有。另外,有很多国家为坦桑尼亚捐赠了医疗设备,但因为耗材用完了买不起而搁置,让这些先进的设备成了摆设。

如此糟糕的医疗环境,给秦承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国内看病,基本是按照循证医学治疗,即先找证据再给予相应的处理。在这边,几乎全靠经验。对于一个问题,因为缺乏相应的检测、检查手段,医生觉得可能是什么情况就按什么情况处理。”秦承伟说,这让他意识到,必须给当地医生讲授必要检查的重要性,改变处理问题的理念和认识,还要经常给他们讲授一些技术处理措施,尽可能提高他们的整体技术水平。

恶劣的社会治安环境和肆虐的疾病,都是不曾遇到的挑战

面临的第二个考验,就是当地恶劣的治安环境。因为没有枪支管制,当地持枪抢劫事件可谓家常便饭。仅今年8月一个月,达累斯萨拉姆就发了至少4起针对华人的抢劫事件,造成5名同胞受伤。作为医疗队的队长,每隔一段时间,秦承伟就得前往800多公里外的医疗分队去送经费。不能使用支付宝和微信,怀揣大额现金,他乘坐透风撒气的小飞机晃晃荡荡几个小时赶去。

有一天晚上10点半,秦承伟接到电话说有一急诊手术需要处理。他来到现场时发现,患者胸部和腹部各中一枪,已经躺在了手术床上,超声检查显示腹内有积液和气体存留,拟行开腹手术,已开放了外周静脉并准备了全血和血浆。

秦承伟检测了患者的血压、心率,听诊双肺呼吸音并作了气道评估后决定实施快速诱导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手术开始时已接近凌晨。打开腹腔后,吸出大量腹水,发现胃肠以及肠系膜有子弹穿过后留下的很多破洞。手术一直持续到次日上午10点半才结束。

除了人身安全的威胁,肆虐的疾病也是无处不在的“杀手”,是威胁医疗队成员生命健康的潜在隐患。当地患者患有艾滋病的比例很高,如果在手术或者医疗操作中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等要慎之又慎,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此外,非洲大陆有诸多热带传染病,比如疟疾、登革热、乙型肝炎、伤寒、黄热病、霍乱等。在坦桑尼亚期间,秦承伟就疑似遭遇了“埃博拉病毒”。直到一个月后,秦承伟的不适症状才完全消除。与埃博拉“擦肩而过”,这种与死神不期而遇的感觉,秦承伟依然心有余悸。

援坦的国际舞台,让他感受到另一种维度的职业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

在专业工作中,为千余名患者实施麻醉,有风险也有成就感。让秦承伟最难忘的,还数那次连体儿分离手术时的麻醉手术。

那对连体患儿70余天大小,总体重9公斤,发育尚好。主刀医师是一名来自巴林的儿外科专家,麻醉医师团队则由秦承伟和古巴医师以及当地医师组成。手术当天,按照计划,整个团队做好分组、分工。先后注射药物、给氧通气、气管插管等,麻醉好两个患儿后,手术室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随后,手术医师消毒、铺巾开始进行手术。分离一侧皮肤,打开腹膜,暴露相连的肝脏,慢慢进行肝脏分离……

包括秦承伟在内的四名麻醉医师管理患儿的麻醉深度、通气与循环,患儿生命体征非常稳定。手术进行约一个半小时后,随着最后一刀将患儿一侧的皮肤切开后,两个连体婴儿被成功分离。不大的手术室里再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个临时组成的“跨国医疗组合”带给秦承伟一种微妙的幸福感。世界各国医生共有一个职业使命那便是救死扶伤,也共同分享着同一种快乐。

之后,秦承伟又参加了印度医师主刀的肾移植手术的麻醉,教授当地医师在超声引导下放置深静脉导管;参加荷兰医师主刀的小儿尿道下裂修复术的麻醉,教授骶管阻滞的实施;参加美国医师主刀的食管癌根治手术的麻醉,教授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方法和桡动脉穿刺行有创动脉压检测技术;为当地医师和学生培训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术。

参与这些手术活动,让秦承伟深深体会到,在达累斯萨拉姆这座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能够体验到各种地域文化的共存;会接触到很多国家的医务人员,大家都得会相互欣赏、相互尊重;在这里工作,仿佛置身国际舞台,要想演好戏,就得有真功夫。表演得越好,越会增加个人的自信心,越会增加自己的民族自豪感,越会增加自己的爱国热情。

践行“民间外交官”的使命担当,大国情怀赢得受援地认可

就在秦承伟忘我工作时,他却遭遇了人生中的重大变故——八旬老母辞世,孩子住院手术。强忍心里的悲伤,秦承伟依然坚守在援坦一线,承受着忠孝不能两全的艰难抉择痛苦。他说:“我不后悔我的选择,我会坚持我的选择,充实我的人生,充实家人给我的人生。”

去年农历腊月十七,秦承伟正在手术室里做麻醉,突然得知了母亲离世的消息。“心里时刻担心,时刻挂念,最不幸的消息还是来了。”秦承伟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泪如雨下。“作为儿子,在母亲晚年不能在她身边陪伴,在她离去之时不能在身边守候,这就是不孝。”秦承伟说,但既然选择了援外医疗工作,自己还是医疗队的队长,就必须完成国家交给的任务。

如今,秦承伟在坦桑尼亚参与援外工作已经有一年多时间。秦承伟说,医疗队全体成员对当地社会环境和气候状况都很好地适应了。“我作为正在任职的援外医疗工作者,必当始终牢记党和祖国的重托,在自己的岗位上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培训当地医师,力求提升他们的医疗技术水平,为增进我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谊、树立良好国家形象、支撑‘一带一路’建设,发挥医疗队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秦承伟一般,每一个援外医疗队的成员,都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时时刻刻担当着“民间外交官”这一角色。出了国门,更加爱国,这是所有参加援外医疗的医者们的心声。因为胸怀祖国,以国为家,中国援外医疗队才能始终高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精神和优良作风。他们的大国情怀得到了中国驻坦大使馆、当地政府部门和居民的高度认可。

新闻推荐

“最欣慰的是没有让乡亲失望”

□本报记者姜斌本报通讯员侯佳2019年12月26日,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关于通报表扬2019年鲁渝健康扶贫协作山东支...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