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明30载,维吾尔族小伙济南重见光明 所移植的领扣型人工角膜为山东眼科专家主导研发
山东省眼科医院院长史伟云(右)在为买吐孙·牙森做检查。□记者 李振 报道□ 本报实习生 任秀
本报记者 李振
“谢谢山东专家让我重见光明!”2019年12月24日,山东省眼科医院,维吾尔族小伙买吐孙·牙森向身边的医务人员一遍遍重复着感谢的话语,激动溢于言表。这一刻,他已等待了30年。
今年36岁的买吐孙·牙森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6岁时因患角膜炎,双眼视力下降到0.02以下,从此告别光明。30年来,他从未放弃过复明的希望,在当地先后两次接受人体角膜移植手术,但均因免疫排异以失败告终。
“新疆气候干燥、紫外线照射及风沙强,角膜病发病率高。加之经济水平、医疗条件有限,卫生习惯、营养水平欠佳,许多重症角膜病患者得不到及早治疗最终失明。”谈及角膜盲患者,山东省眼科医院院长史伟云惋惜不已。他介绍,目前角膜盲患者恢复视力的主要办法是角膜移植,我国角膜盲患者约有400万人,但每年人体角膜器官捐献移植数量不足5000例,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另外,对于角膜严重血管化等重度角膜盲患者,人体角膜移植后易出现排斥反应,导致手术失败,人工角膜意味着复明的唯一希望。
2019年夏天,买吐孙·牙森从当地医生口中得到一个好消息:中国自主研发的领扣型人工角膜首例临床试验手术在山东济南顺利实施,他有望通过植入人工角膜实现复明!
这是一枚凝结山东智慧的人工角膜。历时9年,史伟云带领的课题组主导开展了领扣型人工角膜的研制、生产、临床前试验和临床试验,与国内多家顶尖机构通力合作,研制成我国首款完全用人工合成材料制造的人工角膜。经检验,领扣型人工角膜的表面光洁度、光学偏心、光谱透过率、分辨率等的物理化学及光学指标均优于国外的人工角膜。
为了这枚角膜,2019年12月18日,买吐孙·牙森千里迢迢飞赴济南,来到山东省眼科医院。经过严格的术前检查和评估,买吐孙·牙森符合移植条件,并于次日接受了左眼的领扣型人工角膜移植手术。12月20日,当史伟云为买吐孙·牙森掀开蒙在眼上的纱布时,这个新疆汉子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术后第一天查体,他的左眼视力就恢复到0.25,术后5天,达到0.5,已经彻底脱盲。“以前站在面前的人,我连男女都分不清,只能模糊感觉有个轮廓。现在距离我20米的人都看得很清楚。”买吐孙·牙森兴奋地告诉记者,刚来医院时,他只能在别人的搀扶下走动,现在自己一个人就能在医院走上走下了。
领扣型人工角膜有望填补我国人工角膜的市场空白。据了解,此前国内尚未有真正意义上的人工角膜上市,而在全球范围内,临床应用较广泛的美国波士顿型人工角膜等,由于国外技术保密等原因不能进口到国内,患者如果需要移植需要出国接受手术,治疗费用高昂。此外,领扣型人工角膜是根据我国患者角膜及眼表结构特点自主研发生产的,可根据患者不同的眼轴长度选择不同的光焦度,更适合我国患者的眼部特点。
“目前领扣型人工角膜的临床试验开展顺利,效果比较理想。”史伟云介绍。截至目前,山东省眼科医院开展的首例人工角膜临床试验患者视力已达到0.7,参与领扣型人工角膜临床试验的6家医院已完成30例移植手术,90%的患者在术后视力达到0.5。
新闻推荐
□本报评论员李岳岳政策好了,发展才会好。这是一条老百姓都能明白的基本常识。近两年来,山东高质量发展全面起势,很...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