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绿叶繁衍出“北茶之源”
探访“北茶之源”
“我们这里是‘南茶北引’落地繁衍的地标镇,拥有‘北茶之源’的美誉,喝过我们的海青茶,再也不会忘记这‘豌豆香’的味道,从此也会和我们成为朋友。”海青镇居民的这份自信,源于他们对自家产的“海青茶”品质的认可。最北的种茶纬度,茶叶生长期长,加上朴实的茶农精心培育,让海青茶一步一步叫响名声,加上当地政府部门立足茶的优势,发展茶产业,打造茶韵小镇,趟出了一条全产业链发展茶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海青镇近年来还获得了中国名茶之乡、中国最具特色魅力小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山东省旅游强镇、山东省美丽宜居小镇、青岛市特色小镇、青岛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在“茶”上做文章,已成为当地百姓致富的主导产业。
历史
成立全省第一家茶厂
提起海青茶,青岛益元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西海岸新区绿茶开发研究会会长、碧雪春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传村最有发言权,他是海青茶发展的见证人之一。作为西海岸新区非遗项目 “海青绿茶种植加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传村曾获评为“全国十佳模范改革新闻人物”,近日他获得了西海岸新区首批“民间传统技艺人才”。
“咱们山东有浓厚的饮茶习俗,是茶叶消费大省。上世纪50年代,即使国家每年从南方调拨4万多担茶叶,仍远远不能满足当地消费需求。 ”李传村说,“南茶北引”也从那个时候开始。1957年秋,青岛园林管理处从安徽黄山引进5000株茶苗在中山公园进行栽植,但因为种植时机不当和茶苗在运输途中被损伤等原因,引种的茶苗没有成活。翌年春,青岛园林管理处再次进行试验,从杭州引进茶种在中山公园和崂山太清宫进行直播试种,获得初步成功。这应该是青岛最早培育出的茶苗,此举为“南茶北引”积累了初步经验。
在李传村的记忆中,1965年冬,原胶南县开始实施 “南茶北引”工程,海青镇种茶应该是在1966年冬开始发动,1967春开始试种。在海青试种的42亩茶树苗全苗旺,到了1968年,后河西、后河东、董家洼等村又扩种60多亩茶树,海青的茶园就连成一片了,面积达到100多亩。到1972年底,胶南县已有21个公社209多个村种茶,茶园面积达到了1252亩。李传村告诉早报记者,坐落于后河西村的青岛碧雪春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前身是山东第一家茶厂——山东联合茶厂(后改称海青河西茶厂)。 “1968年,全省首家茶厂落户海青镇,短短两年时间,海青茶的产量就超过了3000斤。 ”李传村说,1970年,厂里生产的莲心茶曾作为国庆献礼进入中南海,海青茶从此有了名声。
变革
海青茶也曾经历波折
1995年,海青镇成立了海青茶叶研究所。 1996年,李传村去了研究所,分管茶叶销售工作。但好景并不长,“镇上办起的茶叶研究所也曾红火一时,后来就慢慢走起了下坡路,研究所也承包出去了。 ”
“当时,我经常看到河西村的茶农挑着自家的茶鲜叶到镇上卖。我打听得知,村里的茶厂效益不好,生产的茶叶卖不出去,茶厂便不再收购茶鲜叶了。”李传村说,随着茶叶市场的不景气,有些茶农将茶树刨掉,村里只剩下70亩茶园。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如果能把河西茶厂办好,肯定能解决茶农卖茶难的问题。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他就有了承包茶厂的想法。 “种了30多年的茶园不能就这么毁掉了,必须把茶厂重新搞好,帮助茶农把茶叶卖掉,增加他们的收入。 ”后来,李传村凑了5100元承包下河西茶厂。记者了解到,李传村的父亲是老一代茶农,而李传村从小就对种茶、炒茶耳濡目染。“1998年,在拿下了承包权后,我在茶山的茶园里待了整整一上午,我对自己说,这次必须干好,要给后代、亲属和老少爷们一个交代。 ”
转机
努力和坚守迎来转机
万事开头难,为了解决人手不够的难题,李传村把哥哥和弟弟招来做帮手,聘请了茶叶专家。后来又遇到资金难题,他求亲告友筹集了2万块钱,又到信用社贷款1万,暂时缓解了资金难题。那时茶厂的设备陈旧、老化,土法上马,用竹筛子烘茶叶。
李传村至今还记得,当年他到当地小学去借油印机自己印刷小宣传册,到处宣传自己厂里出产的茶叶。没想到这招还真见效,许多经销商见到了小册子,开始打电话联系他,市场慢慢开始认识、接受河西茶,销路一步步打开。经过1998年一年的努力,河西茶厂在胶南已经小有名气,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1999年5月,我把茶农、茶叶经销商统一组织起来,成立了胶南市绿茶开发研究会。 ”李传村说。
2000年,李传村拿到了“碧雪春”注册商标。“山东省第一家茶厂在我手里终于发扬光大。2017年,我们又成立了碧雪春茶叶专业合作社,社员发展到周边十几个村200多户。 ”李传村自豪地说。
蝶变
跨越发展实现华丽转身
李传村介绍,海青镇是全国种植纬度最高的大田茶园,同南方相比,海青茶树越冬期能长1-2个月,正是这些独特的自然条件,孕育了海青茶“叶片厚、滋味浓、香气高、耐冲泡”的独特品质,非常受消费者欢迎。
虽有资源优势,仍不忘创新发展。在青岛碧雪春茶叶专业合作社厂房的一个角落里,陈列着一台1968年出产的老型揉捻机。如今这台机器已经成为老古董,在厂房的另一边是李传村引进的山东省第一条自动化、清洁化、连续化茶叶生产线,使用这条生产线,1人可以替代30人的人力。这样的自动化流水线一共有两条,分别为“扁型绿茶”和“条形红茶”生产流水线。
2016年开始,李传村还以每月2.5万元的高薪聘请了台湾省炒茶大师,每年5月至10月吃住在公司,手把手进行技术指导。李传村告诉记者,海青人种茶、制茶历史悠久,技艺老到,也善于在生产茶叶的过程中总结经验改进方法,这使得海青茶的品质越来越好。
经过20多年的努力,李传村的公司茶园超过400亩,合作社还有1000多亩,已经形成了一定茶叶种植规模。近年来,公司引进国家级优良品种5个,形成了良种、实验、示范、选育、推广一体化生产,实现了“公司+基地+研发+农户+销售”的产业化生产模式。
“记得我刚刚接手茶厂的时候,我们村里只有50多户种茶、管茶,现在已经有290多户有茶园,可以说家家户户都是茶叶专业户,甚至不少的农户把自己的口粮地都种上茶树。公司的进一步发展,茶园面积不断扩大,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工作岗位。这也实现了我承包茶厂的初衷,为乡亲老少爷们增收致富贡献一份力量。 ”李传村高兴地说。李传村的茶厂,现在也变成了一处生态园,除了拥有数百亩茶园外,还有30亩竹林,在做好主业的同时,李传村还构建了3处江南风格的“茗竹楼”,推出“碧雪春”生态园农家宴,每年吸引上万人前来游玩。
山东省首个茶厂的发展,只是海青茶实现跨越发展的一个缩影。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济南1月2日电(记者袁军宝)山东省政府近日出台电子政务和政务数据管理办法,要求县级以上政府将电子政务和政务数据发...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