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今日山东> 正文

秦始皇三登琅琊台遗迹现身?首轮考古发掘已结束,台下建筑或为战国时期建造

山东商报 2019-12-24 10:02 大字

考古现场(图片由<a href=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考古现场(图片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琅琊台遗址考古现场发掘的排水陶管(图片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琅琊台遗址考古现场发掘的排水陶管(图片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在青岛黄岛区有个琅琊镇,镇上有一处海岬小山,山形如台,名曰琅琊台。

在中国厚重历史的积淀下,琅琊台已然成为一部厚重的史书,成为众多学者探幽之地。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琅琊台一直处于大遗址保护勘探阶段。今年10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首次正式对琅琊台遗址展开考古发掘。近日,首轮考古发掘已经结束,进入回填保护阶段。而随着这次发掘,一个尘封几千年的琅琊历史,也渐渐显露在世人面前。记者寇建伟

两千年前的三次巡视

今日的琅琊台是黄岛区一处著名的旅游风景区。相比之下,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中的“琅琊”内容更为引人入胜:周初姜太公封齐时作八神,将四时主祠就设在琅琊山上;越王勾践在琅琊山起观台;徐福率数千童男童女从琅琊台东渡日本……

其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是秦始皇曾三登琅琊台。史载,秦始皇荡平六国后,在十年执政期间曾有五次外巡,其中三次来到了琅琊台,因“大乐之”,有一次竟滞留三个月。之所以频繁来到琅琊台,史学界说法不一,目前有“求神仙不死之药”“留恋景色”“续征海外的气度和野心”等说。

史籍中的琅琊台早已消失,那么,当年让秦始皇“大乐”的巡视之地是否就是如今的琅琊台呢?

其实,对琅琊台遗址的关注,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就开始了。相关资料显示,1973年相关部门对琅琊台遗址进行了全面普查,先后发现秦汉时期或以前的文化遗迹地点10多处。1983年,为配合工程施工对一处夯土层进行了抢救性清理,推断为秦代筑台遗迹。1997年,在琅琊台登山道路工程建设施工中发现陶管两处,考古人员推测为秦代排水管道。之后的几年,配合施工进行的清理发掘,均陆续发现秦汉时期的遗迹。

至今年10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首次正式对琅琊台遗址展开考古发掘。近三个月的时间,初探一个两千年前的秘密。

秦砖汉瓦和一条路

基于之前考古人员对琅琊台遗址的详细勘探,考古人员很快确定了此次发掘范围。

“共发掘面积约700平方米。主要有两个发掘区,一处是在琅琊台景区顶部,约有一百平方米,一处在山下海边的台西头村附近,约600平米左右。”此次考古领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人员吕凯告诉记者。

虽然对琅琊台遗址曾出土的文物有过大概了解,但现场的发现还是让吕凯兴奋不已。

先是对山顶的夯土形制和建筑工艺有了新的发现。吕凯注意到,这处夯土夯筑质量特别高,夯层比较薄,夯面也极其平整。夯土分为台基和地面两部分。“这样的夯筑质量说明当时施工要求比较严格,应该是在官方的标准下进行的,不是一般建筑。”吕凯分析。

在台基下面的地面上,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的瓦当碎片。刻有“千秋万岁”的铭文瓦当多见于秦汉时期,一般作为建筑附件装饰美化和蔽护檐头。

更让考古人员惊讶的是,在夯筑的地面上,赫然出现了石块铺就的平整规则的遗迹。“由大小不等的长方形石块铺成,宽90厘米,南北向延伸。”吕凯说,“可能是一条路。”

根据散落在夯土地面上的大量碎瓦片,考古人员推测出,这里曾经有一处大型的建筑。“但是,这个建筑是一座还是一组?是院落还是单体殿堂?这些都还需要后续的发掘才能知晓。”吕凯说。

另外,在瓦片堆积的上一层,考古人员又发现了宋元时期的瓷器碎片。“这说明,这座大型的建筑遗址至少在宋元之前就已经被毁弃了。”吕凯说。

秦时的大型“排水系统”

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考古人员在台顶东北部发现了与现代城市地下排水管件类似的陶管,这无不彰显着两千多年前古人非凡智慧。“每根管的体量较大,长约60厘米,阔口直径约45厘米,目前已揭露十余节。从管道延伸趋势看,排水系统的源头可能是在台顶,但是目前发掘面积有限,且山顶是景区,因为各种条件限制,目前没有办法完全揭露管道全貌。”吕凯称,目前发现的排水系统是比较完整的排水系统。“这样体量的三列陶管,在国内同期考古发现中并不多见。”

作为“配套”的排水系统,考古人员在地面部分,发现了类似“地漏”的漏斗状设施,由六方大小石块斜面垒砌,中间的石块开有方形小孔,而这个“地漏”据推测也属于秦汉时期。那么这个气势恢宏的建筑是否和秦始皇三登琅琊台有关?是否是秦始皇当年的行宫呢?

在吕凯看来,虽然当年的文献记载比较丰富,但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主要是一些瓦片、瓦当,只能证明建筑年代是秦汉时期,尚没有直接证据指向秦始皇筑台这一事件。

战国遗迹,和越王有关?

海边的发掘同样有惊喜。

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在去年曾对此进行过初步勘探调查,发现这里有古代遗存,遂今年进行了有目的发掘。随着考古的深入,这里逐渐露出了一些和建筑有关的基坑,类似现在房子的地基,并出土了大量的瓦当、瓦片以及少量陶豆等生活器皿。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的彭峪发现,虽然大多瓦片破损严重,但也有部分保持了完整的形态,不过这些遗迹与琅琊台顶的明显不属于同一时代。

“根据出土的陶豆等生活器具,我们发现这个遗址带有明显的战国时期特征,所以这个遗迹推断应该是战国时期的一处建筑,更准确的说,应该是一组规模较大建筑的一角。”彭峪说。

那么这座战国时期的大型建筑又会是什么来历?

关于琅琊台还有一段记载,据《越绝书》和《吴越春秋》载,“勾践徙都琅琊,起观台,台周七里以望东海。”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国后,为了统领被吴战败的齐地,勾践从会稽迁都琅琊,并在琅琊山上筑台以南望会稽,此后,更是定都琅琊时间长达200年。“琅琊”在哪里?此“琅琊”是否就是彼“琅琊”?史学界尚无定论。

彭峪分析,此处遗迹的年代应比史书上记载的越王迁都年代略晚,如果是当年的遗迹,只能是在定都后的200年里产生的。不过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这处遗迹位于山下且濒临海边,作为“都城”似乎面积并不够大。

“因为发掘面积小,从目前的发现来看,并不能真正解开什么谜题。随着发掘面积的扩大,应该是可以看到更多的历史概貌。目前已向国家文物局报送了明年的发掘计划,希望可继续发掘扩大面积。”吕凯说。

目前,本年度对琅琊台的考古发掘工作已经结束,考古人员将对局部发掘进行覆盖回填保护,以待后续的考古工作。

新闻推荐

济青高速改扩建“科技火种”助力交通强国 打造绿色科技示范工程及全国改扩建样板工程

□记者吴荣欣常青通讯员谷艳报道本报济南讯12月19日,由山东高速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公路学会主办的交通运输部科技...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