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夷”是蔑称吗? 从日照“东夷小镇”说开去
张所昆
在日照海滨,2018年“五一”正式开业的“东夷小镇”,人气一直是火爆异常,早已成功跻身“网红小镇”行列。
说是“小镇”,其实就是原来名叫董家滩的一个传统渔村,集民俗体验和休闲观光于一体,融合滨海特色与仿古风格,一经华丽嬗变,竟然成为十分热闹的旅游风景区。市民和外地游客慕名而来,都想目睹这一崭新景观,体验置身其中的感觉。
提起“东夷”,懂些历史的人都知道,山东省境内曾是东夷的主要区域,而日照地处东方“僻壤”“海隅”,更是被视为绝对的和典型的东夷之地。缘由于此,日照地方文人每论及远古日照归属,言必称是“东夷”。先秦时期就已存在的“东夷”,比起日照汉朝县名“海曲”,历史自然要悠久得多,意蕴也要深厚得多——— 刻意凸显“东夷”,展现这一方水土的海风古韵,让游客记住日照历史的厚重与沧桑,这或许才是“东夷小镇”起名的初衷。
笔者欲借题发挥,且就“东夷”名称进行深入论究。
先说“夷”这个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平也。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李恩江、贾玉民主编的《<说文解字>译述(全本)》【按】曰:“尸夷古同字,甲金文象人高坐之形,夷人之俗或垂腿而坐、或蹲踞,不似中原的跪坐……”《后汉书·东夷传》:“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
东夷又称夷、人方、夷方等,最早是伏羲氏后裔的一个部落族群,是华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先秦时代,东夷是中原王朝对中原以东各部落的称呼。古代以中原(即黄河中下游一带)为天下中心,称周边四方为“夷、蛮、戎、狄”。“夷”的称谓最早文字记载来自于周代的《礼记·王制》:“中国(方位概念,居天下之中)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古代泛指华夏族以外的其他民族。
在考古上,东夷是指距今8300年前的后李文化起,历经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的承载者。东夷文化发源于鲁中泰沂山区(今山东省中南部),是华夏文明重要源头之一,自新石器时代开始一直到西周中期结束,东夷及其古文化在亚洲古文化的发源与交流中都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
在称呼上,东夷是对黄河下游流域居民的总称,或者是对东方各部落的泛称,也是汉族的族源之一。东夷不是特定的一个民族群体,所指代的概念随着中原王朝疆域的变化而屡屡变化。秦汉以后多指居住于中国以东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及琉球群岛等地的外族。
随着中原华夏文明的发展,受夷夏观念形成之后的影响,“夷”的字面含义也难免随之产生变化,作为族群概念中固定族群专称的“夷”,逐渐被赋予了中原地区之外文明未开化的野蛮族群的意味。扩大到海外,不只是日本和朝鲜被称为夷,明清时期把一切外国人统称为夷,有成语为证:“以夷制夷”“师夷长技以制夷”等。2001年第6期《咬文嚼字》刊载的《从“夷”到“洋”》一文中,提到这样一件事: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在中英官方往来的文件中,西方传教士曾将汉语中称呼英国人的“夷”译为英语中的“barbarian”(野蛮人)。这种贬称激怒了英国人,极大地冒犯了刚刚暴发的英国资产阶级的面子,从而成为英国在1840年发动对华鸦片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第五十一款明确禁止使用汉字“夷”,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一个“夷”字是否能承受如此之重,在这里我们不去评说,但上述之事起码能够证明:“夷”字有时候确实会表现出贬义色彩。
现今在一般公众的认知中,“夷”对应的就是原始、荒蛮和落后的地方或族群,“东夷”意即文明未开化的东方地区。正是因为“夷”或“东夷”含有贬义,在日照市,当人们谈论起“东夷小镇”名字时,常会引发非议。笔者就曾听到文友吐槽:“有多少好字眼不去用,非得选个不受人待见的‘夷’字。”“拿个蔑称‘东夷’来起名,还自以为荣耀呢!”
“东夷小镇”名字中使用“东夷”二字,究竟合适与否,这恐怕不单纯是探讨一个景区名字好孬的小事情,而是涉及到怎样看待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大问题。
近年来笔者热衷于探秘日照的人文地理和历史,并得到了北京大学历史系张传玺教授(籍贯日照)的热切关怀、鼓励和很多支持。前不久,就“东夷”话题,笔者在电话里又请教了这位中国著名的史学家,问:“‘东夷’是不是贬义词?”张教授不假思索,毫不含糊地答道:“不是!说它是贬义词,那是后来的事情。”继而笔者简介了家乡新出现的“东夷小镇”景区,问:“您认为‘东夷小镇’名字如何?”“好,好,好!”张教授连声答道,“这个名字没有问题。”接下来,张教授向笔者具体讲述了他的一些思想和观点:
1.蛮夷戎狄起初只表方位。周文王是西戎人,孔子是东夷人。是哪里人无所谓,都无歧视和轻蔑之意。后来才有了内外之分、华夷之辨。
2.东夷是落后的,华夏是先进的——— 这种说法未必正确。
3.蛮夷戎狄族名和华夏族名一样,是他称,也是自称。既为自称,何来贬义?
张教授偌大年纪,记忆和思维都相当不错,说起话来有条不紊,真是令人佩服。老人家高兴地向笔者透露,早前他在中央文史研究馆有个讲座,题目叫“从华夏和蛮夷戎狄等族名说到汉民族形成”,是面向海峡两岸文化人士讲的,其中对上述问题有着详细的解说。
之后,笔者通过百度很容易就找到了这个讲座:全10讲,视频总长5个多小时。在讲座中,正如张教授电话里向笔者讲述的一样,他反复强调先秦时期的“夷”并无歧视和侮辱之意。“秦始皇统一六国,就民族学来说,是汉民族、华夏民族成为统一的民族的标志。”“秦汉的四百年是汉族形成的关键时期。”汉民族其实是个大杂烩,蛮夷戎狄的族名,至秦朝都不复存在了。所以,张教授称东方民族“一提到东夷,有人就认为:你侮辱我……这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不尊重历史。”他还不无自豪地讲道:“就比如我,山东日照人,我的祖先是不是东夷之人啊!”
对这个讲座感兴趣的读者朋友,不妨在网上查找该视频教程一看,相信这对于准确理解和把握“东夷”大有裨益。
看待问题,要辩证,要全面,不可狭隘和片面。此乃笔者领受张教授教导和学习其讲座而产生的心得体会。若此审视“东夷小镇”之名,就不会感觉有什么不妥。请想一想,在这片古老的东方海隅新建起的风景区,冠以“东夷”二字,不正是运用了“夷”的初义吗?所表之意不也正是史实吗?原有多元意义的“夷”字,到后来才生出贬义,“东夷小镇”则不予理会,或者说予以忽视,这难道不可谓大气和超然吗?
另外,2018年10月期间,《齐鲁晚报》和“大众网”登载过《日照人,你了解东夷文化吗?》一文。文章开头设问:追古溯源,东夷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究竟扮演怎样的角色?东西南北四方,为什么没有西戎文化、南蛮文化和北狄文化而独有东夷文化?2018年9月底在山东临沂举行的第六届东夷文化论坛上,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对东夷文化进行了解读。记者张九龙据此写出了这篇文章,读后可以看出,专家们对“东夷”从不同角度给予了褒扬,在此不妨撷取部分片段,以飨各位读友:
——对东夷文化的定位,山东地方史学界泰斗、山师大历史文化学院安作璋教授直言:“来自黄河中上游的‘西夏’族和来自黄河下游的东夷族构成了华夏族的主要族源,太昊、少昊、舜、皋陶、伯益等东夷族领袖都曾担任早期华夏族的领袖,东夷族在华夏民族发展史上作出过重要贡献。”“龙山文化是中国早期文明的起点,而龙山文化正是东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实上,东夷文化不仅没有大家想象中原始落后,反而内容丰富,在某些领域甚至独领风骚。近年来出土的大量龙山文化时期的精美玉器,足以证明龙山文化时期是新石器时代制玉的顶峰。对这一观点,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孟祥才表示认同。
——东夷文化更是齐鲁文化的重要源头。安作璋教授指出,周朝的统治中心在西方,但随着齐、鲁两国的建立,山东地区成为东夷、“西夏”两大文明的交汇点,两种文明在此碰撞融合,最终孕育出了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齐鲁文化。
……
因为日照“东夷小镇”,本文列举了张传玺、安作璋和孟祥才等当今国内史学名家关于“东夷”的一些重要思想和观点,希望能够藉此触动一下对“东夷小镇”名字不感冒的文友:可不能总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东夷”哟,可不能简单认为“东夷”一定就是蔑称哟。
景区红火火,名字响当当——— 东夷小镇,为你点赞!
新闻推荐
探密21年专卖老店 成熟蜂蜜为何真受欢迎 庆贺口口牌荣获“全国蜂产品行业诚信商店”15周年成熟蜂蜜买2斤送1斤,立减24元 优惠时间:12月20日至12月31日
中国蜂产品百强品牌探密原因:口口牌成熟蜂蜜具有九大特色:一、口口牌成熟蜂蜜一贯坚持不求量大、只求质优的原则...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