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今日山东> 正文

朋友圈到底是个什么圈?

半岛都市报 2019-12-17 05:15 大字

话题

12月9日,网友爆料一家媒体公司,员工的朋友圈不能屏蔽同事,违者罚款100元。公司行政称,这是按照公司员工手册操作的,公司规定员工必须遵守。新闻一出,引起众多网友热议,并迅速登上热搜。网友们大多控诉该公司干涉私人生活,认为“朋友圈是工作以外自己的圈子,是私人空间”,你怎么看?

关于“朋友圈能不能屏蔽同事”的话题我们暂不纠结,很想聊一聊:“朋友圈”到底是个什么“圈”?当下的网络时代,智能手机普及,“谁还没有个朋友圈啊?”上至耄耋老人,下至用电话手表的幼儿园孩童,“拉个群”刷个朋友圈的并不少;“朋友圈”俨然已成为我们工作生活中一个几乎不可或缺的部分。打开微信,拍个图、写两句感悟、记录某件事情或心情、转个信息或好文……随手一点的事儿,很有些“记事簿”的作用了。生活中也随处可见拿着手机刷朋友圈的人。

朋友圈是个开放的平台,你所发的信息只要没有屏蔽,你朋友圈里的人都可以看到。而随着无纸化办公及各种社交、办公软件工作群的普遍应用,私人的朋友圈又跟工作圈层相交叉或重合,一般来说,这样很难分得开。

你是怎么理解和看待“朋友圈”的呢?来聊聊吧~~孟秀丽

“朋友圈”,是现实的延伸,也是现实的一面镜子。

好胜,如果一味争上游,你不累死,也会累趴下。所以,我的人生观点是,不赶潮头,也不落下潮流。当初我玩微信,便是这般。看看周遭不少朋友玩起了微信,用上了微信支付,我一看,天下大势定矣,那么,草民我就从了吧。折腾过几次,就把微信玩开了。折腾过几年,就把微信玩嗨了。如今回头看,这是透过朋友看“朋友圈”,这是第一重境界。被动,懵懂,糊里糊涂,顺水推舟,我也混成“圈”内人。

玩了好几年“朋友圈”,视野模糊了,“眼力”反而提升了。透过“朋友圈”看朋友,看到一个更加隐秘的大千世界。这便是“朋友圈”的第二重境界了。手机是现代人手臂的延伸,“朋友圈”是新社会现实的延伸。更进一步说,也是当下的一面明镜哟!

明镜,照见真朋友,也照见其他人。真朋友给我们的是真诚,其他人呢?一言难尽,这里拿“点赞”说事吧。有些人,偶然加了微信,成了“朋友圈”的朋友,可他从不点赞,从不互动。他不点你,但他点别人。好势利哟,不爽。说一个极端的例子吧。一个有工作关系的上下级两人,下级殷勤,给上级点赞多多。某一天,上级工作变动了,不管那个下级了。下级呢?从此,点赞少了,不久,连一个点赞也没有了。于是,有一句狼话(比狠话还多一点)生成了:这个人,吝啬得连一个点赞都不给。“朋友圈”内,许多人应该有此类经历和感悟吧。透过“朋友圈”看朋友,核心是看人生。心酸不心酸不重要,悟透不悟透人生,就看各自的修行了。

我一直喜欢卞之琳《断章》中的“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是玩文字的,我对此景此梦更加敏感更怀好感。李白云:“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我们活在当下,活在“朋友圈”中,如果有看风景的心态,如果有李白的胸怀,那么,我们就算走到“圈圈”的第三重境界中了。这境界,不仅是与真朋友交往的圆融状态,而且也说明了你真有云淡风轻的气度。是佛系,也是贵系;从中也彰显了你的人生高度、精神高贵。

此外,从不给你点赞的人,不一定不是你的朋友。比如,我玩微信,把微信当作日记来记,当作写作练习本来用,有的朋友就是不点赞,可是,有一日相见,他说,我天天看你“朋友圈”。还有一个电台主持人,因偶然相识加了微信,我猜她一定是通过我的“朋友圈”了解我,于是邀我做起了一档电台节气节目。由此,我们也可总结道,看似朋友离不开“朋友圈”,其实呢,是我们的时代已离不开“朋友圈”矣。

“朋友圈”,别人点赞不点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从“朋友圈”内吸纳更多更好的人生正能量,你要给你自己的人生点赞。圈内打转,到最后,你终会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你终将知道,你的“朋友圈”是你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朋友圈”内,从佛系到贵系,也是一条可以走得通的路。

朋友圈本该是个放飞自我的地方□娄雷

就爱在朋友圈里看风景□金缕

本期周刊文章将发送至半岛新闻客户端“快读”频道。扫一扫,更多精彩极速浏览。

《夕拾周刊》投稿邮箱:

bdrenwen@sina.com

我知道,“在朋友圈里看风景”已经变成了一种戏谑,带点老土的味道。但没办法,我就是喜欢,而且暂时还不想改。

朋友圈里很精彩,朋友圈里也很无奈。从中,可以看景看色、审美审丑,看人情冷暖、世间百态,看热点冰点、流言蜚语,还能看才子佳人、牛鬼蛇神……我甚至相信,假如蒲松龄有个3000人的朋友圈,他根本不需要去开什么茶棚,只要天天抱着手机,就能写出半部《聊斋》来。

图像是朋友圈里的主角,首先看的自然是美图。虽然摄影网站和杂志上美图更多,但朋友圈里的美图是自带人气的。既有美女帅哥的照片,也有艺术大咖的原创作品。比如,我有几位好友热爱摄影,他们或早起“扫街”,或登山观海,或到菜市场中晃荡,发出来的图片令人赞叹。我窃喜,自己虽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但总有发现美的朋友圈,欣赏一番也能获益不少。还有好友去北京、上海,甚至东京、威尼斯现场看展,那些照片和视频,让山东省了不少差旅费。

在朋友圈中看人,并无窥探隐私之嫌,因为这本就是一种社交方式。在朋友圈里看人也是可以交友的。多情的人儿,如果喜欢哪位美女帅哥,大可以多去点点赞、留留言,很可能会得到热情回应。这可比线下搭讪遭冷眼的几率小很多。“点赞之交”虽不可高估,但谁说没有线下求“偶遇”,然后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呢?

当然,我向来胆小,认为“发乎情止乎看”就够了,毕竟有一种技术叫“美颜”,圈里圈外可能换了人间。有报道称,某手机制造商在英国做了一项调查,6%的人坦承他们会借一些东西拍照并假装那是他们自己的。这个比例看似不高,但你得承认英国人很实在。我国作为全球电子商务第一大国,某宝早已解决了这一问题——不就是朋友圈“装修”下吗?拿钱来,替你搞定!让你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就能出现在全球各大景点。蹲在自家卫生间不用出来,就能“听完”一场盛大的演唱会,还真情流露写道:“你在舞台,我在人海。听你的音乐,来你的世界。”

所以,朋友圈也可能只是“看起来很美”。光看是无所谓的,假如你还想明辨真伪,那就是另一种乐趣了。一旦成功,会比读一本“阿婆”的小说更过瘾。

朋友圈也是大型戏剧现场,这里每天都上演着无数悲喜剧。有人离世,无数合掌祈福;有人结婚,一串香槟玫瑰;有人升职,酒足饭饱后无数豪言壮语;有人离职,痛快淋漓地咒骂上司、老板;有中老年干部发鸡汤文,苦口婆心劝众生不能熬夜,学会养生;有程序员、夜班狗回家路上拍下半空中的月亮,说冷归冷点,但终于没雾霾了……

谁对,谁错?谁真,谁假?谁赢,谁输?不过只是一场生活。

在阅读、交际、支付等各个领域谁也离不开社交平台的今天,微信朋友圈成为了网民表达自我和进行社交的重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人们的表达欲与互动欲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甚至很多人将朋友圈当做最佳营销平台。

朋友圈本身也从来不缺话题。比如前一阶段网上流行起的“朋友圈文案售卖”:3元买模板,60元私人订制……代写朋友圈俨然成为了一门生意。不管我们如何抨击这种“表演型”朋友伪装的朋友圈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朋友圈对一个人的形象塑造确实起到了很大作用。

曾经有朋友说,从现实生活到朋友圈再到微博,就是从岁月静好到放飞自我。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温文尔雅的“小鲜肉”,在微博的世界里会激愤吐槽,判若两人。现代人,已经清楚意识到,不同的社交平台呈现的自我面貌、扮演的角色、表达的情感就是有很大的不同,大家早已熟练在多种角色间的灵活切换。

朋友圈本该是一个放飞自我的地方,向朋友们轻松自在地表达自我,畅所欲言地倾诉自己。这种与好友分享开心快乐,吐槽烦恼不快,是多么惬意的事情。自己是这样,同样也希望朋友是这样。遇到朋友喜欢的文字,可以毫不吝啬地转发点赞;遇到自己不喜欢的的观点,也可以毫无顾忌地“怼怼怼”。这种田园般的生活太过幻想。在现实的朋友圈里,并不是只有好友,还有工作上的客户与同事,甚至是一些仅有一面之缘的人。当自己朋友圈里的所谓的朋友数量越来越多,成分越来越复杂,说话就难免有所顾忌。慢慢地自己发现,这片本该享受美好生活的“自留地”驻足了太多的游客,自己说话需要小心谨慎、字斟句酌,以免给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而一旦需要小心谨慎地进行表达,自我呈现和表达的乐趣也就消失了。

想让自己找回那种久违的快乐,需要改变的不是世界,而是自己。从有电子邮件那一刻,很多职业人就将自己的工作邮箱和生活邮箱区分开。在即时通讯软件刚刚兴起时,也有白领曾介绍经验:工作用MSN,生活用QQ。当我们在自己的“朋友圈”里越来越没有安全感的时候,不妨也去注册一个生活上的小号,将生活上的朋友和工作上的朋友自行切割开。哪怕工作上的朋友偶然间看到你有别于工作形象的生活小号内容,这种反差与不同,也会让他会心一笑。

新闻推荐

世界首条碳纤维复合导线特高压工程正式带负荷运行

新华社呼和浩特12月13日电(记者彭源)记者日前从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获悉,锡盟—山东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配...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