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今日山东> 正文

发家致富的“领头雁”,留住乡愁的记录者 毛公地社区老党员刘君山一腔热情服务社区居民,彰显先锋本色

半岛都市报 2019-11-13 01:13 大字

文/半岛记者张海玉图/受访者提供

今年74岁的刘君山是毛公地社区一名优秀的老党员,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党龄。从毛公地村果园队副队长到村主任,无不体现着他对居民的热爱与情牵社区的初心,他说:“作为一名党员,无论身兼何职,都必须做到处处为老百姓着想,脑子里时刻装着老百姓。”

村民发家致富的领路人

毛公地村果树栽植已有近300年的历史,果品生产是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上个世纪60年代,村民拥有450亩果园,但由于病虫害,管理技术落后,导致村民全年收入仅有17000元,人均收入更低。

那时候村民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刘君山看到这么多的果树由于病虫害致死,村民生活困苦,心里十分的难过,他决定毛遂自荐,于是找到社区党支部书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觉得老百姓太苦了,要为村民干点事。结果党支部书记爽快地答应了他担任毛公地村果园队副队长。

为了不负众望,刘君山针对果树的修剪、病虫害防治、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认真向青岛农科所老师学习先进技术,在他的努力下,病虫害得到了控制,果树茁壮成长,硕果累累,一年后村民收入提高到了45000元,村民生活得到了改善。这只是一个开始,还没有达到他的期望,之后刘君山更加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通过学习考试获得了当时鲜有农民能够达到的“高级技师”技术职称,育苗、嫁接、修剪、施肥、灌溉各项技术样样过硬,先后到山东、河北省果树先进单位及山东农业大学学习参观,到各地进行技术交流,并积极引进新品种与新技术。

他经常与果农一起探讨果树的管理问题,细心帮助果农解决遇到的技术问题。从1983年开始逐渐缩减梨树的种植面积,刘君山用从别的村庄拿回的仅有的两株“寒露蜜”桃接穗开始育苗,1986年全村果园收入高达270多万,村民的生活质量大大提升,纷纷建起了楼房。1995年,在他的带领下毛公地村被评为“山东省果树样板村”。

毛公地社区的文艺发起人

刘君山始终把自己当做居民的服务员,真正做人民的公仆,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只要是事关群众的事情就丝毫不敢倦怠,在他的心里,党和人民是最重要的,始终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处处为群众着想。退休后的刘君山老人也没有闲下来,作为一名德高望重的老干部、老党员,他不断地发挥着自己的余热,为社区发展作出贡献。

村改居以后,如何提高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成为一直困扰他的一个问题。为了提高社区的凝聚力,他号召社区其他几位老人组建了一支文艺队,取名“夕晖歌舞团”。通过不断地发展,歌舞团从刚开始的十几个人发展到目前接近五十人,包括腰鼓队、合唱队、舞蹈队、太极拳等多支队伍,以前坚持每周在九水广场至少开展三天活动,现在将活动地点改到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居民参与的热情更加高涨。

毛公地艺术团参加过“李沧区十七届文化节”、“九水街道七一文化节”等多项文艺活动,扩大了社区影响力,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促进了社区和谐发展,同时也为社区培育志愿者服务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与村志编写的撰稿人

据了解,刘君山在退休后怀着对毛公地社区与居民的热爱之情,还参与了村志的撰写,为居民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编写村志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社区文化建设工程,也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刘君山老人参编的《毛公地村志》,真实地记录了毛公地的发展历史、毛公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史。村志作为具体的传承文献,既让老一辈村民产生实实在在的根源感、存在感和归属感,产生创造历史的光荣感和自豪感,又使新一代居民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和革命历史教育,使毛公地的传统得以传承。

多才多艺的老党员刘君山。

新闻推荐

本周日大咖齐聚文学讲坛畅聊作家与我们的时代精神

时报讯(记者江丹)11月17日(周日)上午10点,大型公益讲座“文学照亮人生——中外经典文学讲坛”将在山东书城继续开讲,当代作家、...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