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今日山东> 正文

国家计划培养两百万养老护理员 鼓励年轻人进入养老护理行业 当你老了,让我们一起呵护

广西工人报 2019-10-15 00:46 大字

□本报策划

编者按:老龄化浪潮扑面而来,“中国式”养老打响攻坚战。据全国老龄办发布的消息,2050年前后,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4.87亿人。9月底,民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在2022年底前,培养培训1万名养老院院长、200万名养老护理员、10万名专兼职老年社会工作者,鼓励年轻人进入养老护理行业。

这是一场你我皆置身其中的变化:每天两万多人进入老年,60岁以上老人近2.5亿……面对挑战,“中国式”养老,将走出一条怎样的新路?存在巨大缺口的养老护理行业又将迎来怎样的春天?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近2.5亿,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老龄化的形势严峻,老人照料的需求巨大。不断上升的失能老年人数量对养老护理员有着庞大的需求,但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的养老护理员仅约30万人,按照国际标准1:3(即1名养老护理员照顾3名老人)的比例计算,目前我国的专业养老护理人员有超过1300万人的缺口。而随着人口老龄化高峰的来临,一线养老人才需求还会持续攀升。

双重难题:养老机构面临人才“招不来”和“留不住”

“谈钱多俗气,我跟你谈未来,现在行业内没啥大学生,只要你入行,坚持几年就是管理者,拿年薪。”今年8月31日,辽宁省沈阳市家缘兴养老院负责人周立国正眉飞色舞地对面试的护理学专业大专生小冯说。“那工资是多少呢?”“扣了保险,到手2600元。”“当个餐厅服务员都比这多,还没这累。”小冯的话立即噎得周立国没话说。他知道给不出高薪,招聘到专业人才比登天还难。

周立国的养老院是沈阳市一家小型民营养老院,现有护理员22人,老人187人,平均一个护理员要护理8位老人。他希望养老院能长久地开下去,所以一直在储备人才,从创办开始,他每年会向东三省的卫校、医学院发出招聘启示。来面试的毕业生不少,坚持最久的仅有8个月,留下来的一个没有。“大学本科不用想,大专生、甚至中专生都不来,只有农村户口或者家里困难的学生肯来试一试。”周立国说。

事实上,在目前的大部分养老院中,“4050”人群是护理员的中坚力量。

位于河北燕郊的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拥有500多人的护理员团队,其中绝大部分的一线养老护理员是“4050”(年龄在40-60岁之间)的中年女性,另外还有一些养老专业的年轻大学生。不仅是燕达,这样的组成架构代表了大多数的养老院。

目前,养老行业普遍的情况是,一线养老护理员每天工作10-12小时,每周6天,而平均工资仅有4000-5000元。

“招不来”已经是养老院面临的一道难题,“留不住”又是另一道难题。

北京首开寸草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小龙透露,由于社区养老院经营成本高、房租压力大,护理员的生活住宿条件和薪资待遇也会相应降低。受工作强度、社会地位等多重因素的制约,从事养老行业的人才严重不足。遇到春节或农忙时期,护理人才短缺的问题更是迫在眉睫,多数养老院也只能用加薪和劝说的方式尽量让他们留下来。

即便如此,由于绝大多数的“4050”养老护理员是来自偏远地区的进城务工人员,老家一旦有事,回去帮忙照顾在所难免,“养老护理员的在岗时间平均只有一年半左右,”燕达人力资源副总经理惠国浩说。

再三挽留下,今年年初,周立国养老院里唯一一位有国家初级养老护理员从业资格证书的养老护理员康春华还是跳了槽。

周立国说,不只是“钱景”差留不住人,苦脏累压力大、医疗纠纷频发也伤了养老护理员的心。

24岁的护理员董英至今仍不适应,刚开始工作要同时照顾8位自理老人,每天同时做着保洁、洗碗工、洗衣工的工作,与老人同吃同住24小时陪护,老人睡觉的时候她才能休息。1年后,她开始照顾失能半失能老人。帮老人喂饭,喂两口老人吐一口,食物碎渣混着唾液吐得满身都是,喂完后还要清洗老人的假牙。一些失能老人大小便失禁,甚至手沾满粪就抹在墙上、被褥上。“不仅工作苦脏累,面对这些压力还大。”董英抱怨说。

近年来,民事案件中的养老机构纠纷在逐年增加。老人或家属认为养老院没有合理履行看护职责、服务标准不明晰、服务费用有争议等,成为养老机构纠纷的主要类型。曾在北京广外老年公寓工作的孙强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旦发生意外,老人家属会认为是养老院工作不到位,常常带有怨气。对于工作强度巨大的养老护理员来说,心中很委屈。”孙强表示,在院老年人大多为失能半失能老人,自身往往存在一种或多种疾病,养老护理员的护理行为与老年人意外受伤之间的因果关系有时难以界定,这加剧了养老机构纠纷产生的可能。

“对护理员的保障,全靠养老公寓与老人签订的免责协议。很多时候能否维护自己的权益,赢得老人和家属的理解,完全看自己的口才怎么样。”孙强说。

曙光初现: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养老行业发展与人才培养

尽管养老行业面临“招不来”和“留不住”人才的双重难题,但不少养老院经营者和参与者都在努力招聘、留下更多的人才。幸运的是,这个向来冷门的行业在这两年逐步走入大众视野,也获得了国家和政府的关注。今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养老行业发展与养老人才的培养。

一直以来,像周立国这样对招聘大学生有执念的养老院经营者并不少。周立国表示,养老护理员从业门槛低,但专业技能要求高,只有业内人员的水平高了,才能带动行业进步。

今年8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人社部等发布的《医疗护理员培训大纲》明确,以老年患者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医疗护理员要掌握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生活照护特点、营养需求和进食原则、常见疾病使用药物的注意事项、老年人沟通技巧和方法,涉及跌倒/坠床、意识障碍、吞咽障碍、视力/听力障碍、睡眠障碍、大小便失禁、便秘、压力性损伤、营养失调、疼痛、坠积性肺炎等近40项具体技能。

针对养老护理员容易与雇主产生矛盾纠纷的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加强医疗护理员培训和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强调,医疗护理员是医疗辅助服务人员之一,不属于医疗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从国家层面作出方向性政策引导和扶持。之后,上海、江苏、福建、广东、山东等地相继建立养老服务培训补贴制度;浙江、江苏、山东、辽宁等地建立养老服务入职补贴制度;广东、浙江、陕西等地建立养老服务岗位补贴制度;上海、四川、甘肃等地建立养老服务专业大学生学费减免制度。

9月底,民政部印发《实施意见》,提出6个方面共17条措施。《实施意见》提出,加强养老服务消费支撑保障,主要包括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居家和社区适老化改造,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等3项措施。

具体而言,要实施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行动计划,指导、督促和检查各地确保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养老服务设施,老旧小区通过政府回购、租赁、改造等方式因地制宜补足养老设施,到2022年配建的养老服务设施达标率达到100%;2020年底前对所有纳入特困供养、建档立卡范围的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给予最急需的适老化改造;2022年底前培养培训1万名养老院院长、200万名养老护理员、10万名专兼职老年社会工作者。

据介绍,当前民政部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在抓紧组织修订《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目前已经公开征求意见,预计在10月份就能正式印发并实施。此次印发的《实施意见》还将大规模开展养老护理员培训工作。提出将养老护理员培训纳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重要内容,所需资金按规定从失业保险基金支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资金中列支。

此外,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教育支持社会服务产业发展提高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质量的意见》明确,将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国家奖学金向家政、养老等社会急需专业倾斜的政策,吸引学生就读相关专业。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等项目实施过程中,向家政、养老、育幼等相关领域专业倾斜。鼓励高校设置相关专业,原则上每个省份至少有1所本科高校开设家政服务、养老服务、托育服务专业。鼓励引导有条件的职业院校积极增设护理(老年护理方向、中医护理方向)、老年服务与管理、智能养老服务等社会服务产业相关专业点,每个省份要有若干所职业院校开设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类专业,引导围绕社会服务产业打造特色专业群。在家政服务、养老服务、托育服务等领域率先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同步探索建设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以服务家政服务、健康管理、养老照护、母婴照护等一线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重点,兼顾考虑储备社会服务新业态急需人才,分层分类推进培养培训。

希望无限: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养老护理员行列

伴随着国家出台系列政策支持、鼓励养老行业和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发展,越来越多充满热血的年轻人开始加入养老护理员行列,也让这一产业希望无限。

1996年出生的孙宏鑫是北京怀柔人,别看孙宏鑫年纪轻轻,但他从事养老护理员工作已经三年,算得上是这个行业里的“老资格”。目前,孙宏鑫在北京北苑椿萱茂老年公寓工作。

在养老护理员行列中,身为男性的孙宏鑫有着天然的力量优势,像日常抱大爷上轮椅的工作他都能轻松完成。如今,养老护理员受到社会的关注,孙宏鑫也表示,尽管这份工作辛苦,但他会坚持下去,因为他希望老人们能更有尊严,生活得更加舒适。

相比较为稀少的男护理员,养老护理员行列中更多的身影是女性。张雪婷在18岁时来到乐成养老集团旗下的恭和苑实习。张雪婷在这里面对的第一道坎就是给一位90多岁的陌生男士洗澡。尽管老人的态度非常坦然、温和,但直到那时,张雪婷才真正理解“要正视人的身体”。

从18岁来到恭和苑实习起,张雪婷已经在这里待了四年多。当时和她一起来实习的同伴大多数已经离开,有时翻翻朋友圈,张雪婷会觉得自己处于另一个世界。养老院的生活掺杂在飞速更迭的信息流里,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但张雪婷不想离开这里,“老人总会让我想起拉扯我长大的爷爷奶奶。”

张雪婷性格开朗,长了双笑眼,老人有事都爱找她。ipad不会用了,她一遍遍地教奶奶点开小图标看剧。穿着平底鞋在走廊里跑来跑去,老人把她当做小孙女疼,总冲她喊:“我不着急,你别跑摔了。”

时间久了,张雪婷摸透了老人的心理,有的老人总摔东西、发脾气,她理解那是因为身体的疼痛无法纾解,别人又听不懂他们支支吾吾的话,老人心里难免着急。个子小小的她就蹲在轮椅前缩成一团,一遍遍地跟老人商量“奶奶你要是想小便就比一,想大便就比二,我们看到了就来照顾你好不好?”

刚毕业时艾今没有想到,接下来的七年,他每天重复最多的话是“爷爷,奶奶,我是艾今啊”。2013年,23岁的他来到刚成立不久的恭和苑,从那之后,老人身边总会出现这个长着孩子气圆脸,笑起来憨憨的男生。

时间轻易地带走了一些老人的记忆,可艾今始终记得一些事情。那天晚上,安奶奶当着他的面,把桌子上的纸巾一张张地抽出来,双手拢着,小心翼翼地摆在他面前,“孩子你不能休息,那你多吃点饼干,可别饿着了。”安奶奶已经失去了所有记忆,可看见艾今值夜班,还是止不住地心疼叹气。

那次在养老院举办的“模拟逛超市”活动上,他问身边的奶奶能不能给他买件30元钱的T恤,老人们都抢着说:“好好好,奶奶给你买,奶奶给你买。”可几分钟前,这些失智的老人还在念叨“太贵了、太贵了,一颗西红柿都要三块五,我不能买。”

时间也记录下一些特别的轨迹。对张雪婷来说,不管过去多少年,养老院都充满了旧时光的温馨,她没想过换工作,打定主意要在养老行业一直做下去。和一起实习的同学聊起如今的工作,大家都羡慕她笑起来还像个小孩。

多方发力:当你老了,还有我们守护

如今,多地都在探索老人护理模式。

目前,上海等地已经进行“互联网+”护士护理服务试点,服务对象重点为高龄或失能老年人、康复期患者和终末期患者等行动不便的人群或者母婴人群,提供服务清单主要包括皮肤护理、导管维护、各类注射、标本采集、养料护理、基础护理、健康指导、中医护理、母婴护理、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11大类42项服务。

在安徽亳州,乡镇敬老院将移交乡镇卫生院管理,探索失能五保老人集中供养模式。

在四川攀枝花,“544”老年健康服务模式可以为老人提供专业医护团队、健康管理方案等5项保障,老人享受优先就诊、优先转诊等4项优先政策,对居家重病老人提供家庭巡诊、家庭病床等4项服务,对老人健康实施动态管理。

在贵州,当地鼓励相关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和培训机构,每年面向老年人及其亲属开设一定学时的老年人护理、保健课程或开展专项技能培训,对符合条件的按规定享受职业培训补贴;支持相关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和培训机构增设养老护理专业,开展养老护理员专业教育。

“制订护理员级别工资,让更多从业者有干头、有奔头。”周立国认为,薪资鼓励仍是现行最有效的激励手段,从业时间越长、技能水平越高拿的工资越高,自然越来越多的人肯留下来。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国家应当尽快出台养老护理员权益保障的相关规定,明确养老护理员的工作职责和职业守则。聘用养老护理员的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养老护理员进行在岗培训和能力评估。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可以分清权责,同时保护养老护理员和雇主的合法权益。

“长期护理险”是为被保险人在丧失日常生活能力、年老患病或身故时,侧重于提供护理保障和经济补偿的制度安排。在美国兴起,目前在德国和法国发展势头很好。周立国说,该险种用以解决老龄阶段的护理费用问题。“雇主给钱多了,养老护理员的日子自然好过,人才自然就来了。”

“在推动建立学徒制问题上,能不能进一步加大制度设计,经过相关的行业组织审定以后,来确定一批已经取得高级以上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养老护理人才来培养一定数量的养老护理员,实行学徒制的培养和认证的方式。也可以支持培养高级以上的护理人才,建立各级护理人才的工作室,对基层特别是社区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的养老服务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带培辅导,经过一定的程序,给予一定的技能水平认定。”浙江省民政厅副厅长、老龄办主任苏长聪说。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邹文开认为,养老服务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政府、社会、学校等多方共同努力。“对学校来说,要提高养老服务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吸引更多学生报考相关专业。对政府来说,应出台更多优惠政策,对设立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院校予以支持,比如减免养老服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学费、在全社会营造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氛围等。对社会来说,应继续开展养老护理员职业培训,精准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进一步畅通基层护理人员的上升通道,明确其职业前景,给予相应的工资待遇。”邹文开说。

新闻推荐

我在这头 重阳在那头

◎孙丽丽记得小时候,母亲会在重阳这一天,在大门旁插上茱萸,听说可以用来辟邪,那时的空气里,时常散着茱萸的苦香。幼年的我,伴随...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