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今日山东> 正文

驻青本科高校共有80多位院士 年龄最大的今年已98岁 大多爱读书勤思考和喜欢运动

青岛晚报 2019-10-10 07:06 大字

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一般为终身荣誉。在我国,院士通常是指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10月4日,青岛大学教授张嗣瀛院士在青逝世,享年95岁,他的离世对我国自动控制领域的发展研究来说可谓一大损失,同时,其人生最后二十年在青岛大学的时光,亦散发出大师般耀眼的光芒。10月9日,记者向八所驻青本科高校采访了各高校的院士情况,发现不论是全职还是外聘,各位院士们都在用实际行动让相关领域焕发着青春。

八高校有80多位院士

记者了解到,八所驻青本科高校现总计有80多位院士,其中山东大学现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2人;截至去年底,中国海洋大学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其中含双聘院士5人;截至今年7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专任教师中有两院院士11人(含双聘),其中全职两院院士3人;山东科技大学现有两院院士4人;截至10月9日,青岛大学拥有全职院士8人,外聘院士9人;青岛科技大学教职工中全职院士2人,双聘院士11人;截至目前,青岛理工大学拥有全职日本工程院院士1人、俄罗斯工程院和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特聘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外籍俄罗斯联邦科学院院士1人;青岛农业大学拥有4位双聘院士。

记者了解到,其中一些本科高校目前拥有的院士数量要比目前已经公布的多,因此八所驻青本科高校目前实际拥有的院士(不只两院和全职)数量保守也在80人以上。

爱读书普遍长寿

梳理院士们的履历,记者发现,八所驻青本科高校的院士多是“60后”,比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郝芳出生于1964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海洋科学与技术青岛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中德海洋科学中心主任吴立新出生于1966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包振民出生于196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副校长李华军出生于1962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博士生导师孙金声出生于1965年;新加坡工程院院士、青岛大学未来研究院院长葛树志出生于1963年;日本工程院院士,青岛理工大学教授高伟俊出生于1962年。

“50后”院士的数量与“60后”相当,“40后”、“30后”的也不鲜见,比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科技大学教授宋振骐出生于193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原校长管华诗出生于193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冯士筰出生于193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科技大学教授刘盛纲出生于193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科技大学教授刘宝珺出生于1931年。

通过此前的采访及接触和此次采访,记者发现,院士们的平日生活多有如下三大特点:爱读书、勤于思考、喜欢运动。

据不完全统计,中科院80岁以上的院士中,90岁以上的院士就占了30%以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王振义,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等院士曾从自己的专业领域以专业的角度解析过“院士普遍长寿”的现象,发现其中合理运动、多吃果蔬、无烟酒、阳光的心态、多动脑等都是院士们的普遍生活构成。

记者发现,院士中有两位是“20后”,其中一位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生于1928年的沈忠厚;另一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原山东海洋学院院长、现任《中国科学》编委,《海洋与湖沼学报》《海洋学报》副主编,我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出生于1921年的文圣常。

其中文圣常教授今年已98岁高龄,是八所驻青本科高校中年龄最大的一位院士。他于194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圣常教授长期从事海浪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

在各自的领域做出贡献

在驻青本科高校的院士中,最小的也已年过半百,但正如张嗣瀛院士在75岁加盟青岛大学时所说的那样:“我不是来养老的,我是来工作的。”院士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通过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努力,在各自的领域做出贡献

管华诗院士长期从事海洋生物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及海洋药物与食品工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他在海洋生物资源深加工——海洋药物工程方面做出了贡献。他始终站在国际海洋生物制药的前沿,具有独特的海洋生物技术制品研究开发的思路和举措,其首创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海洋新药藻酸双酯钠(PSS),已创产值近20亿元,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我国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开辟了新的领域,带动了我国海洋制药业的发展,为我国海洋制药业的雏形形成做出了基础性贡献。之后,他又研制发明了一系列海洋新药,如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甘糖酯、保肝抗癌的海力特、降糖宁和海洋保健食品排铅奶粉、降糖乐、四海回春、老人笑等,并获10项国内外发明专利。

沈忠厚院士将水射流技术与钻井工程相结合,对钻井工程做出了创造性成果和贡献。

郝芳院士长期从事油气成藏机理研究。在超压盆地油气成藏方面,他证明了超压对不同生烃反应的差异抑制作用、建立了超压层系油气聚散模型、揭示了压力—应力耦合控制的油气幕式快速成藏机理及其有利场所和识别标志;在叠合盆地油气藏保存和改造方面,阐明了隆凹变迁过程中油气的差异散失机理和原地保存条件,揭示了高温条件下原油裂解和热化学硫酸盐还原反应的多阶段演化机理及其对油气组成和储层物性的影响。

孙金声院士是我国水基钻井液成膜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和抗超高温钻井液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他首次提出化学膜既防止井壁坍塌又保护油气储层水基钻井液成膜理论,发明了化学成膜水基钻井液;揭示了钻井液抗超高温机理,发明了抗温240℃的水基钻井液和抗温300℃的泡沫钻井液;针对复杂结构井井壁失稳、高摩阻等技术难题,发明了化学固壁剂和键合型高效润滑剂,研制出稳定井壁、低摩阻的高性能钻井液技术。研究成果丰富了深井、超深井钻井液理论,其系列技术在塔里木、大庆等20个国内油气田及土库曼斯坦、肯尼亚等12个国家规模应用,效果显著,成为我国钻井液主体技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记者杨海涛通讯员呼双双杨安李鹏任波李鲲鹏曹玉洁周维维

新闻推荐

腾讯架构调整这一年:PCG打破“组织墙”重新整合 微视何去何从?

腾讯的高管给外界的印象,大抵可以用“温和”、“谨慎”、“职业化”等词语来描述,但在内容与平台事业群(PCG)的高管合伙...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