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今日山东> 正文

致力地方脱贫攻坚,关心员工生活点滴,援疆企业厂长于翠云 是厂长,更是“家长”!

大众日报 2019-09-24 09:52 大字

□本报记者王浩奇

本报通讯员颜丙凯陈猛

产品出口日韩、欧美,年销售手套过千万双,实行“总部+卫星工厂”模式,让英吉沙1300人实现家门口就业,于翠云是援疆企业中一位有担当的厂长;督促员工不喝生水,为员工设计多样的一日三餐,鼓励他们“劳动就有收获”……于翠云又像是一位细心负责的家长。

5月29日下午,在英吉沙县萨罕镇小微产业园内,记者见到于翠云时,她正站在流水线中间和几位维吾尔族员工交流手套的加工工艺。“厂区里没有设置专门的办公室,她几乎每天都和我们一起待在车间。”托合提古丽是厂里维吾尔族员工中普通话说得最好的一个,在她眼中,于翠云就像他们的家长一样,和蔼可亲,没有一点架子。

于翠云的工厂早在2015年7月就在英吉沙县落户,是山东援疆重点招商引资企业。工厂主要生产劳保手套、礼仪手套等20多种针织品,出口日韩、欧美、加拿大等地。为了帮助当地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今年一开工,她就决定将生产环节下移,在乡镇及行政村设立卫星工厂,这种“企业总部+卫星工厂+农户”的生产组织形式和“1+X”的产业布局模式,既解放了当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又尊重了南疆广大群众不愿离家务工的传统习惯。

目前,企业2019年的订单已经签完,上半年已完成600万双,预计下半年能完成500多万双。已经实现就业1300余人,其中60%都是贫困户。

3个宽敞的生产车间内,缝纫机针脚移动的声音交响出紧张繁忙的旋律,1000多名工人在重复着背筋、橡筋、缝、剪、翻、烫、包装的生产流程。菜丽米古丽3月25日刚刚进厂,因为学得比较快,她现在一天能做70双手套,转正后每月至少能领到1500元的工资。丈夫在家种地,两个孩子正在上学,她在这里上班既不影响照顾家里,还能挣工资。

“只有企业发展好了,才能保证员工挣钱多,脱贫攻坚也才有希望。”于翠云介绍,工厂总部位于县城工业园区,下属管理中心、剪裁中心、包装中心和物流中心。工厂在实际生产中坚持“标准管理、订单发放、原料配送、产品回收”四个环节紧密结合,在员工上岗培训上投入大量精力,力求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安定一方的目标。目前已经建成1个总部生产基地、一个小微产业园生产基地和2个附属卫星工厂,培训就业员工800余人。

“我们不仅要让员工在物质上脱贫,还要让他们在生活习惯、思想意识上脱贫,这样才是真脱贫。”于翠云说,维吾尔族同胞非常热情,也懂得感恩。她在和员工交流时了解到,很多员工家里比较困难。她经常自掏腰包,500元、1000元,接济他们。有一次,她得知一位职工家里冬天取暖困难,就拿钱给他,他不要,于翠云就让人买了1吨煤送到他家。

工厂里有19位维吾尔族工人,他们从2015年就一直追随于翠云。中间,工厂从芒辛镇搬迁到15公里外的现址萨罕镇,他们一路骑着电动车跟了过来。这也让于翠云非常感动。

原来,很多当地员工靠着一个馕、一碗水就能过一天。于翠云觉得,这不利于员工的身体健康,就让食堂根据当地饮食习惯,设计了抓饭、拉面、米饭炒菜等丰富的饭菜,一天三顿饭,3个车间轮换着吃。

“劳动就有收获。”除了生活习惯,于翠云还致力于转变员工们的思想观念,鼓励他们认真工作,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摆脱贫困的生活。于翠云为每个人定一个“小目标”,根据每个员工的情况定量,然后定期加量。起初,部分员工加班到晚上11点多,她和镇上的干部也一同在车间陪着他们加班,直到完成当天的任务。在完成一个一个的“小目标”的过程中,员工能力获得提升,工资也挣得越来越多。

新闻推荐

玉柴非道路动力再添新利器

本报讯(记者韦青林通讯员梁萍萍)9月16日,玉柴非道路YCF27-T4系列高端柴油机首台配套样机下线,玉柴非道路动力再添新利器。伴...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