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今日山东> 正文

遇见原来的自己 读赵德发纪实文学《一九七〇年代,我的乡村教师生涯》

日照日报 2019-09-22 00:57 大字

徐璧如

《小老师》,是著名作家赵德发的又一部非虚构作品,是作家的亲身经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文革”造成了文化断层,学校停课闹革命,大学停止招生,学生学工学农学军,文化成了编外。人口膨胀,学校不够用,于是叠床架屋,小学戴帽办初中,人才青黄不接,老师奇缺。“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民办老师、代课老师应运而生。这是当时特有的文化景观。大学停止招生,从“文革”一开始,一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才有了新三届、老三届推荐上大学的工农兵大学生。这期间,中学、小学的民办老师是一支很重要的力量。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破除年龄、婚否、出身限制,于是师生同考,叔侄同行,可谓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浪潮汹涌,蔚为壮观。入学后,学生有的三十多岁,甚至当了爸爸,胡子拉碴;有的是十五六岁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还是青皮葫芦。那真是年龄悬殊的同学,是中国独有的奇特现象。

而作者就是在这时代的裹挟中,走上了民办教师之路。他才迈过十五岁的门槛,小学毕业,刚上了四个月的初中,眼看在学校里学不到什么东西,家里缺少人手,于是就辍学回家挣工分,贴补家用,尽长子之责。后来学校缺老师,瘸子里选将军,被逼上马,他就成了民办老师。父亲幽默地说,识仨教俩,总比学生放野马强。这一幕幕,他曾写入小说《闲肉》。当民办老师,户口仍在村里,在生产队记工分,分粮食,只是每月国家给几元补助,大部分时间在教室里,风不打头雨不打脸,被老百姓戏谑为“闲肉”。代课老师,比民办老师稍稍冒了一点尖,国家补助多一点,可照样拿钱在队里买工分,工作量不比公办老师少,待遇却矮了一大截,身份更有天壤之别,既没有公办教师吃国库粮、拿工资的风光,又比普通社员多了一点国家补助,这是一群游离于基层百姓之上、处在生活夹缝里的人,只因缺人才,便“无牛提了马耕田”,很多不具备师资的人也上了讲台。作者还算是能讲个子丑寅卯的,但这四个月的初中,除了学工学农学军,只学了几段毛主席语录,数理化一窍不通,就像鸭子赶上了架,去教二、三年级的复式班。可想而知,教师的知识储备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作者如实地写出了这近十年的经历,生活万象,汇聚之上,令人感慨万千。当时出了不少笑话,如有的老师指导学生造句,造出了“我们终于毛主席”“我们到西岭上光辉了一趟”等等,在群众中流传至今。那一幕幕、一件件,总让他内心愧疚,好像都是自己做的。这些段子,也只能产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人群,特殊的环境。好在那是个鄙视知识的年代,不是以学业为主,才能有这些不和谐的音符。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岁月,有很多民办老师,是因为“根正苗红”才进了这个队伍,并不是有这方面的造诣,而真正的老师,有些因出身问题、政治问题下放了,靠边站了,赶回原籍了,出身贫苦的人登上了文化殿堂,贫下中农占领文化阵地。这是时代的荒诞。作者没有议论,只是实录。正是这种实录,现出了时代的真相,显出了它的深水静流,真水无香。那种内在的张力,让人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那是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喊得山响,声称“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年代,有这种土壤,才能结出这些果子,从中你可以听见那个时代的号角,看见那些发人深思的场景,悟出另一种人生道理。

这种不加任何修饰、不加观点的白描,才是真真实实的时代镜像。正是这些时代真实的记录,才让文学成了时代的助推器,成了时代的X光,才让人们更加清楚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深层含义。

作者自嘲自己是块“闲肉”,当“小老师”是误人子弟,虽说不乏有谦虚的成分,但更多的是对时代的针砭。只要是人就会犯错误,谁的青春年少没有错?年轻犯错,上帝也会原谅。只是产生的时代背景,让人领悟。

当年的懵懂无知,作者至今想起来都脸红,所以他真真切切地检讨自己当年是误人子弟,这种境界让人仰视,让读者看出了作者阔大的胸襟。“觉今是而昨非”是陶渊明的哲理之思,也是人生至理,“教育先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乃人间之大道。时代是会自己纠偏的,“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恩格斯语)“耽误的一代”,在时代潮流的大浪淘沙中矫正着人生的航向,在时代的磨洗中,小时的教育缺失变成了一种新的动力。作者也在前行的途中,恶补着有关知识,通过各种形式让自己成长得快一些,再快一些。那种自我生发的力量,以不可阻挡之势变成了一股强大的推动力。“文革”结束后,各种各样的学习形式如雨后春笋遍布全国,函授、刊授大学,电视大学、夜校,各种各样的周日补习班,针对文化缺失的青年人,不啻磁铁一样吸引着他们。而年轻人也像一块海绵,吸纳着八面来风、四面书香。他们张开了干渴的嘴,焦灼的心,废寝忘食地吸吮着知识的琼浆,要把失去的青春补回来。作者就是这千万大军中的先遣队,见字而敬,见书而畏,他面对自己简陋的学历,奋起直追。他要在时代的大合唱中,加入自己微弱的声音;他要冲破知识不足的瓶颈,到大自然中尽情地吸纳阳光;他要改变自己卑微的身份,像“工作人”一样扬眉吐气;他要挣脱土地的束缚,像雄鹰一样在蓝天翱翔。他不怕吃苦,不怕熬夜,不怕受累,他要在时代的洪流中,让自己这滴水闪光;在时代的大合唱中,让自己的声音洪亮。他不仅要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身份,他更有自己奋斗的理想。社会的不和谐音符,使他愈加充满向上的力量;社会的不平等,让他更加发愤图强。身为七尺男儿,他不信自己比别人弱,不信自己落在人后边。虽然只上过名不副实的四个月初中,但他要发起猛攻了。他要攀上文化高山,遇岭开路,逢河架桥。他憋足了一股劲,除了必需的吃饭,必要的睡眠,必要的工作,他拼了!他成了真正的学霸,广博知识让他在关键时刻崭露头角。23岁这年,连一天中学语文课也没教过的他,参加公办教师招考,考上了中学语文教师。25岁,他参加电大学习,在业余时间拼命读书,三年中的六次期末考试,他的成绩竟然在全县学员中居五次第一,一次第二。25岁时他转行从政,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33岁时他弃政从文,在山东大学作家班毕业后,发表、出版了大量作品,当选为山东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还成了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以及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朋友,你在仰望他的辉煌成绩时,看到了他筚路蓝缕的艰辛了吗?看到他那抢占人生制高点的雄心壮志了吗?毋庸置疑,每一份成绩背后都是汗水,也只有汗水才能浇出人生幸福花,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他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后,仍在孜孜以求,登山不止。这是他的人生哲学,小车不倒只管推,前面有山只管爬。人活一口气,佛争一炷香。人,没有志气就能叫大写的人吗?

小老师终于成为大作家。当年的鄙陋无知给了他一生拼搏的勇气。他不隐讳当年的浅薄,无时不为自己的误人子弟而忏悔不已。为了不再误人子弟,他才终日乾乾,有了今天的自己。《小老师》,不但是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还是励志之书,诲人之书。有人说过:人任何时候都不能手无寸铁,这块“铁”,就是扎进骨子里的自控力、承受力、毅力、专注力,还有自信力。苛刻地对待自己,从不停步,把付出努力的过程看作人生乐趣,惟知雄飞,这才是奋斗的人生,人生的奋斗!

作者在这里娓娓道来,这种实录加强了在场者的见证性。熟悉农村但并不陷入情感宣泄,真诚的讲述,海量资料的梳理与吸收,把一个人的命运置身于时代,展现给读者更多的共情能力和交响力。价值和情怀交相辉映,这是作者的一贯之道。

文学是作者的唯一江湖,琐碎细小的生活才有丰富斑驳的现实感,被时间过滤的琐碎生活,才是历史本身。在这里,赵德发遇见了当年的自己。

丰富的素材,圆熟的手法,真诚的情感,没有评论,没有善恶判断,构成了作品的丰满质地,坚硬的内核。直面人生的重质书写,穿越时代的风云,直刺社会暗处的朴实文字,溯向历史,又指向当下,为社会增添了人文温度。这种大历史、大时代概念下的写作,为非虚构作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本。讲述民办老师,某种意义上就是讲述中国,写的是自己的人生履历,体现的是人生的价值,理想的坚守,无畏的攀登。

真实,人们往往对作品要求真实,真实是某种程度的创造者的主体性,它来自主体对真实的认识,脱离一般庸俗意见的左右,抵达真正意义上的“非虚构”。“伟大的小说并不是去抄袭现实,而是把现实解体,再适当地加以组合或夸张,这并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把现实表现得更富有多面性”(巴尔加斯·略萨)。就是秉着这条原则,渐行渐远的人和事,在本书的写作中,一个个来到作者的心里,也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是真正的话题之作,口碑之作。质朴的环境再现,个性的灵魂裸露,伴随着一个个事件的推进,让读者回到了那个“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的特殊年代,让人们进一步领会了一句名言:“文学是孕育在所有生命中的一道闪电。”

新闻推荐

黄漂亮带你看文博会“之最”,快点跟上别掉队啦

19日,第八届山东文博会在山东国际会展中心(槐荫区二环西路与威海路交叉口路南)开幕,为期5天。本届山东文博会参展国...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