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今日山东> 正文

读不懂时,“重写”一下

济南时报 2019-09-01 14:02 大字

□新时报记者 徐敏

近几年,读书还是有些功利性。不过所谓的功利性并不是想尽可能数量上完成更多的阅读,以便列出“年度阅读书单”时很傲娇,而是想短时间内完成阅读并快速消化一本书,好尽快展开工作,以有深度有逻辑的方式把图书类稿件写出来。为了加深和准确理解一本书所传达的思想深度,读完之后一定会去豆瓣之类的平台去看别人撰写的书评,然后反思自己的理解是否有失偏颇。

这次遇到了一本第一遍几乎读不懂的书,它是台湾作家童伟格的短篇小说集《王考》。读书之前的习惯是先不看任何评论,以免给自己造成先入为主的影响。不过难免会先看到图书营销资料中的宣传语,“一部台湾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经典”,宣传语自然会写得很大,但是后面跟了句“一位难以解读的小说家”。短篇小说能有多么晦涩难懂呢?虽然有些不以为然,第一遍阅读时仍然比看其他通俗类图书要认真,尤其是开头,非常缓慢地先搞清楚了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

果然是“难以解读”。第一篇《王考》就看得人一片混沌,混沌到几乎无法复述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转而去看评论,才明白“王考”在闽南语中就是祖父、父亲的意思,好歹搞清楚了小说的核心点。至于小说中我模糊可以分辨的那些写法,比如魔幻写实、乡土主义、现代主义、内向世代等等杂糅在一起,可以瞥见许多风格,却没法用某一个特定的形容词去概括他。台湾作家骆以军的评价我是看懂了:“童伟格的可怕,在于他可以解释其他全部人,而竟无人能解释他。”看来,这次营销语中的“难以解读”并非噱头,确实是一部非常难懂的作品。这时候,阅读的功利心又出现了——不想就这么放弃,浪费了几个小时的阅读时间。于是,看完一些并不能完全消化的专业评论之后,又细细地读了一遍。

两遍之后,至少看懂了这是一篇写祖父的小说,写的是一个考据癖、书痴、知识疯子的祖父故事。只是,一些细节依然不太懂。这时候,忽然想到了著名作家毕飞宇读小说的一个方法:重写。当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重写,比如毕飞宇在《小说课》中谈到了他读莫泊桑《项链》的方式,把故事架构放

到了中国当代社会,把马蒂尔德换成了“王小红”。如此,竟然对这部小说有了别样的新鲜认知。我当然没有条件去“重写”童伟格的《王考》,却可以借鉴毕飞宇的这种方式帮助理解。于是,我简单地用笔勾勒了一个小说轮廓:把故事背景从遥远的和我的生活习俗有很大不同的台湾山村,搬到了我熟悉的童年记忆中的山东乡村;把很费劲才能搞清楚的人物关系如“祖舅公”,具体到我的“祖舅公”,也就是奶奶的弟弟;把他们所争执的“圣王庙”,换成了北方人更熟悉的观音庙;把我一度连字都不认识的“尪子上天山”,用泰山来代替……换成了我熟悉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脉络在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终于,逐渐读懂了这是讲述一个颇有些“遗世而独立”的味道的祖父,不被人理解,苍老的灵魂不欢愉的故事。

当然,童伟格的小说并不只是讲述一个晦涩的故事这么简单。书中的其他篇目如《叫魂》《假日》《暗影》等,写法虽然没有《王考》这般复杂和现代,却也有很多玩味之处。用骆以军的话来说,童伟格在写法上糅进了县志、地方志、抢神、野台戏这些繁文缛节的考据和人类学式的田野记录镜头,但又显露出一种“脱离感伤调”,它显示了宽阔而完整的“人直接与命运对话”“叙事尚未被污染之前”的地貌。在我看来,童伟格的小说拥有浪漫主义的抒情方式,又流露出很强的西方现代主义的写法。这种写法非常先进,艺术水准颇高,只是在阅读的流畅性上,对大众读者可能会有一些障碍。

整本书读完之后,对《王考》的理解更加透彻。因为在这部短篇小说集中,童伟格以“滨海山村”为原点,反复书写其中的人和事。他运用乡土、魔幻写实,甚至是历史与神话的嫁接等各种自由的叙事,拓展出九篇面貌繁复的作品。他们跨过山,越过海,穿行公路,去往城市,最终又回返山村。不断徘徊的人们,重复出现的场景,让小说展示出一幅幅时间冻结的画面,并且在一次次静止的瞬间之中,直面命运。

非常困难地攻克了一部难懂的小说,还颇有几分成就感。

新闻推荐

甘肃男孩与父亲成校友 早已对学校了如指掌,对“老师儿”称呼一清二楚

任清宇和父亲成了校友。8月份的最后一天,甘肃兰州19岁的任清宇踏上了青春征程新的一站——山东大学。在这里,他...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