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今日山东> 正文

《万古江河》清华大学校长荐书

华西都市报 2019-07-28 02:49 大字

从2015年开始,清华大学的新生都会收到“录取三件套”:录取通知书、校长的一封信、一本书。清华大学校长邱勇每年都会给新生推荐一本书,并且嘱咐他们在入学前的暑假读完。2019年7月9日,清华大学2019年首封录取通知书发出,随寄还有邱勇给新生的赠书《万古江河》。在致新生的信中,邱勇提及《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是一本视野开阔、见解独到的中国历史文化力作,“作者许倬云先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在书中他用平实畅达的语言讲述了中国文化成长发展的故事,字里行间既有宏大的历史脉络,又有对日常生活的细微描摹,让读者在回顾数千年历史的过程中深切感悟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质,从历史文化中汲取力量。”

许倬云是中国史研究的大家,他的西周史、春秋战国与汉代的社会史研究,被称为“独步天下”。其实他打通中西、纵观古今的通史研究影响更广,始终对文化和国人存有浓浓的温情和敬意。《万古江河》与许倬云另外两部作品《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一起组成“中国三部曲”,是对中国文化、中国、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展开的集大成之作。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之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向何处去?这是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重点关心、剖析的问题。他用由浅入深的语言,讲述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多彩鲜活的成长故事,等于是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一部传记。

值得注意的是,在《万古江河》里,许倬云讲中国文化的扩大,不讲武力。“我向来不喜欢讲武功,因为我从小在战争中长大,战争是非常残酷的事情,我知道什么叫做鲜血。我不讲武功,不讲开疆辟土,只讲文化圈的扩大。”许倬云重点讨论了“中国”这个概念演变过程。比如“中国”是从“中原”开始的,中原变成了中国,中原的中国慢慢扩张变成中国之中国等。许倬云喜欢在国内看考古遗址,看人家不看的破破碎碎的瓦片。“一片瓦片可以告诉你许多许多事情,告诉你“中原”也不是一天形成的,也是后来发展出来的。在古代那么多的地方,不同的人群发展着他们不同的过日子的方法,谁也不是‘上’,谁也不是‘下’,谁也不是‘中’,谁也不是‘外’。各处都有自己寻找的方向,都有自己过生活的方式。”

许倬云在历史上找到一条很重要的线,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当时东北的红山文化,就早于庙底沟文化,是有玉器、玉刻的文明,还有神庙、很大的墓,有等级不同、规模很大的聚落。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也有很好的玉刻器具,有很大的土台,有很好的木结构房子,还有水稻。湖北石家河有一连串的城市,每一个都比庙底沟看着要像样子。而山东的大汶口,甚至可能有了文字。许倬云说,“你看,这么好这么多的文明,居然在公元前两千年前几乎全塌下来了。为什么?我一直在探索这个问题,但到现在还没有搞清楚。是气候原因?人口压力?过度浪费?都有可能。”

在其他文明塌下来之后,“庙底沟二期”文明站起来了。许倬云认为,这是中国文化的起源。这并不是说,中国没有其他更早的文明,早到五千年以前就有了,而且很多很多,但庙底沟文明是核心。考古学家将之称为“夏文化”,许倬云觉得夏文化应该是“诸夏”,“在文献上讲夏朝就是诸夏,就是许多的夏,并不只是一个夏。”在许倬云看来,山西运城的庙底沟二期文化,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内容并不完全一样。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色,都肯采纳别处的东西,因此东南西北的特色它都有。“我认为这才是中华文化的起源,虽然没有大的显赫的成就,但是肯接纳、肯吸收。这个动力、这个特性,使它可以变成一个强固的核心,有了核心,它就慢慢成长。每一朝文化在扩大的时候,都是‘有给有拿’。我们不吝啬‘给出去’,也不惭愧‘拿进来’,这才是大大方方、磊磊落落。有好的我就学,见贤思齐。在这种状态中,中国慢慢地成长了。”

许倬云提醒读者,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族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的接触与交流,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还与“别人”融合为一个新的“自己”。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新闻推荐

山东出台全国首部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地方性法规,10月1日起施行 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有了法规保障 ◆建立全省统一的能耗大数据平台◆消除民营企业竞争不平等隐性壁垒

□本报记者赵君本报实习生韩适《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促进条例》于7月26日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