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今日山东> 正文

父亲带我走上革命路

铜都晨刊 2019-07-25 09:46 大字

于尚经和老伴乐享晚年幸福生活。记者 姜蕊 摄

于尚经(右一)、弟弟(左一)和父亲在20世纪50年代时的合影。照片由于尚经提供

时隔多年,于尚经再次在镜头前敬军礼。记者 姜蕊 摄

于尚经(右一)与战友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合影。照片由于尚经提供

那是一张旧照片,照片中有年轻时的他,还有他的弟弟,坐在两人中间的是他们的父亲。70多年前,正是在父亲的教诲和引领下,于尚经兄弟二人参加了革命,从此,父子三人虽不同属于一个部队,但却为了同一个目标奋战在保家卫国的一线战场上。

■本报记者 姜蕊

“日子过得可真快啊!”92岁的于尚经从里屋拿出一本相册,一边翻看一边慨叹。老人将眼神停留在一张照片上,用他那饱经风霜的双手反复抚摸着画面上的人物,那是一张旧照片,照片中有年轻时的他,还有他的弟弟,坐在两人中间的是他们的父亲。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70多年前,正是在父亲的教诲和引领下,于尚经兄弟二人参加了革命,从此,父子三人虽不同属于一个部队,但却为了同一个目标奋战在保家卫国的一线战场上。

1927年,于尚经出生在山东省文登县于家埠村的一个贫困家庭。家里兄弟姊妹6人,于尚经老二。在他懵懂年纪的时候,便知道是母亲独自一人撑起了整个家,而常年在外的父亲一直都是家中最神秘的人物。直到1941年的一天,久别的父亲回了家,他走到于尚经的面前严肃地问道,“你怕吃苦吗?”年少的于尚经摇了摇头,父亲接着问,“那你愿意当兵打鬼子吗?”还没等父亲问完,于尚经便一个劲地点头,“我愿意!我愿意!”于是,简单收拾了几件衣衫,于尚经便跟着父亲离开了家,母亲虽然有些不舍,但也没有过多言语,只是淡淡地说了句,“你要好好保重!”那一年,于尚经刚满14岁。

“我是一名八路军,这次回来不仅是要来看望你们,更重要的是希望你们加入革命,保家卫国!你的大哥年纪大了,而且也成家了,你的弟弟们太小,所以你就是不二人选。”一路上,父亲向于尚经阐明了他此次回家的来意。不久后,于尚经被分到了八路军山东总队第三兵工厂警卫连,父亲则回到了他所在的第一兵工厂。由于常年在家吃不饱穿不暖,于尚经的个头较小,加上在部队的年纪最幼,分发下来的军装根本穿不了,“整个衣服拖在了地上,一些年长的战友们就帮我缝缝补补。”于尚经回忆说,不仅衣服穿不上,就连枪都提不动。为了让自己能尽快适应部队的生活,同时不拖战友们的后腿,于尚经总是不分昼夜地跑操、练习,让自己的身体强壮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数月之后,于尚经的个头长了,身子也更加健壮了。

1942年初,侵华日军对山东抗日根据地展开了惨无人道的“拉网扫荡”。为了反扫荡,于尚经随部队大军选择夜晚行军,“我们夜里一直在前进,腿都走不动,恨不得自己能飞。后来,不仅脚肿了,而且脚趾甲一个个坏成粉末状,那不是只用疼痛可以形容的感觉。”于尚经说,白天他们会留在百姓家中帮忙,“共产党为什么得民心?因为我们走到哪会帮到哪,不拿百姓的一针一线,损坏了别人家的东西也会坚持赔偿。”于尚经说,谁家的水缸空了,他们会一担一担地往家挑;谁家的房屋破损了,他们也会帮忙修补。总之,哪里有困难就去找共产党,哪里有需要,共产党就去哪里。

1942年冬,胶东军民在粉碎两万敌军的拉网大“扫荡”中,马石山突围战最为壮烈。人民子弟兵不顾自身安危,整班整排整连的指战员碧血洒青山,奋力掩护父老乡亲突围脱险。日军攻上主峰,制造“马石山惨案”。于尚经便是其中一名亲历者,当看到敌军的炮火袭来,当看到熟悉的战友倒在血泊中,悲愤之情让于尚经一心想着奋力杀敌,视死如归。战役结束后,于尚经的父亲看到一个个突围成功而幸存的战士,他的心快跳到嗓子眼了,然而,当最后一名战士走出来时,父亲却没有等来那个熟悉的身影。父亲愕然了,泪水夺眶而出。他连夜赶回了家。“你的少(儿子)没了!”当等在家中的老妇盼来了这样一句话,强忍的泪水再也无法抑制,夫妇俩抱头痛哭。

第二天清晨,阵阵敲门声打破了这个家庭的宁静,当父亲打开大门看到了面前的身影,惊喜地拥抱了他,“尚经回来了!”屋里的母亲听到动静匆匆跑了出来,“我的少不好好活着的嘛!”一家三口激动地拥在一起。回到屋里的于尚经向父母回忆了战场上的经历,在最后的关键时刻,他突围成功了!第一时间回到了连队,吃了几口烙饼后,便听从领导安排回家报平安。这是父亲自送别儿子当兵以来的第二次见面。“你要安心在部队,不要怕吃苦!”临行前,父亲反复叮嘱道。于尚经后来才知道,就在那次的相聚不久后,父亲又带着另一个儿子参加了革命。

有关自己父亲的经历,于尚经还讲述了另外一个故事。于尚经的爷爷去世的早,常言道,长兄如父。“自父亲年少时,大伯便作为家中的顶梁柱,常年在外工作维持家中生计,而大伯主要是在当时的苏联修铁路。”于尚经回忆说,他的父亲曾去找过大伯,还在那里住了5年之久,也正是那5年的时间,不仅开阔了父亲的见识,更让父亲掌握了一门新的语言——俄语。因此,解放战争时期,于尚经的父亲因为擅长俄语,被调到东三省兵工厂任俄语翻译,配合购置枪械弹药武器等。

1950年,八年未曾回家的于尚经父亲在部队的批准下回乡。阔别数年,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革命战士鬓角渐白。推开那扇他无数次眷念的家门,迎来的却是妻子的沉默。“你为何不说话?”“你还回家干吗?”“看望你们啊!”“看我们有没有饿死吗?”妻子“咄咄逼人”,似乎下一秒便要将他“赶”出家门。于尚经的父亲思量一番后面对妻子说了这样一番话,“你就像一只老母鸡,生养了一窝小鸡,如今小鸡长大了,他们飞出去为人民服务了。这其中,你的功劳最大!”这番似开玩笑的话却解开了夫妇俩的心结。妻子顿了顿说,“饿了吧?我做饭给你吃!”获悉家里依靠山芋叶子充饥,于尚经的父亲买了40根玉米,“从今往后,我不会让你们饿着了!”令夫妇俩意外的是,不久后,于尚经和另一个当兵的弟弟不约而同地带回了各自从部队里分发给他们的100斤玉米。后来,于尚经调到连云港当兵,远在洛阳的弟弟和东北的父亲又不约而同地来到连云港看望他。“我想这应该就是我们常说的父子同心吧!”正是那一次的团聚,父子三人留下了那张难忘的合影。

1958年,于尚经从部队转业来到安徽贵池县任宣传部干事。1969年,他又调到铜山镇,从此与铜陵结缘。1988年,离休在家的于尚经与爱人最终选择在铜陵安家,度过他们幸福美好的晚年生活。

“很感激父亲当初为我选择的路。”于尚经说,他与父亲抗战时期的经历成了儿女们儿时最爱听的故事,长大后的儿子同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希望能够将这样的‘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下去。”于尚经说。

新闻推荐

普通文理类第一次征集志愿计划发布 参与征集的院校及专业总计808个

7月24日,2019山东省本科普通批文理类第一次征集志愿院校专业计划、本科普通批体育类第二次征集征集志愿计划、本科春季高...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