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制度更需要讲人性化
□郝 倩
说到工作制度,大家都很熟悉。大到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各行业、各系统,小至某个单位、某个部门甚至某个班组,哪里都有制度。
制度设计的初衷基本都是类似的——让工作程序更规范、让岗位责任更明晰、让管理方法更科学,但结果却未必一致。我们老是见到某些制度好心却没人领情。比如:
周一《大众日报》报道,山东沿海某县级市行政审批服务大厅窗口工作人员跑着去厕所,因为他们只有3分钟“空岗时间”。
周二,《钱江晚报》又报道,杭州有座写字楼,下班和周末开空调收费300元/小时,两个女白领加班热到中暑。
设置空岗时间,避免让办事群众久等是好事。但上厕所必须3分钟之内,闹肚子的怎么办?厕所比较远的怎么办?遇到厕所刚好排队怎么办?“非我之罪”却要被罚,委屈是肯定的。
同样,下了班就没人了,再开空调很浪费也有道理。但下了班真没人吗?有点儿常识的都知道不可能,就像新闻中该写字楼的业主说的,“现在有哪个创业公司不加班干活的”。
“不现实、不人性化”,如此制度设计,不仅被牵连者沸反盈天,就是“吃瓜群众”也看不下去。
如今,正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我们亟须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如何构建,当然是个大命题。但大命题也可从小切口解析,这两起失败设计中,或许能给我们些启示。
制度设计最忌什么?答案或许有很多,“不现实”绝对能列入其中。坦白说,不好的制度设计各有各的毛病,但好的制度一定是切合实际情况的。
因为不现实的制度设计会损害制度的执行力:面对不合理的制度,反对又无效,肯定会有人用曲解制度的方式“自救”,如此“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落实走形在所难免。这就是很多制度总是好心却办不出好事的原因之一。
而不现实的制度设计也有很多原因,前文中的“不人性化”就是很常见的一种。这里的不人性化,一般是对被约束人。因为制度本身就是约束个体行动的,所以很多制度设计者觉得,为目的付出乃至牺牲一些个人利益,是难免的。
但约束,不是捆绑,更不是切割。约束,要本着必要、合理的原则。被约束的个体首先是一个人,其各项权益应当被尊重。
在制度设计时考量这些权益,其实不难。大多数时候,不必你去翻法典,根据常识就能判断,所缺的不过是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我们听过很多次。在提高政务服务质量上,我们经常强调,要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换位思考,考虑他们需要什么。其实,换位思考也需要站在工作人员的角度想一想。
在公众利益与工作人员权益之间找到平衡点。只有既严管,也厚爱,保护、调动好具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制度才能更好地被执行,制度的红利才能更好地通过“最后一公里”到老百姓手里。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宋晓娜通讯员丁明明摄影报道)连日来,烟台迎来高温天气,为帮助环卫工人清凉消夏,22日,山东汇通能源利用集...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