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亮:治理污水有“法宝”
日前,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节目播出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系列节目,在山东理工大学专项节目中重点提到了“污水处理项目”的转化成果,于是,治理污水专家李家亮从幕后走上了前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环保工作的今天,中央电视台的报道引起了笔者的特别关注,正逢6月5日世界环境日及6月8日世界海洋日到来之时,笔者赶赴山东理工大学,对李家亮老师进行了采访。
李家亮,山东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承担无机化学教学任务,同时担任本市环保部门专家组成员等社会职务。2007年,李家亮研究团队开始了污水治理科技研发工作,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现已建立了一个污染物控制工程技术中心,运营3家实体公司,成功把其在水污染领域内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新产品、新技术。至今,其研究团队已经为国内300多家企业进行了技术服务,成功研发了78套水处理工艺方案;自主研发的各类水污染处理试剂年供应量高达12万吨,应用于化工、制药、石化、煤化工、造纸、纺织印染、矿山等多个领域;目前协助运营的水处理单元,日处理量超过150万吨。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在采访李家亮时,与他的团队一起前往滨州一家印染公司,亲眼目睹了李家亮团队和企业一起共同处理污水逐步升级并达标的过程。李家亮对记者说:“把污水处理成饮用水都没有问题。我的初心和梦想是,净化地球上每一滴被污染的水,把更多的污水变成洁净透明的再生资源。”
治水即“医”水
一直以来,污水处理都是一个复杂却又亟待解决的问题。而面对复杂的污水处理问题,李家亮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处理方法,他认为,团队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其团队的自主研发能力,污水处理技术最重要的是其灵活性。
明代兵书《白豪子兵》中有一名句,“良将用兵如良医疗病,病万变,药亦万变”。句中将治军与治病类比,让医病与带兵相较十分贴切。而如果将医病之理比作李家亮的治水之法,也十分恰当。面对从工厂取来的污水,团队首先就是对污水成分进行详尽的分析,如同医生对患者病因进行分析一样,得知病因,才好对症下药。这一分析和检测的过程,也是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的第一步,需要与企业完全对接,确保检测精准无误。
接下来,决定如何处方是整个过程的关键。化学背景出身的李家亮,最熟悉的莫过于试剂,自主研发了COD脱除剂、除磷剂、总氮脱除剂、脱色剂等等几十种处理试剂,并且对试剂持续研发进行升级。而常见的处理技术如微电解技术、流化床芬顿工艺、紫外氧化技术、水回用技术、生化处理技术等,李家亮用起来也得心应用。在实际工业污水处理中,他们对于接手的每一例污水都选择不同的试剂和配方进行处理。李家亮特别强调,自主研发的试剂更需要与自行设计的机械设备、工艺流程相结合,最终达到最优的处理效果。
这样的处理方法与传统办法有所差异,灵活性更强。其实,常见的污水处理书本上也有类似“非处方药”一样的治理模式,但对于一些水处理中的“疑难杂症”并不得其法,李家亮这种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对于复杂的污水处理问题也能适用。他说,哪怕是相同的工艺流程、相近的原料工况却很难一概而论;微小的差距也会带来很大的变化,看似相同的污水也可能需要不同的处理办法。
成本是关键
这种“定制化”的解决方案与传统“公式化”处理手段相比,不仅仅处理效果更优,经过试剂与工艺设备的配合还能降低污水处理的成本。实际上,对于成本的控制和优化,是李家亮“治水”路上的又一法宝。
谈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李家亮认为,其与试剂和工艺技术同等重要。实际工业污水处理与生产不同,一般的污水处理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如果污水处理的成本太高,企业正常运转就要付出高昂的经济代价。又或者,高昂的处理成本会让建成的污水处理单元变成“空架子”,无法维持正常运转。2011年,李家亮受邀接手了一家上市水务集团的生活污水处理案例。生活污水处理单元因分布广泛、处理量大,对于处理成本就更为敏感。企业的诉求是对水体进行脱磷,使用成本要求控制在0.035元/吨水。当时企业使用传统工艺,选用固体粉末聚合氯化铝作为脱磷剂,其成本高、脱磷效果不稳定、使用复杂,工人劳动强度大。李家亮到企业调研后,根据实际需要研发了高性能的液体脱磷剂。改进后的污水处理系统运行稳定,不仅提高了处理效果、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还能节省40%的处理成本,将使用成本控制在了0.015-0.035元/吨水。其研发的除磷剂从2012年至今已经得到大面积推广,使用这一除磷剂的相关的几十家水厂日处理污水高达100万方。
时势造英雄
处理问题的灵活性和对于成本的控制,是李家亮污水处理的制胜法宝。取得这两样宝物的途径,就是实践经验。李家亮说,这十几年国家的环保政策越来越紧缩,其团队治理污水科研的更新一直领先于国标要求。
从2007年至今,李家亮的研发之路伴随着国家对于污水排放标准的不断提高而提升。他回忆说,最开始接触的是造纸行业,仅仅COD(化学需氧量,一项污水评价指标)一项标准,就从开始的300收紧到150至100,到如今的60、50左右。他们在对产品进行研发的过程中,一直都关注国家标准的变化。
日常在与企业沟通时,李家亮会将这种变化趋势及时反馈给业主,向他们普及污水处理的知识。这种认真和专业的态度,让李家亮得到了企业的认同,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找上门,咨询他如何解决他们治理污水难题。对于求上门的企业,李家亮都十分热情,花费大量时间去认真研究,甚至自掏腰包做一些前期研究工作。他认为,实践经验就是最好的“练兵场”。处理企业的实际案例,也是一个锻炼和提升的机会,能让团队的能力越来越稳定、纯熟,越来越炉火纯青。
谈到自己取得的成绩,李家亮非常感恩他所在的山东理工大学,他说,过去国家有关科研成果转化的政策并不明朗的情况下,学校并没有让“有识之士徘徊瞻顾而不敢为”。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后,学校更是响应号召,将分配给科研团队的收益提高到80%。学校重视技术研发人员和技术成果转化,并提供相应的配套机构和设备,这是自己成功的关键。
取他人之长
时至今日,李家亮科研团队不管是在污水处理领域里,还是技术成果转化方面都成绩斐然。十几年的经验积累让他及其团队成为国内一流的水处理研发团队,完成了大量的污水处理实例。然而,他们不仅仅满足于当下成果,还在不断的学习和创新。近几年,李家亮与来自澳大利亚、德国、瑞典等国及国内专家一直保持着紧密联系。他接触到大量国内外前沿的污水处理方案,通过与本地实际相结合,进行了大量的应用型研究。2015年,瑞典水处理研究人员来本市访问,其研究的电解法处理生活污水引起了李家亮的极大兴趣。在交流过程中,瑞典同行介绍了一些电解法治理污水的经验,李家亮也为国外专家提供了一些国内污水的具体信息。随后的几年里,李家亮也对电解法进行了一些研究,发现特殊电极对于特定污染物有非常好的处理效果。类似的研究实验都被李家亮作为技术储备,保证其污水处理技术的不断升级换代。
李家亮及其团队结合多年来的治水经验,尊重实际应用需要,突破专业禁锢,不断追求创新,提供更加有效更经济的处理手段。实践经验和技术研究互相依靠,相互促进,更是让李家亮的“治水”工作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的限制,成功走向快车道。他多年来的“治水”工作,不仅仅是改善了本地的水质状况,为污水处理提供了大量宝贵经验,更是为科技成果转化、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参考案例。
在新旧动能转换规划的大背景下,更应大力提倡具有实践经验和研发能力的研究型人才深入一线、发展应用研究、实现成果转化,最终实现“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技术创新。而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本地工业发展应运而生的、特色的应用型研究人才,不仅仅是高校的宝贵财富,更是促进当地产业升级的主力军、新旧动能转换的排头兵。这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科技团队,是新时代科技产业创新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崔格瑞)
新闻推荐
半岛记者刘丹阳如今,微信已经成为了生活中的一部分,一个人微信上的一系列言语和行为,会直接影响他人对你的判断。就像...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