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艺术学院 让传统文化在艺术课堂别样绽放
□通讯员刘荣苏茂兴吴兴君
记者王原报道
本报济南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那里生根、发芽、绽放光彩,是高等院校责无旁贷的使命。山东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作出了积极探索,力图使传统文化在艺术院校的课堂上别样绽放,以达到让学子用传统文化来涵养学识、浸润身心的目的。
“学院地处齐鲁大地、孔孟之乡,这是一片洋溢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的土地,”山东艺术学院院长王力克说,“建校60多年来,认真梳理学院培养的众多艺术家和他们创作的众多艺术作品可以看出,无不受到来自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鉴于传统文化对艺术类院校师生的独特作用,从2017年开始,山艺决定开设一门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并提出要上好传统文化课,把传统文化课上出特色,让学生真正有收获。
经过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策划出新的课程模式。2018年至2019学年第一学期,“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每个课堂除配备马院1名主要负责教师外,马院还召集了一支来自全校的由8名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全部有博士学位,形成了一个“多名博士共上一门课”的突出特色。
每位教师都为学生精心准备了一场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学术报告,涉及中国传统文学、美术、工艺、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传统人论等方面。在学术报告中,教师不去泛泛而谈,而是就传统文化的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问题展开思辨式学术讲授,充分引导和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学生们说,这些报告听着“很过瘾”,也让他们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艺术类院校的学生有一些突出的特点,那就是灵感多,实践创作能力强,课堂活跃度高。借此,在开学之初,课程主要负责教师就向学生们传达了一项“重要任务”:每四到五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个方面或问题,或搜集整理资料,形成观点和体系;或创作一个作品,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课程主讲教师张理峰博士说,中华五千多年来形成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仅涉及到高远超越的精神文化领域,还关联到生活日用的方方面面,如何将它浓缩进一个学期的一门课程之中,这是一个难题。“如果说精品学术报告一定程度上彰显了传统文化的‘精深’的话,那么将几百名学生的力量发动起来,或许就能更好地去呈现传统文化的‘博大’。”张理峰说。
最终的效果也让人欣喜。在课堂上,在十分钟的课堂展示时间里,每组学生与师生们分享了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诗歌、京剧、曲艺、民俗、建筑、舞蹈、音乐、象棋、服饰、妆容、菜系、武术等。有些小组还创作出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作品,如戏剧学院的学生集体编排、吟诵了《木兰诗》,并制作成了视频资料,让不少教师都深受感动。由此,课堂真的活了起来,也让每个参与者都感受良多。
新闻推荐
前4月全国开出环保罚单28.06亿元 广东、江苏、山东、河北、河南排名前五
本报北京6月12日电(记者王冬梅)近日,生态环境部公布各地2019年1月~4月环境行政处罚案件、《环境保护法》配套办法执行情况及...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