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不“轻”,未来之星
□逄春阶
时间是一堵透明的高墙,你和他或她,能看到彼此,却无法对话。也许你闭上眼睛,能清晰地看到他——祖辈、父辈的年轻,进而产生共鸣。雪落了,雪落真的无声吗?不,它藏得太深了,或者是说得太多了,好像没说。只有年轻,才能听到年轻。
这是我看了原创话剧《雪落无声》后想到的几句话。《雪落无声》是山东艺术学院师生共同创作的作品。它勾起了我的回忆:我看过的巴金小说《家》和曹禺改编的同名话剧、我的30多年前的大学生活、毕业前的那些日子,还有那些年的皑皑白雪。一句话,它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年轻”。
话剧《雪落无声》结构比较独特,全剧一剧三核,“戏中戏加戏中戏”样式的情境构成方式,营造了独有的舞台时空关系。作品讲述了某艺术院校即将退休的表演教师张建博(差不多我这个年龄),给学生们排演毕业大戏《家》的故事,在排演过程中,学生们由于对那个年代不熟悉,不理解、不认可剧中人物的动机和行为,甚至差点“罢演”。
看完整部戏,我感叹,百年匆匆过,一剧看罢头飞雪。这个交叉结构下的剧情,像多棱镜,有层次感、历史感、沧桑感,不漂、不浮、不轻,看似无序却不杂乱,有较高的历史广度和思想深度。
上世纪20年代追求个性解放的青年、上世纪70年代上山下乡的青年和当代青年在同一个舞台上相遇,会是个啥样子?我们不用闭眼睛就能想到,这些“青年们”免不了要“交锋”。因为价值取向、理想追求、文化品位、审美趋向等,都会产生巨大差异,甚至对某一词汇内涵的理解,某一行为的具体表现,都已然不同。比如对“爱情”的理解,对“职业”的理解,学生们对这些细微之处,都作了比较准确的诠释。跟长辈邂逅,慢慢和解,是隔空与青春握手。
这部话剧,一点不回避矛盾,用青春的方式,解决了各个年代的青春话题。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谁又能回答清楚呢?但是爱情存在,一直存在,像雪夜里不息的灯光。《雪落无声》正是选取了爱情选择这一最复杂、最纠结的一段,跨越时空的这一段,是多棱体,虽然无解,但魅力永恒。
青春在年代之间穿越着,一开始的标志是年代服装的变幻,看着看着,就看进去了,入戏了,小年轻们穿着年代服装,语气甚至步态,也飘出了历史的气息。比如那几个扮演秀秀、觉新、瑞珏、梅小姐的小演员们(恕我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一招一式都演得那么有范儿。
坚持用稚嫩的学生来演,这个方式好,稚嫩就有成长性,稚嫩就有可塑性,稚嫩就有创造性,稚嫩就让人吃惊。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连小小的失误都带来喜感。我听到了,看到了,我会心一笑。
我身边坐的是山艺戏剧学院何信之先生。已经退休了的他,雪发满头,他对这部戏有一个整体评价,他说,剧本立意主题很好,戏中戏的形式很好,演员表演的时代感很强,舞台的布景设计灯光造型很好,演出最后的结尾带入感很强。这个作品很用心,学生们很努力。老人家连说了几个“好”字,这是一位长辈对晚辈的评价。我想,老人家也想到了自己的“年轻”吧。
的确,这部戏能完整呈现在观众面前,殊为不易。我想起了话剧《蒋公的面子》,这是南京大学文学院为纪念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所创作的作品,已经走出校园,成功走向市场。我在济南看过,感觉好极了。《雪落无声》是不是也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呢?不要低估自己的能力,再加把劲儿吧!
“文创”不一般,一般不“文创”。年轻的学子们,是在新时代用自己的智慧向巴金和曹禺致敬,怀着一颗敬畏的心。
年轻不“轻”,年轻不“俗”,他们是一群未来之星。我期待着。
新闻推荐
——聚焦多地大豆种植□新华社记者在黑龙江省同江市八岔村的一块黑土地里,村民蔡成驾驶着一辆大马力农机正在播种大豆...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