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历造假不仅是道德问题,还是法律问题
新锐观察
□山东祝建波
又是一年毕业季,为了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许多毕业生都精心制作简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人在个人简历上动起了“歪主意”。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常见的个人简历造假情况包括:学历造假、职位头衔造假、薪资造假、离职原因造假、工作时间造假以及工作经历造假等。(据《法制日报》5月31日报道)
大学生求职心切我们可以理解,但让编造假简历成为自己大学四年的毕业“最后一课”,或者说成为自己踏入社会的“第一课”,终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尽管职场大环境可能也存在不合理之处,但这并不能成为简历造假的理由。
如果任由简历造假行为在求职过程中屡屡得逞,就会带来“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让那些本来坚持诚信求职的人也不得不参与到简历造假的行列中来。如此,不仅会提高用人单位的招聘成本,危及社会公平正义,甚至会反过来加剧大学生求职难。所以,我们必须坚决反对简历造假,倡导诚信求职。同时,毕业生对竞争力的关注应着力于提高自己的专业和学识,倾力于个人实践和经验累积,从低入手,渐次转变,而不是盲目的想要通过编造假简历“一步登天”。
防止简历造假,应当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联网”机制:设立大学生个人成长电子档案,电子档案里记载的是大学生们在大学里的成绩、行为表现及各类表彰情况,并和实习单位相挂钩,由实习单位对大学生的实习情况和成绩进行如实反映。学校还可设置统一的学历模版,学生毕业后即可自动生成简历和简历的电子编码。毕业生们在就业市场上,只要输入个人简历的电子编码,用人单位即可对毕业生们的情况一目了然。因为与用人单位相比,高校审核把关更具优势,也体现了对于向社会输送人才的负责,有利于从源头堵住简历造假。
事实上,简历造假不仅是道德问题,更是法律问题。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该劳动合同无效。因此,用人单位发现有求职者在简历上造假,不应仅仅与其解除劳动合同,更应追究其法律责任,让造假者付出代价。如此,弄虚作假者就如过街老鼠寸步难行,还会有人在简历上动歪脑筋吗?
新闻推荐
“山东标准”锻造“警中尖兵” 应急处突“王牌军”啥样的?好样的!
英姿飒爽记者赵天羿摄女子特警匕首格斗记者赵天羿摄商报济南消息(记者郑芷南通讯员刘贵增)5月29日,全国公安特警...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