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数字经济产业园高点起步 项目带动抢占数字经济制高点
济南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山东数字产业大厦山东数字产业大厦入驻企业签约仪式。
当前的市中,正以总部经济、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为主攻点,构建与城市定位相匹配、与区域功能相协调、与发展优势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发展数字经济方面,市中区谋划计划总投资300亿元、规划建筑面积160万平方米的山东数字经济产业园,成立大数据产业发展中心,出台大数据产业发展意见和配套政策,已引进猪八戒网、誉存大数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等企业或项目50余个。
日前,科技日报社中国科技网、全国科技振兴城市经济研究会联合发布《中国区县专利与创新指数》。在2019中国创新百强区、县榜单上,市中区位列第52位,比去年提升5个位次,科技强区战略迈出新的步伐;
在市中区经七纬一路口向东100米路南,矗立着一座20层高的大厦。这里是化身营造“龙头聚集、平台多元、投资活跃、活动丰富”的山东数字产业大厦,擎起品质市中迈向数字经济的发展龙头;
“驻地政府营造的营商环境值得点赞。我们今年将相继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中韩和中以技术研发合作站,目前正申请山东省AI城市创新研究应用中心,保持系统技术的持续创新和国际领先水平。”政府扮好“店小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让市中区驻地企业山东润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利达发出如此感叹;
……
眼下,大项目好项目的建设、创新平台的搭建、良好政策环境的形成,记录着市中区新旧动能转换砥砺前行、奋勇争先的足迹。
涅槃——“老树开花”加速动能转换
破立并举“转”出发展新天地
新动能的成长和壮大,既需要环境,也需要土壤。地处省会济南中心城区的市中区城市空间的发展存在多重挑战。然而,市中区一向不缺乏破旧立新的气魄。位于经七路的山东数字产业大厦便是市中破题老城区发展的最好注解。
市中区提出“发展数字经济、助推品质市中建设”的工作思路,打造山东数字经济产业园。作为产业园的起步区,山东数字产业大厦由原济南日报大厦改造而成。目前,园区集聚30余家数字经济相关企业和机构,既有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国家信通院等国家级产业支撑机构,也有猪八戒网、誉存科技等知名企业、潜在“独角兽”和“千里马”企业,还有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创办的高成长性企业,另有70余个项目进入落地洽谈库,业态涵盖基础设施、科研机构、孵化器、大数据、物联网等多个数字经济领域,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带着前瞻性的眼光,市中区在“腾笼换鸟”“无中生有”中不断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聚焦聚力传统优势产业上,市中区同样有着自身的发展“路线图”。优先发展总部经济。升级总部经济集聚发展模式,重点打造儒商总部大厦、国华时代广场、绿地科创大厦等特色楼宇,积极引进全国或区域总部及研发中心、运营中心、结算中心,着力培育一批“总部楼”“亿元楼”。探索建立金融、保险、法律、财务等专业化、高端化总部经济服务支撑体系,优化总部经济发展生态。做强金融产业。坚持传统金融与新兴金融并重,精雕细琢升级经四路“金街”,加快山东新金融产业园二期规划建设,巩固提升银行、保险、证券等传统金融产业,大力发展基金、信托、金融保理等金融新模式以及第三方支付机构等新金融产业,培育发展绿色金融、科技金融;举办系列基金支持产业发展对接活动,“为项目找基金、为基金找项目”。做强智能制造产业。加快重汽小镇、白马创智谷等载体规划建设,紧扣重卡制造、电气机械等产业发展的供需链、协作链,吸引集聚上下游企业,兼顾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智能家居制造等产业,打造高端智能装备品牌。
燎原——新兴产业“插柳成荫”南城科创产业带“融”出新格局
一个区域最大的智慧莫过于找准自己的比较优势,从而培养自己的竞争优势。近年来,市中区对标科创中心建设,加快推进科技强区战略,充分发挥辖区高校、科研院所、重点科技企业等人才、技术和资源优势,将最新科技成果转化为新旧动能转换新势能。2018年,市中区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9家,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8.9%,居全市首位,科技强区战略迈出新步伐。
今年以来,市中区按照“2+5+3”的总体规划,以二环南路为轴线,扩容提质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济南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等特色园区,着力打造两大“孵化器”、五大产业基地、三大“助推器”,构筑集人才引进培养、资金供给保障、信息资源共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集聚发展于一体的创新发展新高地,在高端装备制造、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现代金融等产业实现“老树发新芽”,在增量崛起中壮大新的增长点,实现换挡不失速、量增质更优。
一个个项目串成“项链”方能彰显光华,而这决不是简单做加法,而是以价值最大化为“链”,对产业进行优化整合。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全力打造全国一流的集科技成果转化、重点产业孵化、创新创业于一体的国家级大学科技产业园;重汽小镇、白马创智谷建成后将吸引集聚上下游企业,做强做大智能制造产业;山东新金融产业园、济南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正加速实现产业发展升级转型……按照“科创引领、产城融合、精明增长”的发展路径,“二环南路科创产业带”将加速科技创新资源之间的有效联动、协同整合,迸发出“1+1>2”的新动能。
革新——铸就产业转型升级“扩容器”科技创新引领动能转换“加速度”
一套高精度监测系统安装于出租车顶灯内部后,可以同时监测PM2.5和PM10两项指标,成为全国第一个利用出租车监测大气颗粒物的系统;由众创空间企业研制的“反恐防暴机器人”产品获得广泛认可,先后应用于G20峰会、金砖国家峰会……这一系列来自市中区文创园区及众创空间的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大潮中助力企业扬帆远航。
领先科技出现在哪里、高端人才流向哪里,发展的制高点就转向哪里。近年来,市中区对标科创中心建设,加快推进科技强区战略,充分发挥辖区高校、科研院所、重点科技企业等人才、技术和资源优势,将最新科技成果转化为新旧动能转换新势能,在科创领域硕果频现:与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山东栋梁科技设备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哈博特机器人研发中心;与上海交大合作共建云智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研究中心。2018年以来,市中区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9家,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8.9%,居全市首位。截至2018年12月,市中区发明专利申请量2090件,发明专利授权量858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3404件,三项指标均位居全省前列;辖区经十一路小学、育英中学获批“全国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示范试点学校”称号;全区共备案众创空间16家。
起势——“双招双引”蓄势蓄力招大引强激活发展“双引擎”
回首市中区近年的发展,正是最大限度优化营商环境,才引来众多激活新动能的“金凤凰”。近年来,市中区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用心做好服务,用情优化环境,用智破解难题,在全市率先成立行政审批服务局。2018年确定区级政务服务“一次办好”事项750项,制定“零跑腿”事项14项、“只跑一次”事项733项、“你不用跑我来跑”事项3项,开展“3137”流程优化,区级行政许可事项全程网办率、审批系统按时办结率、网上咨询按时回复率均达到100%。整合涉企证照事项,实现“四十五证合一”,符合条件的新开办企业即时领取营业执照,实行“一址多照、一照多址”“席位注册、集中注册”,为企业创造了便利条件,为新旧动能转换破除障碍、提供保障、再添动力。
新旧动能转换需要智力资源的注入。随着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济南)基地的启用,以及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济南)基地总部确定落户市中,市中区成为全国唯一汇聚两大“国字号”人才基地的区(县)。此外,市中区开展“品质市中·经纬人才”“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等一系列活动,同样让科创领域的人才感受到市中“像珍惜泉水一样珍惜人才”的满满诚意:对178名领军、精英、优秀人才进行命名奖励;开展“万名校友集聚计划”,筑好平台引“雁”归,吸引大批校友为市中贡献智慧、汇聚资源、推动发展等等。市中区牢牢抓住人才这个“第一资源”,不断构筑起人才集聚新高地,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智力支持。
如何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市中区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195套经纬人才公寓正式揭牌启用;在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济南)基地率先打造全市首家人才创新创业服务超市,全面提供“窗口式”政策咨询、项目申报、贷款融资、创业孵化等服务,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深度融合;开展高端人才联系服务行动,出台《市中区高层次人才精准服务实施办法》,在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探索建立人才服务站,深化党委联系专家工作,更新2019年区级领导干部“一对一”联系服务人才对接表,督促相关责任单位、责任人及时进行联系服务,形成人才引进培育的大格局、大体系。
(本报记者 刘阳 通讯员 李猛)
新闻推荐
2019年市直社保缴费基数开始集中稽核 登录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网站即可在线申报
本报记者曹俐通讯员刘启亮邱晓霞近日,2019年市直社会保险缴费基数集中稽核工作已经正式开始。今年的集中稽核与以往不同,采...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