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迁徙与精神的抵达
周其伦
在《迁徙记》中,安宁处心积虑地安排了《长在田园》《读在校园》《行在草原》三个板块、用十篇各自独立的文章,洋洋洒洒记录着作者在成长、求学、闯荡等各种情态下微妙心境,清婉的记录与亲和的讲述相生相伴,形象逼真地再现了80后那一拨人内心激荡经年的迁徙流变,在绵密的人性依恋和宽阔的情怀传承上,以点带面地表达出一群人的命运抗争和情感纠结。既是作者心灵迁徙的真实写照,又预示着我们对美好精神家园的垂注与期冀,丰赡的文学况味悄然弥漫。
《迁徙记》落脚于作者内心的个体体验,烛照的却是宽广无比的寻常人家生活情态。“我常常想,我为什么会从山东行至内蒙古,并定居在北疆这片大地?在此之前,乡村长大的我,从未想过会与草原产生交集。我并不是一个喜欢四处旅行的人,大部分时间,我都宅在房间里,读书,或者写作。但我却一直走到了中国的最北方,体验了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高寒,和夏日草原上万马奔腾的辽阔。我想了很久,最后,将其归之于命运。”这是作者一段极富感情色彩的独白,文字的肌理纤毫毕现活色生香,不难品味出她因何迁徙,迁徙何处,以及迁徙对于她抑或是他们那一代人的苦苦追求与深深渴望,这里有不安,有躁动,而更多的则是不甘。
按照《迁徙记》的脉络,从作家个人的足迹渐渐发力,从安静的田园,到青葱的校园,再到广袤的草原,每一步都云蒸霞蔚,每一步都历尽艰难。书中所选事例代表着作家个人对一代人迁徙历程的思考定位,关涉地理行走,饱含人间观察,既可以看成是一个人迁徙史的娓娓道来,也可以是对大范围多层次迁徙“流动人群”的观察笔记,更可以把它看成是从乡村闯荡到城市的80后和90后这两代人从精神层面对彼处的一种眺望。
作者认为,每个写作者都具有双重人生,一重是现实,一重是文字。她非常自得于能够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内心。《长在田园》里,作者是那个孤独的长不大的小女孩,整天幻想着什么时候秋收能够结束,大雪覆盖了整个田野,一切都寂静下来,终于有了大把的时间,可以随心所欲地睡下了。《读在校园》着重描写了她的“鲁院”生活,就是这方小小的天地里,有最让她喜欢的安静所在,也有了她最虔诚的文学修行。到了《行在草原》,我们就能够读出底层生活的本色和粗粝,这里有浩浩荡荡的马场,这里有冰天雪地的荒原,有与牧民亲密无间的奶牛和羊群。某一个冬日,在附近洒满阳光的河岸上,顺着牧民砸开的厚厚的冰洞,探下头去,汲取河中温热的水,个中的惬意无与伦比。最让作者动心的,是那些无忧无虑的牛羊,它们会在小镇的公路上散漫游走,犹如乡间漫无目的沿街而行的孩子。
阅读安宁的《迁徙记》,这样具有洞见力量的文字俯拾皆是:“人类当然没有鸟儿的自由,可以无牵无挂地,从漫天大雪的北方,飞往春意盎然的南方。我们背负了太多的责任与压力,生命中那些理想的去处,到最后常常成了虚无缥缈的空想。……那些因旅行而路过的城市,并不能浸润我的灵魂。它们常常以浮光掠影、转瞬即逝的模糊印记,从我的生命中消失。”独特的心灵索求和对人间情怀的追问跃然纸上,让我们不由得对她的作品多了一些艺术质感的认知。作者还力图用情真意切的笔墨凸显出自己迁徙的心路,以小见大地折射出国人无数次潮起潮落的迁徙壮阔,文字温暖沉郁还兼具幽默犀利,其个性化强烈的散文风格再次得到了集中的展示。
作者的命意还在于从一个更为高远地方去打量、审视人类永不停息的迁徙步履,用艺术的笔法去探寻铺天盖地的城市化进程,这种发自精神内里的大胆探寻,我个人觉得这才是《迁徙记》的最大贡献。
(《迁徙记》,安宁著,作家出版社出版)
新闻推荐
本报济南讯日前,省发改委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经省政府同意,制定印发了《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降低一般工商业...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