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今日山东> 正文

“父姓加母姓”,新复姓起名说明了什么?

山东商报 2019-04-29 10:01 大字

漫画/王铎漫画/王铎近日发布的姓名大数据报告《2019姓名全景报告-中国人起名质量首次量化揭示》显示,2014年到2017年,新生儿尝试“父姓+母姓”这种“新复姓”起名方式的比例快速增长,四年即实现了翻倍,男宝宝达到了2.51%。女宝宝也上升到了1.73%。地域方面,“新复姓”走在最前面的是云南。京津冀、东三省、山东、河南这些区域,尝试比例则多年低于全国均值。(4月28日澎湃新闻)

新生儿的名字里,映照着一个时代的审美趣味、精神气质、流行风尚。此前,有关新生儿的“常用名”的各项统计和分析就层出不穷,公众也一再叹服于新生代年轻父母们的“趋同”与“脑洞”。而最近报告则显示,“父姓+母姓”的所谓“新复姓”,正悄然间流行起来。要知道,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过往并没有子女同时继承父母双方姓氏的惯例。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复姓”所传递的社会信息,实则远远超越了姓名学的范畴。

用“父姓加母姓”的方式给子女起名,被一些人解读为是“体现了女性地位提高和性别公平”。的确,类似的说法是不无道理的。孩子名字中加带母姓,本身就体现了女性在家庭内部话事权的巨大提升,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但我们也应该承认的是,“父姓加母性”的所谓“新复姓”,本质上还是“随父姓”。这与其说是充分博弈后的平衡,不如理解为是“蹩脚的妥协”来得更为恰当。毕竟,新复姓并不是真的复姓!

一方面,女性成员变得更在意自身“姓氏”的代际延续;另一方面,她们却没有足够“能量”去完整实现意志。这种欲求不得的状态,在某种程度上,比原本那种“无欲无求”的状态还要煎熬。从全社会的整体视角而言,“新复姓”的兴起,也许的确意味着女性地位的提升。可是置之于个体家庭内部语境下,每一个“新复姓”的出现,却可能是一系列争吵、纠纷、迁就之后的产物。以牺牲夫妻和睦、家庭融洽“争”来的“新复姓”,真的值得吗?

以一方的姓氏是否出现在孩子的姓名中,来评判在家庭里地位的高低,这本身就是幼稚的。这一做法,并不是真的对孩子负责,而更像是为了自己和家族的面子意气用事。毋庸讳言,许多“父姓+母姓”所构成的名字生硬而拙劣,简直是不折不扣的“尬名”。孩子从不是父亲或母亲的私有财产,没必要非要打上标签才算宣示主权。孩子到底应该随谁姓,这更多还是应该基于约定俗成的传统,基于主流的文化偏好。

到2017年,新生儿中2.51%的男宝宝、1.73%的女宝宝采用了“新复姓”起名,这仍是极其小众的选择。事实上,是不是一个好名字,远比孩子们名字是否带有父母双方姓氏要重要得多。“新复姓”可以一试而不必强求,更加不应该赋予太多的进步意义加以鼓吹才是。然玉

新闻推荐

金晓: 坚守操作岗位攻克技术难题

山东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班组长金晓,15年来坚守操作岗位一线,工作中刻苦专研技术,熟练掌握各类电装及返修技能,参与完成多项国...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