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继博,直抵窑变密码
田继博近照宝石釉陶瓷宝石釉陶瓷□刘培国
田继博出生在古陶镇山头河北东村,这里是个典型的“陶瓷窝”,家家烧瓷,户户业陶。田继博祖父家弟兄六个,是陶瓷产业大家族,历代烧造黑窑货。从小,田继博就在“这种药”“那种药”的吆喝声中长大。“药”是俗称,就是釉料。“舀上多少药,舀上几瓢水!”那时候不兴使用波美计测比重、浓度,仅凭经验,搭上手试试,“再舀上两瓢水!”这就是经验的力量。
田继博,1968年生,在博陶技校学成陶瓷工艺,1987年毕业后分配到博陶七车间干了一年工人,之后转入企业管理。管过计划,干过调度,安排生产,直到2000年,执掌实业公司的田继博接手博陶改制后拨给的一百余人,顺势租下博陶窑厂分厂,成立博山宝石陶瓷有限公司生产日用陶瓷。
强化瓷初问世时,当时的博陶可谓是独霸天下。现在,强化瓷已是铺天盖地,三人之手便可烧造。搞一点模具,买一点泥浆即可。不过,问题也接踵而来。首先是竞争价格,你一块,我九毛,最后一只杯子挣不到五分。不挣钱也做,还得给盘子、碗配套。原来一只六寸平盘卖两块多,现在价钱不到一半,再低就得关门。但是,不能砸了价格,再砸质量。标准就在老板嘴里。这合格率咋只有80%?勒紧点!怎么也得95%以上。本来误差不超3毫米,降到1毫米。表面黑点不超2个,改成1个。再从原料上竞争,强化瓷滑石含量73%,扔到地上盘足着地不碎,若降到60%。一摔碎成几瓣。原来白度达到72%,若只达到60%,原料一变,烧制温度也要随之改变,烧不到火候,瓷化越差,越不结实。
谁也不挣钱,谁还有心、有能力投资搞研发?
田继博要继续,他不能任由这个行业颓废下去。油瓶倒了,不能不扶。
陶瓷发展了数千年,每一次小小的进化,都十分困难。要想突破,莫不真要想破脑袋。
1994年,海湾对面传来邢良坤的讯息,田继博再也坐不住了,他要去大连老虎滩见见邢良坤,看看他是何方神圣?立体开片到底有什么蹊跷?
田继博的感受只有震撼。
说到刑良坤的建树,首当其冲必须是立体开片。开片是坯釉不合、膨胀系数不一导致的龟裂缺陷,初始以瑕疵面目出现,但过后由于开片均匀,会形成奇妙纹路,成为精品。在陶瓷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名列宋代五大名窑的哥窑。哥釉瓷的重要特征是釉面开片,开裂原本是瓷器烧制中的缺陷,后来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有意识地让它产生开片,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开片釉就是坯釉结合的背道而驰,越不结合越出彩,加大不结合的可能性,得到特殊效果。好比说,面釉增加5%石英就开始开片,加到50%,开片最甚。田继博在研制中,就偏爱于开大片。立体开片就是坯体和釉的另一种结合,这另一种结合就是多次施釉,施一遍釉烧制一遍,少则四遍多则六七遍,颜色越多复烧次数越多,最奇妙的便是得出的网状线条好似人工绘制。坯体具一定吸水性,施釉以后表面上看没有开片,没有裂纹,若拿放大镜观察,绝对可以看到有裂纹的。再施釉,这些地方就会变厚,开片就显现出来了,纵的横的交叉的,就形成了网。
那么,立体开片即网纹色釉在釉面上凸起是怎么形成的?
田继博迷上了立体开片。回到博山后,他一遍遍翻书,一遍遍查阅历史资料,研究成分,计算釉式。经过一次次试制,他的黑釉立体开片、珍珠釉、网纹釉等相继研制成功,破译了黑釉立体开片这些高难度的窑变密码。期间,田继博又成功地试制出了雨点釉。
田继博对此烧制新法痴迷不已,一想到新点子,觉也顾不上睡了。前前后后竟烧出了200多个精品陶碗。“同样条件下,同一施釉、烧成方法,效果截然不同,一件作品一个样,这就是窑变的魅力和魔力。”田继博说道。
“那个打开窑门,拿出成品的那个夜晚让我终生难忘。”
半夜,估计窑熟了,揣着忐忑的心情,田继博打开窑门。耳边传来密集的窸窣响声,那是釉面细微而又清晰的崩裂声音,美极了,就要按捺不住狂跳的心脏,那种喜悦又复杂的心情难以形容。
开始,田继博还戴着手套,看到精美的“瀑布”“雪线”“篆书”等奇异图案纷纷在碗体上出现,越拿越兴奋,直接徒手去抓,一碰烙到了皮肤,烫得手上臂上全是燎泡。田继博说,对我来说,这就是心与血凝成的小小“生命”的诞生,那开片声就像婴儿初到世间的啼哭。
破解烧制方法的过程,也是田继博对釉料重新着迷的过程。
工厂里既有连续生产的隧道窑,也有梭式窑,电窑,实验窑。氧化焰、还原焰想烧就烧。再慢的烧制,也能做到一天一个循环,发现问题,调整一下再烧。这是田继博工厂生产的优势所在。剩下的就是对釉料的掌握。立体开片的研究成功,激发出他的另一个野心,他要顺着古法烧制“鱼子纹”的线索,拿下“宝石级”艺术陶瓷的烧制。
事实上,“宝石级”陶瓷,并非概念在先,而是在后来的研制过程中的顿悟。完成这个顿悟,时间已是2017年。而十几年前,为什么田继博把他的改制企业名为宝石陶瓷有限公司。现在想来,真是缘,妙不可言。
“鱼子纹”是宋代开片瓷的一种形式,专指特别细密的白瓷平面开片。历经上千年的传承与积淀,硅元科技使“鱼子纹”开片烧制实现了一次巨大飞跃,诞生了世界陶瓷史上独一无二的“星光美钻”和“鱼子蓝”。“星光美钻”和“鱼子蓝”的形成不仅是开片,也是立体颗粒晶相开片,光线照耀下,星星点点的珠光熠熠生辉,像一粒粒宝石闪闪烁烁。这是硅元科技的核心产品,一经问世,便惊艳世界。当田继博第一眼见到这产品,立马产生了学习和超越的强烈冲动。
显然,这次不会像破解立体开片方法那样轻松成功,必须钻研独立的配方、走独立的工艺路线。田继博把自己沉入孤独的思考之中。
“星光美钻”和“鱼子蓝”是陶瓷,既是陶瓷,说到底还是坯与釉的学问。
陶瓷的坯釉是两部分,以瓷质来分类,坯体有白瓷、骨瓷、强化瓷。基础釉即透明釉。施透明釉,陶瓷外观形成一层玻璃相,起增亮和保护作用。而普通白釉添加了各种陶瓷色剂的,就是色釉。
“星光美钻”和“鱼子蓝”既是陶瓷又不是陶瓷,这是田继博的又一判断。
基于这个判断,才能理解到其独特的材质、烧制和成型。“星光美钻”和“鱼子蓝”已经超过普通陶瓷,升华为一种“宝石”质。这就是它们工艺技法神秘,外表光彩炫目,价格昂贵的原因所在。
博山是得天独厚的制瓷之地,抓一把黄土,加水,成型,烧制,就能得到黑陶。但黄土和黏土显然做不出“星光美钻”和“鱼子蓝”。只有选取了优质原料,经过高温的淬炼实现“宝石”成型。如同高山沉积,火山爆发,宝石级的陶瓷就是石英石含量较高的原料,通过高温窑炉,达到取得天然宝石级陶瓷的目的。
这个思路直接决定了田继博接下来的工艺路线。
剩下的问题是,如何在基础釉下布满360度晶体圆点,需要原料材质的改变、施釉的改变,以及最后成型工序的改变,这些是田继博接下来要着力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想象中的难题没有出现。
田继博把自己生产的“星光美钻”“鱼籽蓝”叫“宝石”“蓝宝石”。研制过程很轻松,几无难题,只因前期经历了五年思考与探索,一年的锲而不舍的试炼,最后半年时间的渐渐成型。期间反反复复查阅资料,广识专家,不耻下问,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储备,专家无意中的某句话,都会成为他叩开神秘之门的机会钥匙。凭借这个敏感和悟性,他一步步攻克了“宝石”的原料搭配。研制过程中,通过计算调节坯釉的膨胀系数,一遍一遍计算,一遍一遍调试,可以得到不同大小的宝石颗粒。形成的宝石颗粒还取决于三个因素,一个因素需要变动三次,三个因素就需要变动九次。无数次的试验,密集的时候小样一天能烧到三次。
而日用陶瓷,是陶瓷中的高端,普通黏土烧不出来,不严格把控的温度更无法成型。这时,就需要更高端的技术装备,比如研磨。普通研磨即使研磨一万个小时也达不到要求。含有溶剂的传统色剂易产生乳浊,这样就不会有晶莹剔透的效果,就得不到“宝石”的光泽。要继续,必须全面颠覆传统工艺和技术装备。田继博在心里暗下狠心。
日用瓷今天压,明天修,后天烧,三天一个循环,田继博从去年动手,就进入了实际操作。“宝石”级陶瓷的烧制二十天一个循环,每件作品反复烧四五次,田继博就耐心施釉、耐心烧制。当材质问题解决以后,釉的学问更大更多。一件衣裳无法去适合任何人,一种釉烧出来也不是可以披到任何坯体身上的,而宝石釉更不是披到任何坯体上都能出“鱼籽”。一件完美的陶瓷,基于三个要素,一个是材质,一个是造型,一个是釉面。材质,就是陶。造型上,要符合审美,看一只瓶子的轮廓就像将其比作人的身材,讲究比例、线条。再就是釉面,是穿在陶体上的“衣服”。陶工也叫陶瓷裁缝,施釉就是怎么给坯体穿上美的衣裳。坯体必须也是宝石级的才能匹配,想象中的效果才有可能出现。
烧至第16窑,理想的产品就这样诞生了。
田继博的烧制奇迹在于,他的“宝石”系列不仅有蓝,有白,还有紫、绿、红。其中,蓝色是最漂亮的,接着是红、紫,足与蓝媲美,也相当漂亮。现在,绿也出来了,鸡油黄正在酝酿。每一个瓶子釉面下附着着千万个“宝石”颗粒,每一个“宝石”颗粒都发散着耀眼光芒,整件作品看上去可谓是珠光宝气。
通常,瓷种的跨越是专业中的专业所为,没有十几年的经验与几年的试炼是不可能完成的。凭借着独立的思考与独到的见识,田继博跳出了因循守旧的怪圈,实现了瓷种烧制的跨越。“宝石”系列一经问世,就荣获2018年第十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随后,田继博设计制作的“陶瓷花瓶四件套宝石鱼籽釉系列”获得2018“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不得不说,这颗中国陶瓷明珠已开始绽放光芒。
新闻推荐
你以为的正版,其实只是“模仿秀”用了人家的商标,蒙牛被判赔300万
24日,山东高法通报山东省知识产权审判典型案例。这其中,作为奶业巨头的蒙牛公司,因为反向混淆行为,被判赔偿受害方300万元。...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