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今日山东> 正文

山东规模最大麻醉手术科去年手术量高达8万余台揭秘“麻醉师”

济南日报 2019-04-25 11:31 大字

无影灯下的“战斗”“星空”下的音乐治疗师张孟元(右)为患者进行麻醉如何戴口罩都有规定“呼唤天使”安慰小患者严格的三方核查

提到手术室,您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冰冷,血淋淋,还是痛苦?甚至……死亡?在大多数人眼里,手术室充满了神秘色彩,令人敬畏。

无影灯下,“生命守护者”们是如何点亮患者生命希望的呢?近日,记者走进了山东省立医院麻醉手术科,历时3天,为您揭开医院手术室神秘的面纱。

●全年完成8万余台手术的“阵地”●

山东省立医院的门诊量和手术量极为庞大,麻醉手术科是担负全院手术、急救高效运转的重要平台科室。据山东省立医院麻醉手术科主任张孟元介绍,该院麻醉手术科共分为三个手术部,分别是中心院区手术一部、二部和东院手术部。手术一部有31间手术房间,以普外科、骨科、心胸、头颈等手术为主;手术二部有16间手术房间,承担了妇科、儿科、耳鼻喉科、肝肾器官移植、口腔科、眼科、产科等手术。而位于济南东部的山东省立医院东院区麻醉手术部有手术房间34间,东院区所有手术科室的手术绝大多数在这里进行。山东省立医院麻醉手术科如同巨型航母,不分昼夜全速航行,2018年全年手术量达到8万余台。

与很多人想象不同,手术室内不仅仅只有手术间,现代化的麻醉手术系统是一个高度精密、复杂的集合体,仅辅助功能分区就包含术前等候区、麻醉苏醒室、无菌间、药品间、敷料间、仪器室、谈话间等。这些岗位对麻醉手术科的安全、优质、高效、顺畅的服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让患者静谧安详的“星空”●

7:15,记者来到手术室,虽然上班的时间是8:00,但此时工作人员已经热火朝天地开始了手术准备工作。手术患者也陆续地被安置在术前等候区等候手术。没有家属的陪伴时,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焦虑、紧张、恐惧?

出人意料的是,当记者进入手术患者等候区时,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浩瀚、深邃的星空,伴随着舒缓的音乐慢慢地响起,所有的手术患者都被音乐、星海吸引,连记者也被这静谧安详的气氛感染。

就在这时,一声轻轻的问候拉回了大家的注意力,护士们客串的音乐治疗师缓缓登场,用轻柔、缓慢而又富有感染力的话语,引导每一位手术患者进入平和、安宁的心境,缓解了手术患者等候手术时的紧张情绪,这就是2016年10月麻醉手术科启动的深受广大患者好评的术前音乐治疗项目——“音为爱”。

术前等候区并非仅仅是等待手术的地方,有些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在这里完成。在

这里,记者看到护士正在对病员

进行术前静脉穿刺,针对特别紧张的患者

还要进行心理疏导。值得注意的是,等候区还非常贴心地为幼儿患者布置了一面非常可爱的卡通贴画墙,提供了各种消了毒的玩具和绘本。

通过和工作人员交流得知,术前等候区每天7点半开放,19点半结束。虽然中间有工作人员轮替,但10多个小时的工作时间着实让记者吃了一惊!更令人惊讶的是,在手术室各环节中,术前等候区竟然被视为麻醉手术科最轻松的岗位,理由是加班比较少!

●富有责任心的“生命守护者”●

8:00,手术患者被陆续接到相应的手术房间开始手术。在麻醉医生王岩和李伟带领下,记者穿上手术室专用的消毒服装和鞋子,进入到手术房间,目睹手术麻醉的全部过程。

张孟元说:“麻醉医生就像飞行员,每时每刻都要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和手术进度,保证病人安全进、安全出。而麻醉的开始和结束,就像飞机起飞和降落的时刻,在这两个关键的时刻,最考验一名麻醉医生的经验技术和心理素质。”

在每一台手术中,麻醉医生是患者最警醒的生命守护者。

当手术患者进入麻醉状态时,当手术医生全神贯注地进行手术操作时,患者的生命其实完全交给了麻醉医生!患者任何一丝一毫病情的变化,若麻醉医生错过,均可能酿成大祸。

麻醉科副主任徐艳冰笑称,麻醉是将自身差错无限放大的职业,非完美主义者不能胜任之。一点点失误传递到患者那里,其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手术中麻醉医生的心理如同手术患者心电监护上显示的心电图一样,患者所有的变化都能在麻醉医生身上被同步感知。这不能不让人感叹,富有责任心是加入这个群体的必备条件。

当问到麻醉医生们最担心的是什么时,他们笑笑说:“最怕自己会猝死!”其实,这并非全是玩笑话。现代医学发展到今天,麻醉手术对患者来说已经相当安全,围手术期麻醉因素导致的死亡率已经降至十万分之一以下。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仅2013至2014年两年间,全国有15名麻醉医生发生猝死,占全国麻醉医生总数的1/5000。记者继续追问,那怎么办呢?他们说:“忙完再想这个问题!”虽然仅仅是麻醉医生不经意间的自我揶揄,却从对话中可以窥见其超强工作负荷的一面。

后来记者了解到,在如此高负荷的压力下,这些麻醉医生每天加班七八个小时是常态,只要一天工作不超过凌晨2点,第二天7点半必须按时到岗工作,所有这些“不近人情”的规定其实只是为了保证等待了一天的手术患者都能按时做上手术!要知道,这支忘我奉献的麻醉团队仅仅只有67人,他们中70%是博士,25%是硕士,365天,保持奔跑的姿势,日日夜夜,百炼成钢!

●会“十八般武艺”的美丽战士●

在麻醉手术科,还有一群美丽的生命战士——洗手护士们。在手术台上,虽无血溅四方,但却在这刀光剑影中与死神搏杀。每一位战士都有十八般武艺:

“站功”,不仅仅双腿直立十几个小时,还要配合患者手术体位,手术视野暴露程度,随时弯腰、单腿轮流站立、屈膝马步、垫脚前驱观察,甚至身着几十斤的铅衣负重站立……

“屏气”神功,谁说只有潜水运动员才擅长?当遇到细微操作时,他们精神高度集中,甚至忘记呼吸,直到平安度过危险步骤,才会长舒一口气;

“左右互搏术”,他们左手右手一样灵活,看似简单,却需要刻苦练习数年才小有成效;

“定海神针术”,一台手术可能要持续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为了减少如厕次数,就减少喝水量,经常晚点吃饭,但在如此情况下,依然要保证旺盛的战斗力,考验意志力,如同定海神针一样,镇定自若!

根据规定,洗手护士只是起步,只有工作两年以上,完全了解了手术过程之后,才能“晋级”为统筹整个手术室的巡回护士。

●不知道几点下班的“呼唤天使”●

11:00时,记者来到东院麻醉恢复室。恢复室是手术结束后患者恢复、苏醒的场所,几乎所有的全身麻醉患者手术后都会来到这里从麻醉状态过渡到清醒,最终送出手术室。恢复室也同样布满了大量仪器设备,这里虽然只有八张床位,但每天复苏监护近百人。

当问起护士们都是几点上班时,她们说:“有7点班、8点班、10点班、11点班和12点班。”原来她们的上班时间是根据手术复苏监护患者数量需要而定,弹性排班。当问及什么时候能够下班时,工作人员笑着回答说,Sky knows(天知道)!

这些麻醉恢复室的护士们还有个昵称,被大家称为“呼唤天使”,因为每一位全麻患者在苏醒的时刻,都会听到她们在耳畔轻声的呼唤,这大概就是人间天使的声音!这群“天使”时刻传递着温暖,抱着患儿工作的场面处处可见。

无菌间——物资仪器设备准备岗也是个充满神秘感的地方。从100多台手术排班表中,根据手术需求和性质,统计手术用物和仪器,根据手术轻重缓急、设备数量协调各科室手术安排顺序,排除因仪器设备周转问题影响手术运转的因素,无菌间每一位工作人员,人手一本物资清单,各司其职,调配总管胸有成竹地说:“我在当家,你们放心!”

●被严谨规定环绕的“战场”●

在省立医院麻醉手术科,有着严格的手术安全核查制度,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和患者离开手术室前,都要进行核查。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和巡回护士在麻醉前必须进行三方核查,核查结束后,三人要在核查表上一一签上自己的名字。

在手术室里,各种各样的提示牌无处不在,随时提醒着医护人员按照规范进行。一部护士长茅金宝说,每天都在这个环境下耳濡目染,时刻提醒大家进行正确操作。

比如,在所有洗手台上方,都悬挂着外科洗手规则的提示牌,甚至清洗的时间都有规定,手术参与者们必须严格遵守,按部就班地进行术前消毒。在麻醉手术科里,不叫洗手,而是叫刷手,还有专门的工具,一把刷子,一侧是软毛,一侧是海绵,记者试了一下,刷手的感觉有点疼,不怎么舒服。

在做一台纵隔肿物切除手术前,主刀医生孟龙仔细清洗着上臂。在麻醉手术科有个规矩,从洗完手到穿上隔离衣之间的这个时间段里,双臂上不过肩,下不过腰,双侧不过腋中线,两个胳膊就那么悬空抬着,很是累人。

孟龙洗完手后,早就准备完毕的护士帮他穿上隔离服,戴上无菌手套。在手术台前,所有手术中所需的物品都要被隔离开来,除了手术医生和洗手护士,其他人都要距离这些物品至少30厘米,以此保证安全。如果不慎被污染,再贵重的一次性用品,也要抛弃。

●一场场持续到凌晨的“战斗”●

17:10,早就过了下班的点,但麻醉手术科主任张孟元还在为心脏搭桥的患者进行麻醉,这台手术他要跟到底,预计还要进行4个小时。麻醉完成,当记者要进行采访时,张孟元多次想躲闪到一边,他说:“别写我,多写写麻醉医生和护士们,他们才是最辛苦的人。”

19:00,记者再次进入麻醉恢复室,满负荷运转的工作状态依然在继续。

21:00,当记者在拍摄手术房间工作场景时,看到了这样一幕:麻醉医生杨麟急性胃肠炎发作,却依然带病坚守夜班岗位工作;护士许彩燕,双腕烫伤依然加班坚持工作;护士杨娟,怀孕9个月,还在术前等候区忙碌着。二部护士长卢振玲说:“我们人手紧张,所有人基本上都会坚持到最后。”在这里,加班是常态,不加班是因为确实需要被照顾!

0:12,记者看到,一台骨髓炎病灶清除术+外固定架固定术还在进行中。

交班本上显示,仅东院手术部,当日麻醉医生和手术护士累计加班270余小时,白班的护士最早撤离的是21:40,最晚撤离的是23:45。而夜班的麻醉医生和护士继续接力,保证每一位手术患者都能及时接受手术治疗。

东院手术部护士长安晓华说,这是麻醉医生和手术室护士们的工作常态,工作量大时,确保患者安全更是重中之重。

0:30,手术还在继续,此时此刻,疲倦悄然爬上他们的脸颊,但是,为了患者手术的顺利,他们的目光中依然流露着执着与坚定……

每台手术的时间都不固定,短的一个多小时,长的比如肝移植,要做十几个小时,凌晨才能下班。茅金宝说:“48个小时甚至72个小时的手术在我们医院并不罕见,比如遇到断腕或十指离断手术,医生和护士需要轮流值守。早晨来上班,时常能看到疲惫的医生们躺在地上睡着了的样子。加班在我们工作中已是常态化了。”

●一篇题为《37度的爱》的文章●

手术室里,医生和护士的配合和默契感非常重要。所有主任和医生的习惯,护士都要清楚,手术过程中,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医生的想法,乃至细致到医生戴多大的手套也得知道。对于手术室护士而言,手、眼、脑必须高度协调,与医生配合好一台成功的手术后,就会很有成就感。知名心脏外科专家李德才就对手术室护士赞不绝口,“在这里,手术就是无声的配合,护士总能在第一时间把需要的器械递到我的手中。”

高强度的工作让很多麻醉医生、护士患上了职业病,比如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茅金宝说,很多人都会自备颈托和腰托,常年不离身,不少护士上台时都要穿上自备的弹力袜,预防长时间站立引起的静脉曲张。

护士张雪不久前写了一篇题为《37度的爱》的文章,内容反映了哺乳期的护士们的辛苦,其中有句话说得好,“初为人母,在艰难中为爱前行。一切辛苦,却又因为患者的信任和宝宝的依恋而感觉心中沉甸甸的都是温暖。为了那份37度的爱,再难也选择坚持。”

在麻醉手术科的三日,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处都能感受到他们对专业技术的精益求精,对手术麻醉的精研静虑,对工作业务的精雕细琢,对手术患者的爱护有加,是他们的温情,让手术台不再冰冷!(文/图 本报记者 董宏磊)

新闻推荐

山东社会力量引才奖励申报 最高可奖 20 万元

近日,山东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印发《关于组织开展2019年度社会力量引进高层次人才奖励申报工作的通知》。...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