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市场做深、做透,让营销不再是浮于表面的形式 看老罗怎样卖农资
在农资圈,常听到这样的无奈:除了做示范,搞观摩,开农民会,没啥好办法。开会不一定卖得动,不开会肯定卖不动!
做农资,除了疲于奔命,真没其他出路吗?今天我们将通过一个老农资逆袭的真实案例,一起思考,互相启发。
山东某蔬菜大县的老罗是位老农资,他的境遇和很多农资人相似。老罗20世纪90年代起步于供销系统,经过20多年起起伏伏,如今做到掌控一方,成为周边几个县域市场屈指可数的大经销商。
老罗也做示范和观摩,偶尔还开农民会;七八个人,服务周边三四个县,近10万亩大棚区;从大路货,到特种肥,近百个品种,一年销量上万吨,干得游刃有余。用他的话说,现在产品和销售渠道都不是问题,因为功夫都下在了前些年。
笔者发现,近10年老罗在农资经营上做对的三件大事,恰好契合了市场营销的三个核心工作。这些工作的关键作用远超出很多农资人对营销的认识。
老罗做对的第一件事是,找到了空白市场需求。在营销学的理论中,营销要解决的首个问题正是“辨识未被满足的需要”。10年以前,农民的需求简单粗放,经销商只要品种齐全、货源足,就能把控市场。而近10年,需求变的多元化。2005年前后,当地大田作物越来越少,大棚面积越来越大。老罗在几个大棚乡镇走了一圈,敏感地察觉到种大棚和种大田的农资需求不一样,氮磷钾老三样会越来越难卖。
速效、高效、功能化、有品牌的产品会有大市场。这是老罗做对的第二件事。在营销学理论中,这就是定义、量度目标市场的规模和利润潜力。老罗意识到,大棚种植在当地会成为绝对的主流,对速效、高效、功能化、有品牌的产品需求会越来越多。从那时起,他就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新产品上,包括进口高端肥料、专用肥料,还有各类新型肥料,水溶性肥料、特种肥料等等。
这期间,老罗选错过,也吃过亏。后来他悟到,市场上好产品很多,但不是在哪里都能推得开。所以他做对了第三件事:定下一套选产品的标准,例如根据主流作物选产品,在功能上新老产品要互补,品牌要有一定影响力等等。同样用营销学理论看,老罗找准了适合自己的细分市场,以及适合该细分市场的供给品,满足用户的需求。多年经验,让他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什么样的产品在当地能推开,他一看一个准。
回过头来再看,很多人到处搞示范,做观摩,开农民会,多半是乱碰乱撞,才导致很难出效果,劳民又伤财。老罗的农资公司之所以干得轻松,卖的畅销,就是把市场做深、做透,让营销不再是浮于表面的形式,而是支撑销售落地和转化的系统工作。
从老罗的案例来看,做示范、搞观摩、开农民会仅仅是销售转化的最后一步。在此之前,要完成系统的营销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快速发掘市场需求,精准评估市场潜力,准确找到适销产品,进而满足用户需求,甚至创造用户需求?这是每个农资人都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当今农资行业,老罗代表了一大批有资源、有基础、有潜力的传统渠道商。当然,有老罗一样的积累,却把一手好牌打成稀巴烂的渠道商也大有人在。借鉴先行者的营销经验,肯定能让自己少些弯路。
(农导)
新闻推荐
晚报讯(记者王正摄影报道)日前,本报曾刊登山东能源枣矿集团田陈煤矿皮带工区职工李志义家因使用的燃气泄漏引发火灾致一家五...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